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魏霸主

大魏霸主 第783节

王坦之点点头道:“不错,不错,来酒肆自然是为了喝酒。不过,吾喝酒,因为心里苦,只想求醉。不知嘉宾,何为何事?”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郗超道:“杜康虽美,然远不及仙人醉矣。文度有愁,超亦有,文度想以酒解忧,超亦然!”

“好了,休说这些没有用的话语!”王坦之抓着脑袋中仅剩的一丝清明,直接道:“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知嘉宾到底有何要事,若是真不愿意说,那你就继续藏着掖着吧,吾走了。你继续装深沉吧!”

说着,王坦之还真的起身,迈着醉步,踉跄的向门口走去。

郗超突然笑了,然后轻轻的道:“你走吧,文度,不说我说你,你今天从这里走了之后,肯定会后悔的,你后悔了,就不要再来找超!”

“后悔吗?”王坦之笑着摇头道:“我能有什么好后悔的。无非是失去一个机会罢了。放眼满朝诸臣,三品以上的官职,你我北人,还有几人?时代不同了,不同了……”

“以文度的出身和才学,这都是人中龙凤,放眼天下,那也是人中翘楚!”郗超道:“若是文度肯努力一下,出将入相,也不是没有可能~”

第686章士为知己者死

第686章士为知己者死

“努力,努力……”听到这话,王坦之突然激动起来。王坦之冲郗超咆哮道:“努力,我怎么没有努力了,就是通过我的努力,我才有今天的名气。我们太原王氏比不上琅邪王氏,为了不让人看不起,所以我才加倍努力。经义、文章、刑名、书法、诗词,我哪一样拿不出手?”

王坦之说得不错,他是一个聪明人,也是经过努力得来的成就。如果在后世,王坦之就是一个学霸级别的猛人。学问虽然出众,不过能力却仅仅算上一般。

“文度,你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郗超劝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明公用人,不拘一格,量才适用,不受门阀束缚。这点可以(汉)高比肩。若文度忠心侍明公为主,何愁前程不飞黄腾达?”

桓温任用寒门人才和冉明的理念不同。同样是任用寒门人才,桓温是因为东晋各大门阀都看不上他,他只能从寒门中选拔人才。否则他就会面临着无用可用的局面。冉明却不一样,他虽然没有冉智那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却也不是桓温可比的。如果冉明开诚布公,摆开车马与冉智争夺,同样也是豪门野心家会依靠冉明,实现自己的报负!可是冉明的主旨就是在削弱士族,这和桓温是本质上的区别。

王坦之不是不懂,只是没有想过这一层。经郗超一提点。他真的发现,投奔桓温也是一条出路。桓温野心勃勃,这是人所周知的事情,可是无论北方士族,还是南方士族,能与桓温共进共退的,仅有郗超一人。

但是,郗超只是一人,他还代表不了高平郗氏。

可是王坦之不一样,王坦之非常受王述喜爱,他完全有能力影响王述,从而让太原王氏倒向桓温。

王坦之心里就像有一颗种子,在野心的滋养下,开始疯狂的成长着。王坦之知道当初诸葛亮二十七岁被刘备请出山,然后利用十年时间,为刘备打下一番基业,成就了他千古良相的美名。

事实上,王坦之身上也挂着桓温安西大将军参军的职务。和郗超不同,郗超是忠心桓温,一心为桓温考虑。可是王坦之的这个参军,他只领薪俸,并不管事。如果投靠桓温,他就是桓温真正的党羽,爪牙了。

“文度,他琅邪王氏为何能有今天?想必你也清楚。”郗超又道:“知道我为何甘心辅佐明公吗?”

王坦之下意识的问道:“为何?”

“因为,不值得!”郗超道:“超的祖父,也是文成南昌郡公。当初王敦之乱,整个晋国无一兵可用。祖父文成公任用流民军,一举平定王敦之乱,若无文成公,也无今上。这还不够,文成居中协调王氏、陶氏、庾氏关系问题,经营江州、京口,给晋国建立了一个屏障,扶保大晋江山,文成公大功于社稷,忠心耿耿,可是结果呢,你也看到了,我郗氏的兵权被夺,吾父仅得一个黄门侍郎的散官,一个空头爵位。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坦之点点头,他道:“吾父对今上和太后忠心耿耿,然而却被人像丢抹而一样丢开,真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一个人有野心不可怕,如果他的野心再加上不俗的能力,那么就会让人感觉恐惧了。王坦之即然决定投靠桓温,就不再保留。

姑熟(既当涂)这座江南小城自黄武二年被孙权建筑以来,就是一座军镇。王敦之乱时,这时就是王敦的叛军大营。后来桓温移师姑熟,并在城北建立一座子城。在青山之中,建立西府军永固式大营。

尽管这个大营被封雷一窝端了。所有研究和发明均成了魏军的战利品。不过但凡枭雄都有一特点,那就是百折不挠,越战越勇。像刘邦、刘备他们都是一样,哪怕输的再惨,只要他还没有死,都会继续战斗下去。桓温也是如此,封雷袭击青山大营,就连杜炅也成了魏军的俘虏,众道士也十之度,那个新宅还满意否?”

