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355节

以前治理瘴气主要依靠放火烧山,但是这种方法破坏环境,即使古代人,如果不是因为打仗,也很少使用这种方法。

接受过后世教育的朱瞻基知道,所谓的瘴气其实并不是传染源,真正的传染源是各种微生物。

如家禽霍乱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它们才是传染病的病因。

并且通过显微镜就能直接看见这些病菌,但是如何防治,朱瞻基就不知道了。因为后世这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很难分清这里面有什么差别。

就像这么多病毒细菌,朱瞻基最多也就知道个名字,一个个放在他眼前让他来分辨,他也不知道哪种是哪种。

在这个时代,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难如登天。

不过,朱瞻基并不是想要彻底解决这些病菌,他只是想要防治,能够预防,就足够了。

如今的舂米场码头已经换成了混凝土路面,规模也扩大了许多,一条栈桥深入江中,可以直接让近五千吨的巨舟停靠。

在栈桥的一边,一条巨型水车带动的传送带,不停地将从船上卸下来的稻子,通过传送带运到岸上。

不过目前传送带还有些少了,根本不能满足装卸需要,所以还是有许多身强力壮的民壮,在码头上装运。

因为他们大多只穿了一条牛犊裤,所以朱瞻基并没有带着刘承徽到近处去,而是一直待在楼船里面。

今日不赶时间,朱瞻基也没有骑马,而是直接坐船过来,一会儿接了中和子,将会直接回到下马桥农庄。

“殿下,船来了。”

朱瞻基看着兴奋的刘承徽笑道:“以往见你端庄大方,今日却像个小姑娘了。”

刘承徽有些不好意思,含笑说道:“道长待妾身如孙女,这次又因妾身才会进京……”

“好了,不用提醒我,对于有真才实学之人,我一直很尊重的。”

她赧然笑道:“妾身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心里实在开心,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了。”

朱瞻基笑道:“若是真的想家,我回头安排将你父亲调到京城来……”

刘承徽高兴地点了点头,却又有些黯然说道:“父亲书生意气,其实并不是做官的料。殿下若是怜惜妾身,有机会将他调回余杭老家,哪怕是做个副官,也比现在好。”

朱瞻基对刘承徽还是比较满意的,东瀛一行,她不仅没有增添麻烦,还帮朱瞻基处理了不少琐事。身边人有个发烧伤风的,她也能药到病除。

“好,这件事我会放在心上。要是实在想家,待今冬出海,经过惠州,带你回家一趟。”

刘承徽盈盈一拜,眼泪都流了下来。“殿下对妾身好,妾身都记在心里。”

只是她这一米八的个头,做小儿女状,让朱瞻基实在有些不习惯。“你也算是我小老婆,我当然要对你好了。快擦干眼泪,一会儿别让中和子道长以为我欺负了你。”

这个时代的女人,就是如此容易满足,只是稍微和蔼一点,她们就心满意足了。

不知道有多少普通百姓家里,男人闲着没事打女人,都是常态。

运粮船缓缓靠在了栈桥边,一群小船先靠了过去,这是长途搭船的旅客要先下船,人都下完了,才会开始卸粮。

两个内侍搭乘一条小船首先靠了过去,挂着皇家的旗子,又远远看见皇室的楼船停在不远处,没有任何船只敢跟他们抢。

不一会儿,他们就接回来了两个身穿道袍的一老一少。

老道头发已经全白了,但是面色红润,皱纹也不明显,一副仙风鹤骨的鹤发童颜气派。

别的不说,光是这副老神仙扮相,就已经能打一百分了。在这个时代出去忽悠算命,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相信。

那个小的也已经有四十岁了,背着一个药箱,船舱里还放着一堆行李,看起来像是他的徒弟。

朱瞻基忍不住问道:“他果真七十二岁了?”

刘承徽点了点头说道:“我幼时他就跟现在差不多,只是头发还没有全白……”

说话间,她已经忍不住迎了上去,行了一个仕女礼道:“镕徽见过徐爷爷,元贞道长。”

两个道长不敢受她全礼,侧了半个身子,稽首道:“万万不可,大姐如今贵为太孙嫔妃,今时不同往日了。”

“在镕徽心里,道长永远如同爷爷……来,随我来见过殿下。”

一楼的窗子都在开着,老道也早已看到了朱瞻基,不敢疏忽,屏息静气随着刘承徽的身后进了一楼的舱室,两人行礼道:“贫道中和子携小徒元贞见过殿下。”

“免礼……”朱瞻基这才站起身,请他们在自己下首坐下,刘承徽也坐在了朱瞻基的右手边,望向中和子的神情一片孺慕。

两位道长似乎有些不习惯,礼貌而谦和地笑着。今日会见他们的阵仗虽然不大,但是船上也有锦衣卫,內监,羽林卫和贴身护卫的一百人。

在楼船的四周,还有十条小船护卫,每条船上二十个水手,三十个侍卫。而在岸边,还有一百骑兵和五百步兵。

一般人见到这种阵仗,连话都说不出来。中和子虽然阅历丰富,却也不知道该如何跟朱瞻基这个太孙打交道,显得有些拘谨。

为了缓解他们的拘谨,朱瞻基先询问了一番他们的旅程,然后介绍了一清子和玄澄跟他们认识,他们都是道士,天下道士是一家,面对他们,中和子总不会拘谨。

楼船缓慢地沿着秦淮河向东南方行驶,经过一清子的转圜,中和子总算是平静了下来。

朱瞻基这才跟他问起了《五气论》里面一些难以确定的理论和观点。

这本书朱瞻基对他的考察,却没有想到,他如今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超过了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更进了一步。

从五行的相生相克,他已经发展到专门研究瘴气的形成与传染,并且在没有实证的时候,就提到了病菌的存在。

“老道这些年也算是走遍大江南北,瘴气大多形成于长江以南,越是向南,湿热气候,越多出现。比如广西和交趾,就是瘴气最多的地方,岭北道赣州也有少时出现,但是再往北,就极少了……

“数十年来,老道将遇到的瘴气全部整理了出来。按发病季节分,春天叫作青草瘴,夏天叫作黄梅瘴,秋天叫作新禾瘴,冬天叫作黄茅瘴。

按症状,则分为冷瘴、热瘴、哑瘴等。依树木命名的有桂花瘴、菊花瘴,依动物命名的有蚺蛇瘴、孔雀瘴、蚯蚓瘴、鸭虫瘴、黄蜂瘴等,还有瘴田、蒙沙、水瘴等。”

朱瞻基真的没有想到瘴气竟然还分了这么多种类,由此可见这个老道的确是个专家啊!
首节 上一节 355/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魏武侯

下一篇:抗战之还我河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