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华娱:动画系导演

华娱:动画系导演 第335节

  影片中,李白和高适把酒言欢之后,坦言自己要入赘名门,安陆许家。

  李白做赘婿,高适第一个看不过去,极力反对。

  李白决定去咨询最尊敬的一位朋友的意见,正是孟浩然。

  两人追至黄鹤楼,孟浩然给出了同意的意见,李白在此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里,李白问店小二,我这几句绝句,写得比崔颢的怎么样?

  店小二表示,写得好是好,可是你这首诗才四句,人家崔公子那是八句。

  气得李白质问店小二,诗的好坏与句子多少有关系吗?

  李白去找高适询问这首诗,却发现高适已经离开了,只在桌子上留下了一个“否”字,意思自己不赞成李白入赘。

  高适不辞而别,毅然投军,一代边塞诗人的戎马生涯就此开始。

  ……

  在蓟州边关,高适执意不做文官,要上前线。

  在打赌中,他使用熟练的相扑之术战胜了人高马大的同僚后,他如愿成为一支马队的队正。

  这个官可以理解为前线侦查连的连长。

  蓟州一年,高适没有写一首诗,他兢兢业业履行着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

  然而,在一次行动中,他所率领的队伍中了契丹敌军的埋伏,并因为上级指挥的失误,延误战机,高适的马队伤亡惨重。

  好不容易撤回营地,一看,营地的守将却歌舞升平,美酒美人作伴。

  高适的报国之心又被一瓢冷水浇灌。

  “高三十五,蓟州军,不是你该久留的地方,回乡吧。”篝火旁,同僚劝他。

  回乡途中的驿站,高适看到了须发皆白,却不得不继续远征的老兵。

  回想一年军旅的见闻,心有所触,高适不禁又拿起了愤懑的笔,在诗板上写下一首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这,正是高适写的乐府诗旧题《燕歌行》,字里行间满是民族矛盾,鞭策弊端和人民的苦难。

  以今比古,诗歌就是大唐的新闻媒体,高适既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又是一个优秀的战地记者。

  入夜,李白突然造访。

  诗仙到处,必有诗吟,李白吟唱出了高适所写的《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都是会流传千古的好句啊!”

  李白大赞高适的诗,当初那个口吃青年心中的一团锦绣终于脱口而出了。

  夜里,两人围着火炉促膝长谈。

  高适得知,李白入赘许家不久后岳父便去世了,遭到本族排挤的李白与丹丘生游历问道一段时间后投奔了幽州军营。

  李白在幽州军营发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遂遭追杀,逃亡至此偶遇高适。

  二人正商议如何上报朝廷,此时郭子仪却暗中现身。

  郭子仪作为一个真正的军人,一语点醒了两个略有公职的诗人,他说道:

  “安禄山之心,边关人尽皆知,但是李林甫要安禄山史思明这些藩将做臂膀,圣上呢,年纪大了,不想多生事端,报了还不如不报呢!”

  还没来得及问清楚郭子仪为什么戴着镣铐,屋外的追兵就已赶到。

  郭子仪挺身而出,一夫当关,用过人的胆识,借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威名吓走了前来杀李白的一群蒙面人。

  危机解除后,高适和李白想办法解救因军务失职即将被哥舒翰斩首的郭子仪。

  “哥舒大夫与我家有旧谊,我去求他。”

  最终,高适及时求来赦免令,将郭子仪从刀下救了下来。

  之后,高适和李白分别之时,高适说要给自己十年时间,然后去投奔哥舒翰的幕府。

  两人再次定下十年之约,李白策马而去,吟诗一首: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影厅里,热芭愣了愣,她刚才想到了李白的这首诗,没想到在这里出现了。

  此情此景,她对这首诗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合着李白那些积极励志的诗句,其实都是对自己的勉励。

  正因为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他的诗才愈发慷慨激昂,诗歌,可以看做是他对于美好愿景的描绘。

  “诗歌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叫诗人不幸诗家幸……”

  这时,老谋子说道。

第338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诗人不幸诗家幸,最先让人联想到的,是屈原,是杜甫,是李煜。

