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一个伙夫的朝鲜血战

一个伙夫的朝鲜血战 第17节

这时,一名在最前面的年轻的志愿军战士,被七、八个高大的美国鬼子围住,被他们的枪柄和铁锹打得鲜血狂喷,这名小战士倒下时,奋勇抱住一名美军的腰,伸手拉响了美国鬼子身上的手雷。一声巨响,周围的美军全部被炸死。

瞬时,前面的志愿军纷纷向美军冲去,去抢着拉美国鬼子身上的手雷,一时,巨响声不断,桥上的两国士兵炸得血肉横飞。美国鬼子见志愿军战士这般拼命,吓得不断后退,顿时,拥挤的公路桥面出现了一道空隙。

一营长马盛才一脚踢到一名美军,对地下的周小兵叫道:“快开枪呀!”周小兵这时恢复正常了,见战友们不断与敌人同归于尽,大怒,飞快地换上一个弹夹。站起来,向前面的美军猛烈地扫射。一下子,纷飞的子弹打死了几个凶恶的美国兵。这时,后面的一营战士也全冲上来了。

马盛才不断叫道,“趴下,趴下!”前面正在拼杀的战士们不断伏到在地,一营战士的枪口不断喷出火舌,手榴弹不断扔出,美军纷纷到下。

周小兵一边扫射,一边大叫着往前冲,见到美军就扫射,如杀神一般,只见眼前美军不断惨叫着到下,直到打光这个弹夹为止,他又换上一个弹夹。

桥上枪声大作,双方结束肉搏,互相对射。这时后面的一营战士纷纷冲上公路桥,与美军激烈交火。双方持的都是一样的m1冲锋枪,猛烈的枪声扫射中,双方血肉横飞。志愿军人多,落弹如雨,将美军一排排打到。

一会儿,这股凶恶异常的美军终于全部消灭了,没有一个活口留下,志愿军战士的尸体也铺满了桥面。

那周小兵在这场大混战中侥幸没死,他杀红了眼,浑然不觉,还在抱着冲锋枪大喊大叫,枪口的火舌将地下美军的尸体打得血肉四射。

一营长马盛才一把冲上前,从后面用力抱住周小兵。周小兵发疯一般向马营长咬去,牛大力大叫不好,也冲上去抢下周小兵的冲锋枪。枪声一停,双眼血红的周小兵终于安静下来了。

一营长马盛才松开手,爱怜地拍拍他的后背说:“周小兵,好了,没事了,结束了?”周小兵抬头,泪流满面道:“结束了?”马盛才说道:“是的,结束了!”

牛大力也道:“这里的敌人都消灭了!”周小兵这才恢复正常,向桥上望去,只见桥上桥下,中、美双方的士兵尸体横七竖八,堆积如山,鲜血如小溪一般汩汩流入河内。

这个小小的公路桥,双方士兵竟然遗尸600多具,饶是身经百战的马盛才,也觉得毛骨悚然,对美军的战斗力终于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达到了零下近三十度,双方的受伤士兵,只要受伤而又没有及时救治的,几乎当场就冻死,变成一具具尸体。

枪声就是命令,在周小兵所在的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师238团向新兴里公路桥发动进攻时。布置在内洞峙的第八十师240团也向配属给北极熊团的美军步兵第七师第三十二团二营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新兴里后浦,美军步兵第七师第三十一团,北极熊团团长麦克劳恩上校听到爆炸声和猛烈地枪炮声,吓得从床上一跃而下。他跑出门往6000米外的新兴里村子望去,只见村子打成了一片火海,炒豆似的机枪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不断传来。

他马上叫后浦的美军组成救援队,想去支援,又被高山1221高地上的第242团居高临下猛然的火舌挡住。

不过,麦克劳恩上校也是身经百战,马上电令新兴里村子内的士兵们用坦克当成移动堡垒,挡住志愿军的冲锋路线,用机械化部队的凶猛火力,拦阻志愿军这个可怕敌人的集团冲锋散兵线,拉开牵引的榴弹炮,向山上开火,防空炮连的自行炮车、高躲机枪猛烈开火,阻止志愿军在山上集结和消灭志愿军的火力支撑点。

