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 第561节
各大媒体也闻风而动,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汇沣银行各营业厅以及相关地点,抢夺第一手新闻。
那些汇沣银行的客户,更是从四面八方赶往各大营业厅,同时也在为自己存在汇沣银行的资金而担忧。
这一刻,汇沣银行的高层再怎么出面安抚,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谁都知道,汇沣银行这个商业帝国,这一次或许真的要倒塌了。
谁还能救得了汇沣银行?
这也导致许多还没取钱的客户,都慌了神,许多客户甚至在上班期间,不得不请假,匆匆忙忙赶到汇沣银行的营业厅,加入那长长的取款队伍。
他们面色焦急,眼神中满是恐慌与不安,不少市民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这可怎么办啊,万一真的取不出钱,那我的积蓄可就全完了!”
而在香江的四大证券交易所里,此刻更是一片混乱。
汇沣银行的股票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交易大厅的简易led电子屏幕上疯狂下坠,每一次价格的跳动都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
交易员们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在混乱中完成交易,但恐慌的情绪已经完全占据了上风,买卖指令如同雪花般纷飞,却难以形成有效的成交。
“卖!快卖!”一名投资者红着眼睛,对着经纪人疯狂咆哮,他的声音在嘈杂的交易大厅中显得格外刺耳。
上一次,随着各香江商界巨头相继发声支持,以及此后总督府那边也发声支持,让汇沣银行的股价逐渐稳定下来。
甚至有人不少投资者,赌汇沣银行未来还能再度起来,纷纷入场抄底。
然而,此刻的太古洋行与会德丰洋行的公告,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彻底刺破了这些投资者的幻想。
此刻,再不抛售,等什么时候?
这汇沣银行要是倒闭,岂不是要与汇沣银行一起“陪葬”?
投资者们心急如焚,抛售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汇沣银行的股价在短短时间内便跌至谷底,创下了历史新低。
还好如今香江股市没有设置跌停机制,不然这些股民今天怕是连抛售的资格都没了。
东亚银行总部,董事长办公室。
此刻,林浩然与何善恒都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外面的情况,自然第一时间传到了他们这边。
“渣打银行的速度,还真是快啊!”何善恒忍不住感慨,语气里满是惊叹。
“可不是嘛,昨天才跟咱们把合同签完,今天就迫不及待地对汇沣银行出手了,这一招,够狠够绝,直接把汇沣银行往绝路上逼,让它彻底没了翻身的机会!”林浩然一边点头,一边附和道。
同样身为英资企业,渣打银行对汇沣银行下起手来却毫不留情。
这也不禁让人唏嘘,在利益面前,什么友情、情谊,统统都成了不值一提的东西!
“眼睁睁看着汇沣银行这个昔日香江金融界的霸主轰然倒下,我才真切感受到,商界的残酷远超我的想象!”何善恒长叹一声。
此刻,这位老人眼神里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有对汇沣银行昔日辉煌消逝的惋惜,有看到其落败的微妙痛快,更有对金融市场残酷竞争的深深体会。
哪怕在香江商界里混迹了一辈子,也依然对汇沣银行如今面临的局势感到不可思议。
此前的汇沣银行在香江金融界那可是呼风唤雨,多少企业和个人都以能与汇沣银行合作为荣。
可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真是世事难料。
“这是它活该!”林浩然哈哈笑道。
“浩然,汇沣银行会沦落到如今这个地步,说起来,相当于是你间接弄垮它的呢,如果没有你,渣打银行根本没有对汇沣银行进行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何善恒感慨道。
正是东亚银行一步步地从汇沣银行身上吸血,才让汇沣银行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根基愈发不稳,从而让渣打银行有这个机会。
否则,以渣打银行的实力,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并购汇沣银行的机会。
“是它主动挑衅东亚银行的,否则,让东亚银行慢慢发展,即便汇沣银行市场必定会削弱,也不至于走到这样的地步,所以,我说他们活该!”林浩然翘着二郎腿说道。
这时候,林浩然的移动电话铃声响起。
他拿过移动电话,按下接听键。
电话是银河证券公司副总经理戴石打过来的:“老板,跟您汇报一件事情,汇沣银行在短短半个小时内,市值已经从原本开盘时的九十亿港元左右,跌到不足三十亿港元了。
如今,股价还在跌,几乎可以说只有卖单鲜少有买单,导致股价几乎是以直线下降的形式往下跌,另外,恒声银行的股价受到拖累,更是已经跌到20亿港元左右了。”
“噢?马上让操盘队开始暗中行动,此事不能让人知道,暗中慢慢吸纳低价股票,不管是汇沣银行还是恒声银行!”林浩然闻言,果断下达指令。
因为他知道,一旦渣打银行宣布收购汇沣银行,那么不管是汇沣银行还是恒声银行,股价必定会再度大涨。
毕竟,一旦有了渣打银行的资金支持,汇沣银行的危机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虽然会沦落为渣打银行的子公司,但这与股价暴跌后的惨状相比,无疑会迎来巨大的价值重估。
而恒声银行与汇沣银行关系紧密,在汇沣银行股价波动时受牵连,若汇沣银行被收购,恒声银行也会因市场对其未来预期改善而股价回升。
所以,林浩然虽然知道这两支股票正常情况下必定会继续下跌,但是他不可能等到这两只股票跌到底再动手。
“好的老板,我马上去安排!”戴石说完便去执行指令。
挂断电话后,林浩然靠在沙发上。
做空汇沣银行,本身只是他此前临时起意的一个小决定。
当时他觉得汇沣银行的市值能跌到一百亿港元,他就已经能赚不少了。
谁知道,如今居然跌得如此之多!