  意思是,诗人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难、挫折、魔难,如贬谪、亡国、流亡、失意、贫困、疾苦,甚至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等巨大的个人悲剧,客观来讲,对诗歌艺术本身、文学传统以及后世的读者来说,却是一种“幸运”。

  因为诗人的这些深刻的人生不幸,往往成为了其创作最深沉、最动人、最具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

  巨大的不幸为诗人提供了独特的题材和视角,同时,痛苦也驱动着他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艺术表达,直面生命的本质,追问人生的意义,拷问命运的不公,反思社会的弊端。

  正如杜甫的乱世飘零描绘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大悲悯。

  正如李煜的亡国之痛造就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经典诗词。

  李白也是如此,如若他仕途一帆风顺,家庭幸福美满,他恐怕也不会以生命为笔,以血泪作墨,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

  “咱们念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每教一首古诗,都会讲解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这首诗时诗人正在经历着什么,那是因为只有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了解诗人在这首诗里想要表达的情感。”

  馆虎的语气充满了怀念之感。

  这部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有些出乎他的意料,让他记起了很多年前刚开始读书学诗时的感觉,他现在愈发觉得,这些优秀的古诗值得大力宣传推广,属于每一个中国人都该学习的文化精魄。

  影片中。

  和李白分别后,战地记者高适返回故土。

  他在边塞前线的作品被广为流传,市井民间他已成为小有名气的边塞诗人。

  但这一次,历经了繁华与艰险的高适,内心更加沉淀,转眼已是不惑之年。

  这天,他又收到了李白的来信,李白邀请高适去长安,说自己在长安结识了很多朋友,朝内朝外都很受欢迎。

  “速来长安,速速速!”

  信中,李白称自己要帮高适谋功名,成功业。

  高适起身去了长安。

  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都传颂着李白的诗,此时李白已跻身翰林待诏学士。

  但,高适再次邂逅杜甫,杜甫却背出了高适的诗作。

  “这些年我一直读到你的诗,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洒脱极了!”

  这首《别刘大校书》出现在此处,注定此趟赴约还是要留下遗憾与渺茫。

  果然,李白依旧终日醉生梦死,根本没回府邸。

  杜甫猜到,他定在曲江的胡姬酒肆,便领着高适一同前往。

  进入酒肆的瞬间,华灯恍如白昼,胡姬闻乐起舞,“饮中八仙”逐次登场。

  因为眼花而落到水里睡着了的“四明狂客”贺知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张旭。

  举殇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的崔宗之。

  还有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的汝阳王李琎。

  就连李邕、王昌龄、岑参也是半醉半醒的座上宾,唯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是佛王维,与此等场合格格不入,显出了几分狼狈。

  商务场合嘛,结识新朋顺理成章,但高适此行,是访故友啊。

  只可惜,这位故友李白,终是迷醉在了长安最后的浮光掠影之下,没想到高适会突然来到长安。

  “快告诉我,你怎么就突然来了长安了?”

  喝醉了的李白搂着高适的肩膀询问道。

  “我……我收到李兄的一封急信……”高适解释。

  “啊?我的急信?”

  和上次一年之约一样,李白此时又忘记了自己给高适写过信让他来长安。

  李白想不起来,也就不想了,他很快抛下高适,抱着琵琶走到横梁上,边弹奏琵琶边吟诵着诗作,惹得在场之人无不鼓掌欢呼。

  独留高适一人坐在角落里,默默饮了一杯酒。

  这一幕,不禁让人感慨,有多少久别重逢的盛宴上,我们宛如拿酒盅拨弄琵琶,站在高台夸夸其谈的李白,在忙着商业互捧,忙着交换联系方式,忙着打卡拍照,觥筹交错,却没能腾出哪怕一句话的时间跟多年不见的古人叙一下旧呢?

  无言的一杯寡酒,随口的有空常聚,错过的又何止一个十年?

  这一段剧情的画面富丽堂皇,不论是楼宇建筑,还是在场的人物名流,无不彰显着盛唐气象,极尽奢华繁荣。

  然而,热闹是他们的,高适什么也没有。

  “啊,好心疼高适啊,李白为什么会这样?”

  影院里,这段剧情很多观众都看得非常难受,娜扎问,为什么李白把高适叫来长安,结果又把高适冷落在一边?

首节 上一节 335/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华娱从捡到玉女掌门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