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第8节

  因为没有什么钱,很多人也不愿意把钱存到银行里。

  但在五六年也有人调查过的,在某国营工厂一千人当中,在银行有存款的有一百二十人,而存款超过百元的,只有八人。

  就算有很多人不习惯把钱存到银行,但在这个年代,家里还得是有正式工作的人,存款超过百元的不会超过百分之五。

  江成一下买这样多家具,那绝对是大场面,邻居们不议论个几天消停不了。

  两板车家具,两个拉板车的师傅几下子就搬完了。除了衣柜费点劲,几十斤的厨柜和书桌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费什么力气。

  东西搬完,看热闹的邻居也就散了。这房间里有床有衣柜,再有桌椅板凳就像一个样子了。

  江成把酒和糖果放在了厨柜里,香烟放在了衣柜里。大前门也被他拆开了一条,打开一包后看到是带烟嘴就满意了。

  这不带烟嘴的抽起来有点麻烦,得在吸的那头弄掉一点烟丝。而且烟瘾不重的人,得捏着烟头抽,没有过滤嘴,你简单的吸一口,能当有烟嘴的猛烈一口。

  难怪这年头吸烟的人,喜欢掐着烟头放在手里,要吸的时候才在嘴里吸一口。没有什么人把烟含在嘴里,没烟嘴,就不说这样的烟含在嘴里烟头会含湿,或者有烟丝弄到嘴里。

  光是用嘴说话吸几口气,那烟都燃烧的快。也只有老烟民一天得抽几包的,才会在干活的时候把烟叼在嘴里。

  江成把大前门和黄金叶的香烟各放了一包在口袋里,这没烟嘴的香烟,跟普通人交流的时候散一根就很不错了。这可是黄金叶,一根就要一分三。大多数人抽烟其实都是抽的八分钱一包的经济牌香烟。

  “厂里给了三天的探亲假,这亲戚肯定是要找的。不过要找的话,得先去找三叔江云堂。当年这身体的父母带他去美利坚的时候,把妹妹是留给了三叔照顾。虽然父母是重男轻女,但走的时候也是给了三叔不少钱的。”

  江成在房间抽着大前门想着探亲的事情,对于那些叔叔和姑姑,探不探亲无所谓。江成主要是想去显摆一下,也怕有人说他薄情寡义。回昌城了,不去探望长辈亲戚。

  但主要的还是探望着原主的妹妹江燕,那时候他们走的时候江燕也十四岁了。算是一个大丫头,比江成小将近四岁。

  如今将近八年过去了,江燕也二十二了,也不知道现在过的怎么样。

  当年托三叔照顾,没找二叔江云中,是因为父母觉得三叔这人实在一点。二叔帮江成的父母做事,犯过几次错。偷过钱,在外面也有养过其他女人的经历,还因为喝酒误事过。

  而三叔就比较听大哥的话,也就是江成父亲的话。让他干什么就会老老实实的去干什么,出远门回来,也经常会带一些东西给江成家。

  江成觉得江家大院里的很多家具,应该三叔拿走了不少,毕竟他妹妹江燕被托付给三叔。三叔去大院拿一些东西也会名正言顺一点。

  但江成对于江家丢失的家具什么的,也没打算找回来。否则今天也就不会去国营商店买了。

第15章 去下阳乡找妹妹

  江成的父亲那一辈,最早的时候是住在城西区郊区外的一个乡里,算是城乡结合的一个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江成的父亲做生意发家后,在城里置办了一处院子,会让两个叔叔住到院子里来。要都是居住在城里的,除非是离的远,否则就算是亲兄弟之间也没多少愿意寄人篱下的。

  不过江成的两个叔叔和两个姑姑当年跟着他父亲干活,他父亲也没亏待他们。

  在原主的记忆里,外嫁的两个姑姑和姑父是在他父亲布行挣工钱。但安排的活计是轻松的,工钱也不低。

  而两个叔叔,不完全是按照工钱算的。平时不发工钱,过节的时候会拿一点钱给他们用。每次到了年底会给一笔钱他们,比按工钱算高多了。

  那时候城里也就是热闹一些,做生意方便,城乡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现在城市居民搞口粮定量,其实也只是上一年开始搞的。五五年之前,大家还是用的第一版RMB,买东西也不需要票证什么的。