一时间,新兴里美军阵地上,无数的照明弹不要钱一样向天空飞去,将新兴里地区照得亮如白昼。美军以几十辆坦克、装甲车为支撑,火炮、机枪、冲锋枪、自行高射炮车的子弹和炮弹如雨点一样向四周扫射、轰炸。

顿时,成千上万志愿军的冲锋队伍中,火舌狂喷,弹片横飞,响声如雷,战士们纷纷被炸到在地,但活着的志愿军战士们迎着美军猛烈的炮火,一个个不顾一切的往里冲。

沿山而进的第238团的三个营的集团冲锋群,被敌人远程火炮轰击,顿时出现了不小的伤亡。正面进攻的第239四个整营3200多人伤亡更大,他们承受着绝大部分美军坦克、大炮、机枪瀑布般的火力网。

躲在一间民房内的美军第三营营长费斯中校,打开窗户向窗外望去。这一望,他不由呆住了。他这里处于村子一侧,能看到志愿军第239团四个整营绝死冲锋的场面。

黑暗的天空中,布满了无数的照明弹,将整个战场照得亮如白昼。一群群志愿军战士,身着白色披风,在冰雾中迎着美军的炮火,前赴后继地跳进浅浅的小河,丝毫不停,冲上岸来。河里的坚冰被炮弹炸破了,河水和碎冰遍布河床,因此,这些战士们的双腿立时沾上了河水。

一冲上岸,志愿军战士们腿上的河水马上被零下近30度的严寒冻成了冰,导致双膝一时无法弯曲。他们直着身子艰难地往前冲锋,看起来就象一根根原木在缓慢移动。

美军士兵的机枪组成的道道火舌如毒蛇一样在原木一样的志愿军中吞吐,收割着志愿军的生命,火炮爆炸的火球在志愿军人群中滚动,冲锋的志愿军战士象原木一样成批到下,但后面的还是源源而来、视死如归。

其惨烈的冲锋场面可以引用李钢林老师的博客《一个加拿大人讲诉他目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段原话来形容:

“这些志愿军战士一群一群地从树林里冲出来,从浓浓的冰雾中不断的显现出来,他们像僵硬的原木一样一排一排地倒下;他们又有人不断从树林中涌出,他们大声地呼喊着,他们嘴里喷着长长的白汽;他们不断地冲过河来。

在美军强大火力的打击下,他们仍然在冲锋,美军的火力根本无法阻止他们。美军拼命地射击,枪管都打红了,但原木仍然在向前移动,他们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近;他们一排一排的,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他们僵硬地移动着;他们有很多人倒在雪地上,倒在小河中;但他们像潮水般不断地涌过河,冲上岸,扑向美军;小河里,河岸上,躺满了一片一片的尸体,像躺倒的原木一样,冻得僵硬。

晶莹惕透的冰雪世界骤然破碎了,雪夜在巨大的炮火中映得如白昼一般,大地在颤抖,河水在跳跃,硝烟染黑了白色的兵雪;雪夜中,火光一片,枪声一片,喊声一片,血光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硝烟味道;火光中,冰雪在燃烧,大地在燃烧;河水红了,洁白的冰雪也红了;志愿军战士仍然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

这些象原木的志愿军,象海潮一样不断将美军消灭,一块块阵地被志愿军夺取,一辆辆坦克被腰缠炸药、手榴弹的志愿军士兵奋勇炸毁!

费斯中校不由被这种场景惊呆了,他终于明白,志愿军战士俱有崇高的牺牲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志愿军战士,不,中国人民不再是麦克阿瑟口中的长辫子黄种人,不是东亚病夫,不是洗衣匠,不是农民军。这是一个优秀的、伟大的民族,她的儿女是永不屈服的,是不会被任何人灭亡的。志愿军,不,中国人民是一支不可战胜、不可侮的力量!

