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244节

刚走出海军总部,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看见骑在马上的朱瞻基,就在路边跪了下来。“草民纪云,纪雨,拜见太孙殿下。”

纪纲离开的时候,朱瞻基在纪家也见过这两人,知道他们是纪纲的侄儿。

不过身为一个太孙,朱瞻基是不会直接跟他们这种没有官职,勋爵的年轻人说话的,偏向跪在他们一边的小太监粱冲问道:“发生何事?”

粱冲有些似笑非笑地回道:“殿下,不是奴婢不想管这件事,实在是有些不好管。”

朱瞻基急着回家,哪有时间打哑谜,说道:“如实禀来。”

粱冲双手高举着一张喜帖,说道:“阳武侯薛禄回京述职,今日向二人寡母求亲,想要纳二人之母为妾!”

朱瞻基楞了一下,看了一下年纪都有二十多岁的纪云二人,楞道:“你确定不是二人姐妹,而是寡母?”

“确是二人之母。不知道阳武侯从哪里得到了二人寡母的生辰八字,上面写的清清楚楚。”

朱瞻基也有些想笑,使劲憋住了。李亮他们一帮人却没有憋住,好几个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听到众人的笑声,两人忍不住哭了起来。“还请殿下做主!”

这个时代的人可不像后世,六七十岁还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男人们一般过了五十,就比后世六十的人还要苍老。女人的保质期更短,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重体力干活,养儿育女,老的特别快,过了四十基本都能自称老妪了。

二人都二十好几了,他们母亲再年轻也不会小于四十岁,能不能有一口牙吃饭都说不准。

这个薛禄也真是胡闹,为了羞辱纪纲,竟然要纳纪纲的嫂子为小妾……

朱瞻基用手掩住了扬起的唇角,说道:“这件事我知道了,你二人回去吧。”

两人停住了哭泣,有些不明所以地看着朱瞻基。李亮忍不住提醒道:“殿下已经应下了此事,难道还要殿下亲自陪你们去找阳武侯吗?”

朱瞻基压抑住笑说道:“你去阳武侯府,让他午后到东华门处情报司见我。真是胡闹!”

待朱瞻基率领众侍卫离开了还在纳闷的二人,他再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就好比两人相互骂娘,其中一人拉出了自己八十岁老娘说:“这是吾娘,你真要操吗?”

另一人毫不嫌弃,真要下手一样。

有些事,你只能说不能做,就好比你骂娘。

有些事,你只能做不能说,就比如你杀人。

或者是跟老婆做的那些不可言喻之事,真的你自己说出来,那就是傻瓜了。

不过,朱瞻基的笑声很快就停了下来。他突然想到,会不会这个薛禄也跟柳升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呢?

他已经发现了,自从东瀛回来以后,文官们对他尊敬了许多,而武将,勋贵们,对他更是亲近了许多。

马上就是永乐十四年了,也就是1416年,生于1398年的朱瞻基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满十九岁了。

十八岁就成年了,十九岁的太孙,掌管天下水师。加上皇上另眼相看,连许多太子都不让沾手的权力,他都交给了太孙。

这也让自己成为了一个香馍馍,不管是谁,只要有机会就想要捧一下他的臭脚。

进宫了之后,他没有率先回兴庆宫,而是直奔朱棣如今所在的谨身殿。

朱棣这个时候已经处理好了公务,准备去休息了。见朱瞻基寻来,问道:“发生何事?”

朱瞻基左右看了一眼,朱棣挥了挥手,所有的宦官和宫女都退了出去。

朱瞻基这才把最近许多大臣向他示好跟朱棣报备了一番,这件事是不可能瞒过朱棣的耳目的。

不管朱棣知不知道,朱瞻基这个时候都不能隐瞒,因为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我都还没有下台呢,你就一点不在乎地大肆培养自己的势力,还有没有把我放在眼里呢?

所以不管怎么样,朱瞻基这个时候都该跟朱棣汇报一下,反正这件事,怎么他都是得实惠的。

因为这些都是武将勋贵,不是文官。朱棣也不可能不让朱瞻基接触这些武将勋贵。因为这本来就是他权力交替过程中的一步,只是现在步子迈的快了一点。

感谢竹签子,灯火见人家,超怂的毛球,额吐你哦的打赏,谢谢大家的订阅

第一七零章 异人(摇摇摇头盟主打赏加更七)

朱棣听了朱瞻基的述说,开心地笑了起来。问道:“那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朱瞻基正容说道:“我与皇祖父,父王一脉相承,血浓于水,乃这世上最亲近之人。至于其他人,再亲近也只是外人,万没有因为外人让自己隔阂之理。”

“你能如此想,朕心甚慰。去吧,朕知道了。”

出了谨身殿,遇到了前来迎驾的金阔,朱瞻基考虑了一番,吩咐金阔道:“关注一下皇祖父对武将勋贵的态度,李亮,把今天的事情告诉金太监。”

不管是金阔,还是李亮,孙林,他们的命运已经跟朱瞻基紧密联系在一起。哪怕是朱棣只能威慑他们,而再不能收他们为自己的势力。

假如朱瞻基意外身亡,那他们几个最好的命运也不过是去中都凤阳守城门,祖陵。

所以,哪怕全世界都站在他的对立面,这几个人,包括从宁波回宫述职的余先,都不会背叛他。

回到兴庆宫的东苑,这里皇宫最东侧,隔着两排太监宫女们住的隔舍,就是东城墙。

因为与隔舍之间有大树的阻隔,这里的环境比较幽静,加上人住的多,花园特意被修建成为了江南园林式的,三步一景,十步一洞天,若不是冬季,这里的景色会非常迷人。

承徽刘镕徽原名刘大姐,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女人用的最多的名字,实际上,这不能说是姓名,只能说是一个代号。因为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女人,都是没有名字的,大部分都是有一个小名。

刘大姐被选为承徽以后,要记入黄碟,就自己起了这个名字。

徽是取承徽之名,金字旁的镕,是根据朱瞻基的土字旁来的,意味着土生金。
首节 上一节 244/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魏武侯

下一篇:抗战之还我河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