  只要有钱,住在农村还是住在城里,区别不大的。而且农村还方便养鸡鸭,自己可以随便种点什么菜。

  所以当年江成的父亲还在郊区的乡里建了一些青砖瓦房,两个叔叔都出了一些钱,但他父亲也资助了两个叔叔不少钱。

  现在八年过去了,要是两个叔叔在城里买了房,那倒是运气好,能吃上商品粮了。

  其实当年江成的父亲还跟两个叔叔商量过到底是在城里买房,还是在老家建房的问题。因为老家还有不少亲戚,就算在城里买房了,过年也要回乡探望亲戚的,最后选择了回乡建房。

  当然了,这也跟好面子有关。在老家建房,多涨江家人脸面的事情。

  江成要去找亲戚找自己的妹妹,现在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就是直接去老家下阳乡看看两个叔叔是不是住在那边。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找乡里的领导派人帮忙调查一下江家人现在的情况,而第一种方式明显省事。要是找不到,再找乡里的领导帮忙也是可以的。

  江成看了看时间,已经快中午了。打算去饭店吃个饭,然后就去下阳乡找他妹。

  出门的时候,江成带上饭盒和网兜。作为八十年后穿越过来的人,他有一点比较好,不随便浪费粮食。

  但是江成去饭店又不想单调的吃一个菜,因此带上饭盒和网兜,打算点两个菜。有不错的菜点三个也无所谓,吃不完的打包回来。

  在原主的记忆了,下阳乡里就有专门砍柴卖的人,不过这样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还有没有。

  但是现在院子里很多邻居还都是用烧柴做饭,王婶今天就跟江成谁了,要是他早上早点起来,到前面什么路口的地方,每天都能看到卖柴的。

  那些卖柴的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进城了,一开始会在几个路口等人上门询问购买柴火。到了七点多,那些卖柴的就会挑着柴吆喝着卖。

  南方一月份天冷,还经常下雨潮湿。卖柴的一般吆喝的口号是‘卖柴喽,好烧的干柴’。

  六七月份梅雨季节,地面容易返潮。卖柴火就得吆喝着‘没潮气的柴,不冒烟’。

  这些柴夫,挑一次柴进城不容易,要是上午没卖出去,下午就会降价。那时候吆喝的也不一样,会吆喝着‘谁家要柴呀,便宜的柴。’

  一捆柴上百斤,如果是硬木柴,耐烧的。早上卖的好能卖一块来钱,到了中午其实就开始降价了,八毛左右也能买一捆。

  要是到了下午柴火还卖不出去,那么可能就是价格卖高了,明天来卖可能也卖不了高价,六七毛钱也卖。

  江成有锅有灶就是没有柴,就算自己不愿意早起,喊邻居帮个忙,看见有卖柴的喊进来买一捆就是了。

  带着饭盒和网兜,江成来到了饭店。要了五两米饭,三两到饭店吃,二两米饭打包。

  三两米饭刚好一个大口碗一碗满的米饭,对于江成来说,中午吃一大碗就可以吃饱了。晚上二两米饭也够了,晚上不用吃的太饱。

  在饭店的窗口看了一下木板上写的菜品,一月份还没有什么蔬菜上市,只有土豆,大白菜和萝卜之类的。

  不过今天有鱼和煎豆腐,江成倒是有点兴趣,不过鱼没有写价格。

  “服务员,这鱼怎么卖的呀。”江成招呼着服务员询问道。

  一回生二回熟,江成已经连续两天在饭店里吃饭了,加上他穿的行头,一看就知道实力不俗,身份不简单。对于江成的招呼,服务员也不管身边刚好有其他询问菜品的顾客,直接朝江成走去。

  “同志,这鱼是今天早上到的,新鲜着呢。鱼是按照大小卖的,饭店里也就收取一些加工费。要不要带你去厨房看看。”服务员热情的回复着江成。

  “行,那麻烦你了。”江成客气的说道,没有想到这年头饭店里的鱼是这样卖的。

  只是服务员带江成去厨房看鱼,客厅里还有顾客呢。而且刚才人家明显也是在询问服务员有什么菜能点。

  在饭店除了木板上写出来的菜,也是可以询问服务员店里有什么食材,能炒一些其他什么菜的。

  服务员就这样把其他顾客晾在了一边,江成感觉有点那个~~怪不好意思的。但他就喜欢服务员对他这种势利眼,事情不发生在你身上,你哪里懂这个爽。

  至于被晾在一边的顾客,也就是等一会的事情。敢叽叽歪歪,那今天饭店的饭肯定吃不了,还可能要揍你一顿,让你明白什么叫吃不了兜着走。

  江成跟着服务员去厨房看鱼了,又鲫鱼鲤鱼和草鱼。鲫鱼个头不小,差不多在一斤到一斤半之间。

  草鱼差不多有三斤左右,在这个年代不喂什么饲料的草鱼,能有三斤多就算不小了。

  一条三斤多的草鱼,做好要一块五。毕竟一斤鱼肉都要三四毛钱了,也就是挣两三毛钱的加工费,饭店还要出调料和人工。

  这个年代的饭店跟医院一样,是服务性质为主的行业,并不是后世那种以盈利为目标的。利润其实不高的,饭店的营业额也跟店里的工作人员无关,生意好不好,他们的工资少不了一分钱。