(作者注:一口气写完本章,自己也被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感动得泪满面,无法再写下去。引号内的13行内容来自原作者:李钢林,文章来源李钢林博客,博客中国,在此向李钢林老师表示感谢。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请投下您宝贵的推荐票、收藏,我们共同努力,打得美国鬼子统统完蛋,谢谢)



第十八章枪林弹雨奋勇冲杀



公路桥打下来之后,一营长马盛才信心大增,他笑道:“他娘的,这美军还敢拼刺刀,和日本鬼子有得一比!”

周小兵也道:“***,我力气小,差点被一个黑鬼打死。幸好王芳给了我一把二十响快慢机,我一口气把这个黑鬼打成了马蜂窝!”

牛大力也道:“娘的,这美国鬼子据说天天喝牛的奶,每顿吃二斤牛肉。难怪这些美国鬼子又高又壮!”

李三十也大笑道:“对呀,美国鬼子都是大块头,一个个大腿比我的腰还粗,胳膊比我的腿还长,汗毛比我的头发还多。我的亲娘呀,下次我再不敢跟美国人打架了!”大家一阵大笑!

打扫战场是愉快的,一营的志愿军战士,饱饱地分吃了美国鬼子的罐头、饼干,还抽上了美国牌子的烟。一营长马盛才捡了不少毛衣、大衣、毛裤、皮靴、鸭绒睡袋,还有热食罐头、奶制品、水果罐头等好东西,叫一个战士背着,说是要给团长李铁留着。

一番混乱之后,一营好多战士几乎成了美国兵,互相看着哈哈大笑。有些人,象做戏一样,穿得花里胡哨的。有些人身上穿着美国鬼子防寒服,有的穿着美国鬼子军装,有的头上戴着美国鬼子的棉帽。

至于武器,大多人持着美制m1、m2冲锋枪,个个都带了500多发子弹,可惜那二挺重机枪,实在太重,只好将子弹带了一部分,重机枪留给守桥部队了。

三个营长紧急商议之后,决定由二营的一个连在此据守,三个营大部又向新兴里村后迂回而去。

村北,相对正面进攻平静了许多,美军的炮弹也相对少一点。负责搞穿插的一营长马盛才率领的四个连,快速前进,乘胜冲杀。

迂回奔跑了一段路之后,再匍匐穿过一段距离,渐渐接近新兴里村子二沟的美军不到300米了。他们的后面,远远地紧跟着二营和三营的主力。

二沟地势极高,紧靠1100高地,是迂回到新兴里后面大山的最后一道关口,从这里上去,即可攻占1200、1100高地,又可择机冲到新兴里美军的后面。

二沟的美军据守着三十多间房子,他们欺负志愿军没有大炮,用沙袋筑成一个个厚实的环形阵地。

这二沟有三道环形阵地,相互支援,紧紧扼住上山的路,远处的内洞峙到是可以绕过去,可惜那边还没有打下来。

这时,美军一个潜伏哨发现前面来了大批志愿军,忙开枪示警。一营长马盛长见偷袭已不可能,只好开枪扫射。周小兵也趴在地下,向美军扫射。

一时间,二沟第一道阵地的美军纷纷抱着m1、m3冲锋枪猛烈开火,四挺美制m2重机枪也发出一道道交叉火力,一颗颗重达二两的曳光弹尖啸着在空中穿行,发出阵阵黄光、绿光、白光,密集的子弹如暴雨一般往志愿军前进方向扫射。几名前面的志愿军躲闪不及,被美军机枪子弹撕成了两半。

一营长马盛才大怒,一把将身边的周小兵头按低,一边下令道,“快趴下,机炮连、火力连,射击!”
首节 上一节 17/7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浪荡皇帝秘史

下一篇:活色生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