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441节

梁道明喜出望外,带着属下郑伯可一同入朝,留下副手施进卿带领众军民。

到了应天府,梁道明就不肯离开了,国王也不当了,传位给了他的副手施进卿。

在京城住了好几年,梁道明才去世,他的族人随后将他运回祖籍埋葬。因为后人中并无才华出众之人,如今除了几个后辈在通政司担任闲职,无人入仕。

这次朱瞻基出海,梁家后人就有随行。

再转过来说施进卿。

这个人,朱瞻基在后世就知道他,对他也是爱恨皆有。

爱的是,他在旧港为华人闯出一片天地,恨的是,他是南洋绿化的非常关键的一个人。

梁道明不愿意当这个苦逼的国王,因为当时旧港,也叫新三佛齐国被满者伯夷的西王占据了一大片地方,国内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非常大,这个国王受到了众多的掣肘。

更有海盗王陈祖义占据了婆罗洲的西部,经常派兵劫掠。

施进卿却相当珍惜这个当国王的机会。

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他很好地掌握了部落矛盾的平衡,掌握了实权。在郑和舰队消灭了陈祖义舰队之后,又威逼满者伯夷不能攻打旧港,所以他这个国王当的有滋有味。

但是,为了平衡三佛齐内部的矛盾,他信奉了绿教。

他这种外来户为了取得大部分绿教徒的信任,做起事来就更变本加厉,成为了推动绿化最积极的人。

后世的许多资料都证实了施进卿在南洋绿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朱瞻基这次过来,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严禁他再继续推动绿化,并且还要严格控制。

如果他不从,朱瞻基就准备换一个国王。如果那些部落反对,朱瞻基的手早就痒了,就想找人来杀鸡骇猴。

施进卿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掌握了权力之后,他其实也非常膨胀。

虽然大明封他为从三品的旧港宣慰使,但他对其他国家仍然自称三佛齐国王。

朱瞻基并不在乎这个,他对华人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如今的旧港周边超过了十万华人,在这里安居乐业,都是他的功劳。

所以只要他不继续推动绿化,朱瞻基不在乎他在这里当一个土大王。

他就是安排别人过来,也不一定有他做的好,而且时间长了,照样会有自立之心。

人心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

在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的时候,就只能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系统,稳定住这个框架。

比如分封。

从二十年前,梁道明被推选为新国王,从广南南海等地,就迁移过来了近十万华人。

如今的旧港周边,按照当时土著部落与华人的约定,这里的土地都是属于华人的。

旧港位于穆西河的下游,有着南洋地区最大规模的平原地带,到处都是肥沃的土地,在后世足以养活千万人。

有了这些土地,华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了南洋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如今的南洋地区,也就只有一些盛产金矿的地区,百姓的日子能比旧港的华人更好。

因为有大明的支持,满者伯夷虽然名义上有着旧港名义上的统治权,但是这里除了每年向满者伯夷上贡之外,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权。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大明的慷慨和短视。

为了落一个好名声,维护天朝上国的脸面,大明虽然名义上接纳了旧港为自己的领土,但是只是为了这里生活的华人,而对这里的领土没有任何诉求。

麻喇迦的拜里米苏拉是原本三佛齐的王子,他在永乐九年到大明朝拜的时候,向朱棣索要旧港。

但是朱棣却为了地方和平,驳回了拜里米苏拉的请求,承认了旧港的主权应该属于灭了三佛齐的满者伯夷。

满者伯夷的国王玛瓦尔达纳对此感激不尽,在永乐十三年,也就是前年,还派了王子专程到应天府,感谢朱棣对他们主权的维护。

总之,如今的南洋地区,许多地方的主权像旧港一样,乱成一锅粥。

三佛齐被灭以后,新的三佛齐成立,满者伯夷实际上也控制不了,只能要新三佛齐每年上缴粮食和矿产。

拜里米苏拉,满者伯夷,施进卿,大明,都对这里有管理权或者是主权。

朱啊哟还是因为大明不重视这里,所以才导致了这样的状况。

当船队进入穆西河的时候,当地的华人们就敲锣打鼓开始迎接朱瞻基一行。

施进卿带着自己的次女施二姐和幼子施济孙,也率领旧港的文武百官,还有三佛齐的部落首领以及长老,迎到了出海口这里。

施进卿今年已经将近六十岁,此人年纪虽老,但是雄风依旧在,是个雷厉风行的人物。

相比之下,他的儿子施济孙唯唯诺诺,让朱瞻基觉得有些虎父犬子。

而旧港如今的民政大权竟然是掌握在施二姐的手里,让朱瞻基对这个看起来貌不惊人的中年女人有些另眼相待。

现在可不是后世,也不是唐代以前,从宋朝开始,女人的地位非常低下。

哪怕是在异国,女人的地位也不高,施二姐能控制旧港的大权,这个女人不简单。

当船抵达旧港之后,朱瞻基才真正感受到了当地华人对他这个太孙的热情。

这些人虽然背井离乡,来到万里之外讨生活,但是依旧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大明人。

他们对能在异国他乡见到帝国的太孙,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组织了全城的人欢迎朱瞻基。

每个人见到朱瞻基都是激动的泪流满面,狂热的朱瞻基让他们去死,恐怕都有很多人会直接自杀。

看到他们,朱瞻基感觉自己对他们的责任更大了。
首节 上一节 441/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魏武侯

下一篇:抗战之还我河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