  江成就一个人,自然不会去点什么草鱼了。要了一条比较肥一点的鲫鱼,有将近一斤半,做好要八毛钱。

  然后要了一份煎豆腐,两毛钱一份,分量不少的。再要了一份炒白菜,清炒五分钱一份,加猪油渣要一毛钱。

  江成付了饭票和钱就到大厅等待了,总共一块二毛钱加五两细粮票,一天简简单单就这样对付两口。

  很多人一天的工钱都没有一块二毛五,在这个年代很多情侣之间下馆子,其实都是点一个菜的。

  这年代一些大学生请客,如果有煎豆腐的话,三四个人就要一份煎豆腐都很正常。在这个年代大家吃菜细的很,一盘菜每个人吃多少,又能吃多少,都是算好了的。

  哪里像江成这样,吃饭是一口菜一口饭的。

  当然了,江成也没想到饭店除了红烧和炒鸡蛋分量不算多外,这煎豆腐和炒白菜分量会这样多。

  这饭店煎豆腐,直接是煎了一块豆腐,一块豆腐有一斤。煎的时候加了一些配料,弄好后还勾芡,味道是真的香。

  这炒大白菜,也是一大盘,饭店里的师傅自己提炼的猪油,再加上点猪油渣,火候也到位,爽口的很。

  在这个时代,炒菜和一些菜品没那么多调味品。有些菜是真的考验厨师的水平,火候差一点那口感都不一样。

  能在饭店当厨师的,哪怕是一个小饭店,水平都不会差。

  很多单位的食堂师傅,就是因为水平低,才选择在食堂炒大锅菜的。在这个年代夸张食堂师傅炒菜炒的好,经常是说你这水平都能去饭店炒菜了。

  不过机械配件厂的食堂厨师水平还可以,不能说有什么特色。但大众口味的菜还是弄的不错的。

第16章 三叔家

  把饭馆吃剩的饭菜打包好后,江成就先回家了一趟,饭菜放进了厨柜。

  在口袋里装了一些糖果,江成就出门了。

  凭借着记忆,江成慢悠悠的走出城区,差不多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来到下阳乡。

  江家以前就是住乡里的街道上,一开始就是在十里八乡的贩卖布料起家的,后来才把生意做的城里去的。

  来到乡里,江成很快就找到了两个叔叔家。都是青砖瓦房,在乡里也没多少间这样好的房子。

  这来探亲,江成除了口袋里的一些糖,就是香烟了。差不多是双手空空,但他是想着找到妹妹后,再请他们去城里吃一顿。一家送一点肉,但现在不是时隔八年,怕出现变故嘛。

  砖瓦房前有几个小屁孩在玩耍,靠近街道的房间房门是开着的。朝南开两扇大门,东侧也会开一个侧面。

  街道旁边的房间侧边会有一条小过道,从过道过去,屋后还有两间朝东横着建的两间房。

  后面的房子是住人的,街道前面的房子是客厅和厨房。

  江成的两个叔叔都是一家三间房,建房到现在,也十多年了,就算是砖瓦房,也有一种老旧感。

  “细宁的啊,各是宁屋里嘛。”江成询问着在三叔门前玩的小孩说道。

  这是昌城这边乡下的家乡话,细就是小的意思。人念宁,看见小孩喊细人的,也就是小孩子的意思,后面那样是问小孩这是你家里嘛的意思。

  不同的地方有对小孩不同的喊法,有喊小鬼的,也有喊细娃子的。

  “这是我家,你找谁。”一个稍微大点的小女孩回应道。

  “你爹是谁呀。”江成掏出一个水果糖给小女孩询问道。

  “我爹是江林。”小女孩开心的接过糖果回答道。

  这年头还没有什么人贩子,小孩都没有什么防备之心,大人也不会怎么教导小孩。

  要到改革开放后人贩子才比较多,拐卖小孩卖给没有子女的,或者弄残疾去要饭。

  听到江林这个名字,江成脑中的记忆也就是延迟瞬间就想起来是谁了。三叔的大儿子,比江成小四五岁呢,没想到孩子都这样大的了。

  而且女孩身边还有两个小孩子呢,江成询问了一下,有一个也是江昌明的孩子。可竟然有一个是三叔家二儿子江涛的孩子。

  按照年龄算,江涛也十九岁了。在这个年代有孩子很正常,但眼前的小孩起码两三岁,再算上女人怀胎也要时间吧。也就是说那小子十六岁左右就有媳妇,那她媳妇跟他的时候得多大岁数。

  都是自己的堂侄子侄女,江成又从口袋里掏出几颗糖给他们。再询问了一下,得知家里的人差不多都出去干活了。

首节 上一节 8/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每日盲盒,我赶山打猎喂饱全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