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224节

  就在蒙武迟疑时,就听探子进营来兴奋的大叫:

  “将军,援军已至,正是黑甲军!”

  蒙武走出帐外,只见外头已是欢声雷动,秦军兵士不断冲远处挥手致意。

  蒙武沿着兵士的目光望去,果然就见一里外一片黑压压的骑军策马而来,不是黑甲军还能有谁?

  黑甲军越来越近,马蹄声越来越响。

  蒙武还以为黑甲军会停下来与其汇合,却不想它直接绕过秦军大营继续往北。

  正在蒙武疑惑时,就见两骑策马入营,骑手娴熟的勒马停步接着跳下马来跑到蒙武面前,报道:

  “将军,属下奉校尉之命前来请罪。”

  “战情紧急,校尉领军追敌是以未来相见,请将军见谅。”

  报完之后,两骑又匆匆上马追大部队去了,一副担心楚军跑得太快追不上的模样。

  只留下蒙武军一众人目瞪口呆。

  这什么情况?

  项燕军少说也有十余万人,黑甲军这三千骑就敢上前追杀?

  这是不是嫌命长了?

  愣了好一会儿蒙武才反应过来。

  这可不行啊!

  他蒙武手下还有六万之数呢……这段时间蒙武又是攻城又是攻汝水,接着又被楚军追杀,十万大军已被耗成只剩六万。

  人家三千黑甲军都有勇气去追击楚军,我蒙武带着六万大军哪能就在这发愣?还在担心是不是敌人的陷阱而不敢追敌?

  于是没有多想,蒙武当即下令大军北上追敌。

  大军开拔后蒙武还对部将说:

  “三千骑就敢上前追敌,这陈端也忒小瞧楚军了!”

  “轻敌冒进急功近利,岂能不吃亏?”

  “这黑甲军说是来救援我军,只怕还需我军救援。”

  然而打脸的现实很快就来了……

  跟在其后的蒙武军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死尸和俘虏,有些虽说不算俘虏,但却几百楚军被数十名黑甲军困住无法动弹。

  这就是黑甲军骑射对步兵的好处:

  步兵若是结起盾阵,黑甲军的确对其无可奈何。

  但黑甲军无需奈何得了步兵,他们只需隔远了绕着步兵跑,步兵稍有放松要去追赶大部队……黑甲军便策马上来放箭。

  无奈之下步兵只能再结盾阵,于是走又走不了打又打不到,只能等着蒙武军上来将其俘虏。

  这时蒙武才发现,或许那项燕军还真是被沈兵给吓跑的。

第二百二十三章 准备

  沈兵是这天傍晚追上蒙武军的。

  那一车车粮食运进蒙武军时,秦军自是一片欢腾士气大振。

  蒙武面带尴尬前来迎接,他拱手对沈兵道:

  “蒙武愧对副将。”

  “若不是副将出手相助,我军只怕……”

  沈兵赶忙回礼道:

  “将军过谦了,你我皆为秦将,互相增援乃理所当然,将军勿需客气。”

  蒙武点了点头,但一想自己数万大军被项燕打得大败而沈兵只带三万余人就能将其吓退,而之前他与部下还一个劲的瞧不起大梁军,便又惭愧得无地自容。

  不过有这么一回也是好事,接着蒙武就客气多了。

  他将沈兵迎进帐内就问道:

  “不知副将此来可有何应敌方略?”

  沈兵拱手回答:

  “不敢说方略。”

  “属下以为,楚军既已退兵,我军便可如以往一般攻城。”

  “不过正如上将军所言,此战应做长远打算。”

  蒙武连连点头称是。

  顿了下又说道:

  “只是我军已折损四万,若还要分兵守后方城寨,只怕兵力不足……”

  沈兵回答:

  “上将军命我此来一是增援二是守城寨。”

  “将军若是没有意见……”

  蒙武又哪敢有什么意见,赶忙回答:

  “如此甚好。”

  “有副将守后方城寨,蒙武便可放心了!”