王坦之道:“多谢明公关心,孙兴公原来的住所,文度又有什么好挑剔的!”

桓温道:“朝廷诏加我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铖,可谓殊荣恩渥,但都不如坦之入我军府让我喜悦,坦之与郗嘉宾,我左右臂也。”

郗超在西府地位然,是桓温的智囊、首席幕僚,桓温把初来乍到的王坦之与郗超并称,对王坦之的重视和招揽可谓无以复加了。

王坦之躬身道:“士为知己者用,坦之愿竭尽所能为明公效劳。”

第687章鸟没尽藏什么弓啊

第687章鸟没尽藏什么弓啊

王坦之是一个雄心勃勃,而又能力不俗的人。他投诚桓温,给桓温送给了桓温急需要的人才和大量物资之后,又给桓温献了一条“隆中对”

王坦之的隆中对是:“自后赵石虎驾崩以来,中原丧乱,冉氏崛起。魏主冉闵起于微末,以弱寡屹立强胡之中,百万胡虏皆奈魏主冉闵不得,白虏鲜卑慕容趁冉闵立足未稳,倾起一国之兵南下,然冉闵却以弱胜强。而后横扫北方八州。闵拥有雄兵百万,以胜利之威威慑四方,此诚不可争锋。司马氏避祸江东,已愈五世,国虽然小,民却思附,不可轻图矣。荆州、江州、京口已经明公之手,晋室十去其三矣。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昭烈帝亦因而鼎立三国。明公若据荆益,若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晋国,内修政理;天下有变,明公大业可期!”

王坦之的这个所谓隆中对,其实就是诸葛亮版本的翻版,可耻的抄袭党。但是不可否认,这番话已经说到桓温的心坎里了。

桓温现在陷入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内,利用北伐为自己增加人望?显然这魏国和历史的燕国、氐秦不同,魏国则更加不好对付。别说刷声望了,每次与魏军交战,桓温都难占到便宜。他又打不过,啃也啃不动。魏国让桓温有了头咬刺猬的感觉。至于公然造反,他可不敢。整个东晋士族门阀都反对他,就算打下来江山,无人管理也没有办法啊。

可是王坦之的话就给桓温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打不过魏国可以在巴蜀经营啊。巴蜀可是一个好地方,氐人在巴蜀经营了四十多年,要不是桓温阴差阳错,也没有那么容易拿下来。拥有巴蜀的好处不用说,可是如何拿下巴蜀,这是一个让桓温头疼的问题。现在益梁二州刺史是张祚的,张祚又没有谋反,也没有失德,他不可能把张祚从益州刺史的位置上接下来。如果桓温肯直接扯旗造反,这肯定不是问题。可是,桓温目前还需要晋朝这个虎皮。

郗超道“明公若欲取巴蜀,超有一计!”

“哦!”桓温兴奋的道:“愿闻其详!”

秦国讲武堂。已经正式开学的讲武堂开始的紧张的训练。

“向后转!”

“向左转!”

……

像四面转法,三大步法,这都是讲武堂的基础课。光会操作不行,只要脑袋不傻,这一整套动作半天功夫,就能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可是讲武堂的目的是把他们养成条件反射,而且是整体划一。无论百人,还是千人,他们必须做到整齐如一。

讲武堂并不是特种兵训练营,他们培养的出发点和目的并不一样,自然出发点和过程都不一样。

半个月枯燥乏味的队伍训练,把这五百余名讲武堂学员,训练得欲仙欲死。终于勉强让陈勇等教员满意了。当八八六十四人小方阵一个一个浩浩荡荡从演武场上走过去的时候,陈勇激动的要落泪了。

其实,这半个月的训练,也把他训练得快吐了。没有办法,这是冉明的死要求,他又没有掺杂半点水分,只能严格执行冉明制定的训练大纲慢慢进行。就在陈勇等人激动的落泪时,那些学员可是哇哇大哭。

不容易啊不容易!他们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平均每个人穿烂了两双鞋子。就凭这一点,就可以想象得出讲武堂的训练强度有多大。一支军队要想保证良好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队列训练就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这种千篇一律的队列训练,才能把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磨练出来。

终于这该死的队列训练结束了,讲武堂的学员可没有精力欢呼,他们早已被陈勇等教员榨尽了身上的精力。他们都拖着沉重的腿回去就餐。就在开课之后,南郭寺讲武堂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改造。

毕竟这是一个寺庙,大部分建筑不适合讲武堂的需要。由于南郭寺是一门通七院的庞大建筑群,所有七座套院都是四合院结构,所属小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托,女儿墙相隔,月门出入。环境清幽的南郭寺是理想的修身养性之所,但这纵横交绰的小路甚至楼台、亭榭都对学员的紧急拉练,非常不方便。在陈勇向冉明提出申请之后,南郭寺就开始了拆迁工作。

大量造型奇特的亭榭、阁楼被退倒,此时讲武堂俨然是一个繁忙的工地,无数工匠和民夫在这里进进出出,日夜不停的施工。
首节 上一节 783/1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重生之北洋巨擘

下一篇:唐朝工科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