这代表着,他做空汇沣银行的利润,已经越来越高了,高得超乎他的想象。
说起来,汇沣银行如今股市中有这么多的股民抛售股票,还是因为林浩然此前的抛售行为。
正是他将借来的25.6%股份,全都抛售到股市中去,让散股一下子增多了这么多。
如今,这些散股就像决堤的洪水,裹挟着恐慌情绪在市场里横冲直撞,将汇沣银行的股价狠狠砸向深渊。
而林浩然,却在这混乱中看到了更大的机遇。
第665章 陷入恐慌的李加诚
和记黄埔,总部。
李加诚看着情报资料上的消息,瞬间懵了。
作为汇沣银行董事,他知道汇沣银行如今账上还有多少资金。
因此,这几天,他一直提心吊胆。
但是,因为与汇沣银行那边签署的相关协议,让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在金融合作上,都只能与汇沣银行合作。
所以,他根本不能直接从汇沣银行大规模抽离资金或终止合作,哪怕心中忧虑重重,也只能强装镇定,维持表面的合作姿态。
加上汇沣银行虽然有这个危机,但好歹账上还有钱,能支撑得了下去。
而且,他也相信沈弼这位金融大亨,能够解决汇沣银行的困境。
可如今,太古洋行与会德丰洋行相继提出要将金融业务全部从汇沣银行转移到渣打银行,代表着,汇沣银行将会彻底因为这些英资企业的背叛,而陷入真正意义上的资金链断裂。
而且,这样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会对汇沣银行有着致命的打击。
如引起的挤兑潮、股价暴跌、信用评级大幅下调、没有企业敢再与它合作等。
一旦挤兑潮爆发,大量储户涌向汇沣银行要求提取存款,银行现有的资金储备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
信用评级下调则意味着汇沣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信誉扫地,其他金融机构会对其敬而远之,不再愿意与之开展业务往来。
这将使汇沣银行在获取资金、开展信贷业务等方面面临重重困难,进一步加剧其资金紧张的局面。
届时银行只能被迫贱卖资产以筹集资金,而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导致更多人加入挤兑队伍,形成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如今的汇沣银行,可能已经拿不出资金了。
问题是,他们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集团的流动资金,可都存在汇沣银行啊!
两家香江大企的日常流水往来,犹如一张庞大而复杂的资金网络,全然依托于汇沣银行。
楼盘热销后回笼的巨额资金、物业每月准时到账的租售款项,还有和记黄埔旗下横跨地产、保险、酒店、船务、船坞、仓库、进出口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商业流水,大到与供应商结算的大额货款,小到日常运营的零散收支,无一例外都经由汇沣银行流转。
仅仅是工资,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旗下数万名员工,每个月怕是都要发出去上亿港元的薪酬。
这两大企业都是香江上市企业排名前十的大企业,资金流水自然不低,在汇沣银行里的资金流水,起码达到近百亿港元!
如此庞大的资金体量,一旦汇沣银行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李加诚只觉一阵头晕目眩,仿佛被人当胸重重击了一拳,差点站立不稳。
他赶忙扶住桌角,深吸几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但内心的焦虑,哪里如此轻易冷静得了下来?
汇沣银行资金链断裂,实际上就相当于他们也跟着资金链断裂。
实在不行,或许就只能将公司持有的投资股票卖掉,李加诚脑海中刚闪过这个念头,便猛地摇了摇头,将这股冲动强行压下。
现在,公司资金缺口太大了,如果想依靠卖掉公司持有的投资股票来填补,无异于饮鸩止渴。
毕竟,在吸纳和记黄埔股份的时候,早已经将资金耗得差不多了。
这一年来,他全身心投入,一心巩固好不容易才到手掌控的和记黄埔,根本无暇顾及对其他公司的投资。
比如,虽说和记黄埔原来的大班韦理先生已被李加诚赶走,但当下和记黄埔的管理层,依旧是韦理留下的班底,像李察信、夏伯殷、韦彼得等人。
如今,对李加诚而言,最为紧要的事,便是在和记黄埔内部着力培养自己的亲信,进而逐步排挤掉韦理遗留下的这批管理团队。
倒也不是没有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比如,将他持有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股票拿去抵押贷款,短期内肯定能够解决资金问题。
可问题是,他持有的这些股票,是他私人的资产。
而不管是长江实业,还是和记黄埔,都是上市企业。
李加诚很清楚,一旦他动用私人持有的股票去抵押贷款来解决公司资金问题,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
从公司层面来看,股东们本就对公司资金的安全和运营状况高度关注。
若他们得知李加诚用私人股票抵押贷款来填补公司资金缺口,难免会猜测公司是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进而引发恐慌性抛售股票,导致股价暴跌。
这对于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这两家在香江举足轻重的上市企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不仅会损害众多股东的利益,也会让公司在市场上的声誉一落千丈。
从个人角度而言,这些股票是他多年辛苦经营和智慧投资的成果,是他商业版图的重要支撑。
抵押贷款意味着将这部分资产置于风险之中,一旦后续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他可能会失去对这部分股票的控制权,进而影响他在两家公司的地位和话语权。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他都不愿意走这条路。
将公司的资产拿去抵押贷款,倒也同样可以缓解资金压力。
可不管如何,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场危机带来的潜在风险,而且这一举措本身也存在诸多弊端。
上一篇:谁想成神?不都是你们逼我的吗
下一篇:妖尸不可食?快,趁热送我家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