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4节

不过这一切就足够了,因为他需要的只是这样一个借口,然后就可以开始练习自己的功法。

他也想找到张三丰,或者是创造出大鹏顺气功的张松溪,但是张三丰生于十三世纪,现在都十五世纪了,他不可能现在还活着。

至于张松溪,现在恐怕还没有出生。因为大鹏顺气功,周游曾经查过张松溪的资料,他活跃的年代是嘉靖年间,那是十六世纪了。

所以说倚天屠龙记里面,说张松溪是张三丰的弟子没错,但是不是亲传弟子,两个人相差了三百年,整整七代。

根据前世周游的调查,张松溪与张三丰之间差了七代,师承孙十三。

在孙十三之前,还有王宗,陈州同等武学大家。

在张松溪之后,还有一位三传弟子非常出名,那就是武学大家王征南。

王征南是四明内家拳的集大成者,他们这一支,也是公认的正宗内家拳传人。

在清代雍正年间,才首次将天下拳术分为外家拳与内家拳,外家以少林为代表,而内家则以张三峰所传张松溪为正宗。

他的大鹏顺气功,实际上就是张三丰传下来的呼吸吐纳术或者说是导引术。只是这个名字的由来,周游也没有查出来。

不过他现在有了现成的道家师父,又集中了道家的内家拳拳谱,整理出来一套适合他的导引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基儿,选好师父了吗?”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皇爷爷,既然道家呼吸法可以强身健体,为何不广为流传,让军中将士也都长期练习,岂不是能增强军力?”

一边朱高煦不屑说道:“穷习文富习武,平民大多仅够温饱,哪里能有精力习武?”

朱瞻基反问道:“二叔说的是外家拳吧?道家呼吸法即使孩童也可练习,不需要太多补品也能练习吧!”

朱棣呵呵笑道:“好主意,回头我就问问看,有没有愿意去军中教授的道长们。”

(弱弱求推荐票……)

第九章 拜师

朱瞻基选择的不是一个师父,而是两个,这两位看起来都仙风鹤骨,一派世外高人风范,手下的手段还真符合世外高人的形象。

朱瞻基暗暗指给朱棣看了以后,不一会儿就有人将他们两人的资料报了上来。

两人的年龄相差不大,面白无须者叫一清子,俗家名字叫钟离和,据说还是钟离权的直系后人。

钟离权是八仙中汉钟离的原型,号云房,唐末五代京兆咸阳人,著名气功家,传说为八仙之一。人称“汉钟离”。

这个名字来源于杜甫“近闻韦氏妹,远在汉钟离”的诗句。钟离是姓,汉是指五代时刘嵩所建立的“后汉”这个时代。

他因避战乱而入终南山修道,后入蜀,金堂道姑李真多授以《太乙刀圭火符诀》,于是钟离权对内丹造诣极深,著有《破迷正道歌》、《灵宝篇》、《指玄篇》、《肘后三成篇》等气功专著。

据传吕洞宾拜他为师,五代气功家陈朴亦在蜀中青城山受道于钟离权。

当然,许多故事都是以讹传讹,并且神化了。不过一清子他有一身好功夫倒是真的。要不然,也不能以俗家弟子的身份,现在成为了青城派的供奉。

他练习的是祖传功夫钟离八段锦,刚才在表演的时候,一套功夫耍下来,脸不红,气不喘,让朱瞻基这个识货的人知道他的厉害。

另一位则是连朱棣也认识的武当道士玄真道长,他是武当派在京城的联络人,跟朱棣还见过一次。

武当派就不用多说了,张三丰那是武侠小说里面都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在现实社会也牛的不行。

从朱元璋到朱棣,无不对武当推崇有加,南崖宫,金顶不知道建成了没有,朱瞻基还希望能有机会去看看。

他们都不是无门无派之人,身世清白,所以朱棣也就直接让人将他们叫了过来,询问他们是否愿意给朱瞻基当师父。

朱瞻基原以为他们两个人还要争个高低,却没有想到他们两个人竟然也是老熟人。他们相互谦让了一番,朱瞻基干脆地不给他们谦让的机会,一起收在了身边。

至于他们的待遇,朱瞻基根本没有谈,朱棣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两个人不能住宫中,朱棣将他们两人安排到了皇城太庙的后殿暂居,每人还安排了两个小道士伺候。

他们不需要干别的,每日下午到文渊阁朱瞻基习文的侧殿教习他一个时辰,就是他们的工作。

这里距离宫城不远,只需要经过左阙门,左掖门,左顺门就能进入文渊阁。

两个师父,玄真来自武当,属于正宗道家弟子。武当深受皇家偏爱,对朱瞻基自是尽心尽力,他们还想借此机会,让朱棣多给他们修几座道观。

一清子寄居青城,家族有两大分支,在渭南,川中都是大家族。一个世俗家族,自然想要索求更多。

只要有所求,朱瞻基自然就不怕他不会尽力,毕竟这天下都是老朱家的。

论武力,一清子稍强于玄真,但是他对道家典故了解甚少,经常还向玄真求教真经。

现实的武学,并不像小说里那般,只是练习一种内力,否则会走火入魔。

不管是一清子的钟离八段锦,还是玄真教授的的太极内家拳,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

真要走火入魔,那也需要深厚的内力。现实中,根本不会有那种可以翻山倒海的内力。

朱瞻基年方六岁,在两位道长看来还是懵懂的年龄,但是他们传授起道家知识,教他识别全身经脉,朱瞻基却是一遍就会,让他们都惊为天人。

朱瞻基也丝毫不在乎自己会惊世骇俗,只要朱棣对他的宠爱不减,这个世界,就没有谁能诋毁他。

而且,从五月初朱瞻基第一次在大臣面前亮相,他的英明大名就已经传遍了金陵。

朱棣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在场大臣都把功劳放在了朱瞻基的身上。

整个金陵的百万居民,无不对朱瞻基称赞有加,他们也是最感激朱瞻基的人。如果真的迁都,不知道会有多少金陵的大家族将会远离朝堂权力中心。

所以这些既得利益者们,提起燕王世子,都是连连称赞,认为他有明主之相。

朱瞻基对此一无所知,他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的,一心沉浸在新知识的学习中。
首节 上一节 14/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魏武侯

下一篇:抗战之还我河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