  蒙武的确可以放心,沈兵这支部队上来就把项燕给吓走了,那么驻守城寨当然不会有问题。

  当晚大梁军就在秦军军营旁扎营,黑甲军照例天色入黑后返回……黑甲军不适合在夜里作战,是以就不再追赶了。

  第二天一早,蒙、沈两军便分两个方向走:

  蒙军沿着楚军撤退的路线再次前往城父,而沈兵则往西行占领后方城寨。

  占领城寨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些城寨就像楚军的其它城池一样早已清空。

  沈兵要做的,就是在各村落、城邑留下几队兵,然后构筑好防御设好驿站以及烽火台。

  防御是用来应对有可能的攻击。

  驿站是用来传递信件和命令。

  原本驿站因为缺马而无法快传,但与楚军一战后缴获的战马给黑甲军每人多配一匹还有剩余,正好用于驿站设置。

  话说这楚军的骑兵来的也及时,此时黑甲军每人配两匹战马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机动能力,正好用于保护补给线。

  沈兵带着大梁军一路行军到陶城。

  陶城距离沙水不过十里,有一条人工河相通,是秦军岸走陆路进攻汝阴及城父的重要据点,几乎所有粮草都会由水路运到这里然后再由陆路运向两地。

  之前这里就是这里被项燕的骑军所占才使秦军方寸大乱。

  幸运的是负责此城安全的一个秦军五百主一看情势不妙,就抢先一步将大批粮食装船运回河上,这才使粮草得以保存。

  不过驻守陶城的这五百兵士却因为没得到撤退命令只能死守而尽数战死。

  这也是秦法严苛的一个弊端。

  如果按这五百主自身的想法,肯定是先和粮食一起撤到水上避其锋锐再说,以五百人挡敌人大批骑兵进攻不仅挡不住也毫无意义。

  但杨端和给他们的命令却是“与陶城共存亡”。

  如果这时代有电话或电报也还好,发个电报向杨端和请示下,杨端和或许就会更改命令让他们撤退。

  问题是这时代没有,而杨端和又远在百里之外的汝阴,于是他们就退无可退只有死在陶城。

  这些秦军的首级被砍下用麻绳串着挂在城门外,此时已有些腐败认出样貌。

  这种做法在这时代十分常见,目的就是为了吓阻敌人或是百姓,告诉他们站在敌人一边会是什么下场。

  沈兵能做的,就是命人将那些首级取下然后埋在城外。

  进得城内后,沈兵第一时间就到处看了看地形,然后清空这片区域所有百姓和兵士。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楚军照例只留下老弱,陶城已是十户九空,清空百姓只需要令他们搬到另一处住所去。

  接着沈兵就命亲卫在城墙下挖了几条地道。

  地道不长,就是从城外通往城内,进出口都十分隐密。

  城外入口是在小土丘后,然后用木板封上再铺上泥土,从外表一点都不出痕迹。

  城内出口则是直接挖在木房内,比如床下、仓库里等等,同样是做了伪装,即便是百姓回来住在其中也很难发觉。

  另外沈兵又让人在城东山上挖了几个坑道,将粮食一车车推了进去,还有从楚军那缴来的盔甲装备等。

  最后再把这些坑道口封上。

  魏呴看着沈兵做的这些就有些莫名其妙的,他问:

  “副将为何如此?”

  “难道担心楚军还会来占了这陶城不成?”

  沈兵不答反问:

  “校尉以为此战我军能否攻下汝水?”

  魏呴沉吟了一会儿,就说道:

  “项燕老谋深算准备充分,且楚国贵族似有合力之势,汝水一线兵力渐增,我军要破汝水只怕难上加难。”

  沈兵点了点头,说道:

  “若我军无法攻下汝水,那么就只有撤军一途。”

  “到时这陶城岂有不再次落入楚军手里之理?”

  “我不过是提前做些准备而已,待下次我军再要攻城时就简单多了。”

  魏呴一听觉得也对,于是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首节 上一节 224/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