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772节

朱瞻基笑着拍了拍手,两人就立即停了下来。他笑着说道:“就事论事乃是朝廷法度,借题发挥,往往离题万里。二位卿家所言都是有道理的,不过因为立场问题,所以说的都不全面,此事以后再论……”

朱瞻基坐直了身体,众人也都端正地坐了起来,建议和李庆两人向着朱瞻基弯腰施礼,而后坐了下来。

朱瞻基这才又说道:“皇权下乡,固然是孤所想,但是也不能否认一点,那就是皇权必须要受到约束。否则的话,遇到英明的君王,固然可以政通人和,但是遇到昏君,则会民不聊生。

纵观历朝历代,起先几代的君王,都能称得上英明,但是越到后来越是昏庸。所以,不论何种举措,都应该相互约束,相互制约,否则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蹇义有些惊讶地看着朱瞻基,不敢相信这样的话竟然是从霸道的朱瞻基口中说出来的。

朱瞻基上任以来,一直都在收进绳索,让众大臣为他所用。虽然没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蛮不讲理,但是任何敢挡在他前面的人和事都会被推平。

孔家是这样,太子也是这样。

但是现在,他竟然还说赞同约束君王权力,这可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解缙虽然不赞同朱瞻基对儒家的打压,但是绝对赞同他收拢权力,因为大明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皇帝,才能勇往直前。

朱元璋是这样的皇帝,朱棣也是这样的皇帝,现在朱瞻基也是这样的帝王之才。

哪有自己还没有坐稳位置,就主动说要制约皇权的!

如果朱瞻基不是穿越的,他当然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他是穿越的人,他能知道儒家的优劣势,当然也能知道皇权不受限制会变成多么可怕的事情。

当然,说是这样说,这只是给大臣们一个希望,朱瞻基才不会现在就自废武功,限制皇权。

只有当儒家势力不再雄霸朝野,制度完善以后,限制了大臣们的权力,才会限制皇权。

这也是对皇权的一种保护,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子孙后代就一定是英明贤主。

解缙站起身说道:“殿下,如此自相矛盾,岂是治国之理……”

朱瞻基摆了摆手,笑道:“解师无需担忧,孤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一个庞大的帝国,治理起来本就是循序渐进,许多治理之策,也都会相悖。在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就必须要斟酌再三,形成妥协与平衡。

大明要强大,百姓生活要富足,需要孤与诸位的不懈努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两点,一是法度,二是开启民智。

开启民智需要几代人不屑的努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孤暂且不去说它。就先提一提这个法度问题。

太祖皇帝当初命左丞相李善长制定大明律,集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另有五刑,十恶,八议,共计四百六十条。

这些律法虽然囊括层层方面,却多有疏漏,以至于民间按旧例行事,判案成为主流。

孤不才,愿拾遗补漏,完善律法。这律法,不仅要限制文武大臣,平民百姓,也该制约皇权,宗室。

只有天下人人守规,这律法才是公正的。大明也只有有了这样一套法律,才能让人人守法,行有所规。才能扬威四海,民心所向。

今日诸卿在此,孤许下话来,凡是诸卿各自完善律法,一经采用,必有嘉奖。”

蹇义有些兴奋地问道:“殿下,这新进律法,如何采用?”

朱瞻基道:“任何一门律法,先经廷议,通过之后由内阁审核,再由孤来审核。一旦采用,任何人不得私自更改,修改律法,必须要经朝廷百官,七成以上同意,才能修改。”

蹇义不顾体面,双膝跪地叩首:“殿下英明!”

其实这虽然算起来是个进步,但是律法的施行要经过朱瞻基的同意,也就是说,一些不符合皇权利益的律法,也根本不可能通过。

所谓的限制皇权,在目前来说,还只是画一个大饼而已。

差过了这些话,众人的话题又回到了刘家事务上来。

刘家当初是以毛氏偷汉,按照大明律中第十九大项工乐户及妇人犯罪中的条例对她进行处置的。

但是在原条款中,女子奸罪,不过是杖一百,赎金十八贯。刘家处置毛氏,原本就是为了她的家宅和八亩地,怎舍得让毛氏拿出十八贯来,他们可是把那些钱财看做是自己的了。

何况,这里面还有隐私,那就是根据以往的案卷来看,毛氏偷汉其实莫须有。

毛氏夫死,按照朝廷法度,不到三十,本就应该再嫁。她只是看不上族中为她挑选的浪荡子,自己寻了外村一踏实的鳏夫,就被诬陷沉河,这是完全的草菅人命。

关于案件过程,众人很快就根据法令有了明确地重审程序,关键还在于朱瞻基利用这件案子达到什么目的。

朱瞻基提出了两点要求,说道:“其一,孤要人人都知道,乡老虽然代表朝廷,却不能断人生死。其二,宗法必须要小于国法。”

李庆这个时候抱拳说道:“殿下,臣愿前往林州,审核此案,并让这件案子天下皆知。”

朱瞻基却不置可否地笑了起来,说道:“杀鸡焉用牛刀,李侍郎稍安勿躁。”

李庆的确有些心急,他被从刑部调往工部,本来就是要去当尚书的,但是因为朱瞻基看不惯吴中这个老好人当刑部尚书,把他又赶回了工部干他的老本行。

吴中回去了工部,加上还有一个宋礼当尚书,就把李庆给耽搁了下来。

朱瞻基以前不了解李庆,更信赖声名远扬的顾佐,现在让顾佐当了刑部尚书,李庆不好安排了。

但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朱瞻基发现,李庆这样的人才是自己现在最需要的干将。他没有顾佐的圆滑,长袖善舞,但是缺少一个闯将,一条池塘里的鲶鱼。大明的官场太稳了,稳的有点保守,所以需要这样一个人来搅和一番。

而且,朱瞻基现在已经收到了朱棣抵达星城,并且即将前往西洋的消息,所以,他觉得自己可以动动了。

如今的大明朝堂,有两大贪官,一个是刘观,一个是方宾。方宾是兵部尚书,把柄就在朱瞻基的手里捏着,在并不需要保持稳定的时候,朱瞻基不会动他。

不动他,就要动刘观,而且刘观身为九卿之一的左都御史,也是位高权重之辈。

将他拿下,让二愣子李庆去当左都御史,比谁都合适。

他在十四年前的永乐五年,就曾经在都察院担任过一年多的左副都御史。

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弹劾都督蔡福卖私盐,忻成伯赵彝擅自杀死运夫,盗卖军饷;都督谭青、朱崇贪婪放纵。都督费王献欺罔、梁铭贪婪残暴、镇守德州都督曹得贪财。

平均两个月就有一个超二品大员被他拉下马,可见他的能力之强。

只是官场大多讲究为人留一线,以后好见面,一团和气。他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后来被其他官员举荐到了刑部侍郎,又任绍兴知府,就是不让他检举人了。
首节 上一节 772/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魏武侯

下一篇:抗战之还我河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