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41节

整个工部,有着全国各处的各种工匠的名册,不管想要什么样的人才,最简单的就是按照名册挑选就好了。

这件事他也不准备一手操办,而且这种事,他出面也不一定能比其他人出面更好。

所以工部派了两个员外郎,四个主事,八个司务来帮朱瞻基挑选人员。

朱瞻基也派出了以金阔为首的十几个太监,按照朱瞻基的标准来挑人。

今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会,除了频繁的人事调动,最吸引群臣的就是奉天殿御座旁边摆出的一个地球仪了。

大臣们在台下能模糊地看到地球仪上面大明的疆域,人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是几次朝会下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那是皇上刚得到的一个天下地图。

虽然人人都想凑上前好好看看那个天下地图,但是却只有少数人能有这个殊荣。

这个地图目前只能重臣观看,一个个被严格要求,不能讲于他人知晓,特别是外国使节。

虽然大部分人不能知晓详情,但是传言最近一直尘嚣日上。大明只在天下占了不到五十之一的地盘,所谓的中央帝国,不过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待这次郑和回师,就准备按照这天下地图,探访新大陆。

所以,这个地图是如今大明最大的秘密,不会让其他国家的人知晓。

但是这样说的人往往又会遭到其他人的反驳。既然是秘密,皇上为何又要在奉天殿展示呢?

朱棣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也是在潜移默化诸位大臣,培养他们对外征伐的激情。

至于防范外国使节,其实朱棣并不在意。因为除了大明,几乎没有国家有能力能派出大批舰队,占据那些土地。

不要说舰队了,许多国家连海船都不会建,就连东瀛,他们的船也小的可怜,只能沿着海岸,躲避暴风才能在海上航行。

就是南洋的那些岛国,他们的船也大多是一些小舢板,连超过一千石的大船,他们都不会建,更没有适宜修建大船的木材。

所以朱棣并不很担心其他人知道地图以后捷足先登,他现在还保留着不公开,主要还是因为朱瞻基不赞成这个时间就完全公开。

因为朱瞻基担心这些地图被其他人抄录了下来,流传到欧洲去,那个时候,就等于给大明增加了海上的对手。

这个世界是属于大明的,他绝对不会允许欧洲人再成为世界的主人。

所以,这些地方只能先让大明去占据。而他,要把那些欧洲人关在欧洲,绝对不给他们发展的机会。

因为这些原因,金阔现在算是自由了。

他资格够老,官职够高,加上在宁波市舶司的经验,组织江南富商供应链的经验。让他这个人才帮着自己兴建下马桥农庄,组建科研所,可谓是人尽其才。

金阔的能力也的确不错,他用一百多太监先建立了一个管理框架,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项目,负责联络不同的对象。

短短的几天时间,没用朱瞻基操心,就把下马桥农庄这边的事务,全面铺开了。

而朱瞻基被朱棣关在宫中好几天,让他将保护穷人合法财产,以及专利法规的细则给写出来。

专利的法规其实朱瞻基了解也不深,但是他也知道后世的一些不同专利的申请和时效。比如著作权法在其人或者一直有效,即使死亡,仍然还有五十年的有效期。

而发明专利,改进专利,基本都是二十年的有效期,外观专利,商标专利,则实行续费制度。

至于立法保护个人合法财产,这个就不用朱瞻基来费心了,自由朝廷法度来制定,朱瞻基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一些必要的细则注释清楚。

既然是为了保护穷人立法,就绝不能让这个法律成为贵人剥削穷人的武器。

(这一章写的不算满意,算是对前几章的一个总结。待朱瞻基整合了水师,在上架之时,要让主角去日本兴风作浪。)

第九十七章 送行

正月二十二日,宗室诸王离京,朱瞻基才得到朱棣的允许,与朱高炽一起,代表皇室送行诸王。

朱高煦在京城又赖了一个月,现在也被朱棣强逼离京,并且派出了以王彦为首的內监,亲自护送朱高煦离京。

其中一队太监还要护送汉王一直抵达青州,才能回返。那些內监无不视这趟出差为苦差,连续几天,宫里面的气氛都很低落。

正月二十六日,是汉王离京的日子。朱高炽脚疾复发,不能成行,只有朱瞻基代替爷爷和父亲送他离京。

朱瞻基也不确定,自己的老爹到底是不愿意送这个弟弟,还是真的脚疾复发。

二十六日巳时,也就是上午九点,朱瞻基准时出现在了汉王府。

来的太早,恐怕会被汉王讽刺迫不及待希望他离京,来的太晚,又会让朱棣认为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汉王行李早几日就已经陆续装船,所以倒也没有人荒马乱的情景出现。

朱瞻基到来的时候,发现赵王仪仗也停在汉王府前。

他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河北,同时离京,会有很长一段路同行,所以赵王也早就约了汉王一起离京。

被内侍引入了承运殿侧殿,只见汉王和赵王在堂前就座,其余人等环侍四周,今日大堂并未烧炭,所以有些清冷。

看到朱瞻基进来,赵王朱高燧笑着站了起来,有些巴结地说道:“看时间也知道你该来了。王叔此行千里,在宁波的生意,还望瞻基多多照应。”

“此事侄儿当会用心,待皇祖父重新确定宗室法规,王叔也就不必像如今这样掩人耳目了。”

朱元璋当政时期法律严明,宗室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

除此之外,就连诸大臣和勋贵,也都不能经商做工,将所有人的阶层分的清清楚楚。

但是当官的收入太低,一个县令的俸禄,还没有苏州一个熟练的丝工薪水高。所以朱元璋时期,哪怕法律再严苛,也有无数的官员前赴后继地腐败。

特别是京官,他们不腐败不行啊,因为人情往来,不腐败,连生活都过不下去。

到了建文时期,官员的收入就提高了一些,特别是放宽了许多政策,许多寄户由此诞生。

朱棣登基以后,将这项政策又改了回来,严谨官员经商。他甚至为此大幅提高了官员俸禄,但是仍然遭到了许多反对和指责。
首节 上一节 141/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魏武侯

下一篇:抗战之还我河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