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第50节
毕竟他到这会儿,也没意识到能联络上这种大报记者的关系,其实已经是尤启立他们梦寐以求的事儿。
因为吹牛逼的大忽悠们最需要的就是有这种官方佐证,报纸上出现过名字啥的当招牌。
就像欧美流行拿跟总统、议员的合影来做生意一样。
他还嫌弃防范。
只说三分话,于松海甚至都不知道他开着大卡车。
但依了这个法子,让卫东回头展示红光厂的工作证,给油商说自己主要是帮果州化工厂来取样,先运个两三吨样品,我还要去冀城办事,有阳光日报的记者等着呢,不然就该他们找过来了。
你们要是不信任可以派人跟着,跟到冀城,再到果州都行。
摆出很忙的样儿,更主要还是这记者身份够压人,本来想缠着他不搞个上百吨完成协议不好走的油商,也只好挑了上好的油品装进圆铁桶再陪着。
到冀城两三百公里,这平原地区一天就能到。
路上让卫东也听闻油商确实是着急,等夏季到来,天气一热这动物油变质发臭就肯定会赔个底儿朝天。
这可是尤启立怂恿撺掇他们放开胆子收购这么多的油料。
谁曾想他被抓了。
更顺口提到这种动辄几百上千吨的运输,往往都得动用火车车皮运输,汽车运送成本高了好多。
说者无心,让卫东会意啊。
别看他二十岁的小年轻,已经认真考察过运输市场,知道现在车皮如此紧俏,所以要搞定这大宗物资南北物资调动的生意,难度可想而知。
尤启立这货真就只负责瞎几把敢想,把珠穆朗玛峰炸了是有可能沙漠变绿洲,可这炸药怎么安,他是不管的。
路上经过冀北省会,到于松海指点的记者站去报到联络,果然这边有记者跟着上车,等到了冀城,从平京赶过来的总社记者也前后脚抵达。
油商啥时候见过这种阵仗,好几级大记者压阵的生意人。
完全不敢吭声,只好裹紧了军大衣跟狗蛋他们一起蹲守在车上。
让卫东其实是来都来了,顺便看看,现在纯属借着这事儿这记者离开油商的地盘。
更主要是打算随便谈谈之后,带弟兄们去平京逛逛,他也没到过首都。
但这冀城作为拱卫首都的狗腿子府,气质真的不一样。
巴掌大的城市居然到处都是连片儿的国营厂,简直就是让卫东去过的西山厂那边的集中放大版。
而且还个个都响当当,钞票纸厂、化纤厂、热电厂、变压器厂、棉纺厂、蓄电池厂、机械厂和胶片厂。
里面信箱代号的都有两家,更别提钞票纸这种玩意儿是随便有地方能生产的吗,搞得他都想来这一片儿卖腊肉了。
结果阳光日报的记者把他推在最前面走!
见面儿就介绍这是盘活了西南地区三线工厂、军工企业、光学仪器厂的经济改革青年领军人?
这尼玛什么称号来的。
让卫东一直想跟在尤启立的大旗下悄咪咪的赚钱,怎么就自己变成了改革领军人。
但这一招儿是真的有效。
让卫东自己都知道,单凭自己上门,人家都不带多看他一眼。
没到红光厂、西山厂那样火烧眉毛,全厂要饿死的地步,这些牛皮哄哄的国营厂根本不搭理他。
之前的国产黑白胶卷厂,那个还在产单反相机的光仪厂都这样。
眼前这家承担了国字号胶片生产的感光材料厂,听了大报记者介绍立刻另眼相看,厂领导坐一圈细心询问这改革路线是怎么样。
可以说这才是让卫东重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真正在后世有听说过的企业。
有种好像历史脉络线被自己摸到的奇妙,凯旋胶卷,在九十年代到零几年都是税务大院这些地级市家用照相机首选的耗材。
小地方再穷,公务员消费能力还是可以的,几乎家家都有相机。
更别提隔壁算是地级市最好的小学了。
家长、孩子照相的也多,还有什么照相兴趣班。
但相比那种接近三十元一个的进口品牌卷,区县消费还是更青睐十来块钱的凯旋彩卷。
所以让卫东也算知晓:“我这是相机的思路,看胶卷这边有没有能借鉴的,论单反相机,再过十年二十年,估计也赶不上欧美日强国,江州那几家光仪厂之前的香江牌单反相机,获得一堆国内评奖,实际上买的人并不多,现在听说要耗费巨资引进国外生产线,我个人是很不以为然的,外国人愿意转让,不就是图钱吗,而且转让的往往是他们落后东西,正好冤大头把淘汰品高价买走,他们还能投入研发生产更好的产品……”
八十年代其实都很敢说,记者们都埋头奋笔疾书,胶卷厂这边居然有人鼓掌了。
如果在沪海这么说,肯定一片嗤之以鼻。
那边就信奉什么都进口引进。
这次沿海感光材料厂,基本都选择了引进海外彩卷生产线。
也就平京这边往往傲气十足,为啥咱们不能自己干。
其实各有优势,自力更生盲目自信过了头就是固步自封,开放引进的步子太大了会变成买办扼杀自身发展。
都得适当平衡。
但让卫东在冀城说这话,就太让这边舒坦了:“所以我也算是得罪了这家厂,可隔壁的西山厂就很认同我这个思路,相机不是用来只给极少数专业人员使用的,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走南闯北,旅游出差,家庭聚会,拍照应该是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活动……譬如说我拿到这台相机就主要拍些这种东西。”
说着把自己那叠照片递出去。
董雪晴除了把有让卫东和自家三朵花合影的照片揣兜里带回学校,就是悄悄去买了本相册,把让卫东这些乱七八糟的照片都郑重其事的装好。
有车就能随时放在驾驶座,现在拿出来,顿时把一堆传看的胶卷厂领导,还有报社记者都笑得不行。
之前西山厂那帮家伙看了难以理解还有人这么拍照,那不过是他们纯工业直男思维,山旮旯里没见识罢了。
人家西湖边摆摊的和专业记者,一看就觉得有生活气。
连胶片厂那也是负责跟新闻影片、电影厂之类关联打交道,颇有欣赏能力的说小让你这艺术成分很高啊。
让卫东懂屁的个艺术:“总之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图,二三十元的相机,大多数人都买得起,不是什么奢侈品,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非要坐得一本正经的合影纪念,这带来的才会是相机产业,胶卷行业的繁荣发展。”
这下大家都鼓掌了,这些人是真能看懂这种照片,和那种像馆拍的艺术照有什么本质不同。
都明白这是巨大的产业方向和市场引导。
十亿人口有一亿每家买相机拍日常的规模,就问大不大。
二十岁的年轻人能看出来这个区别,已经非常不得了。
那个阳光日报总社来的记者四十多岁了,好像还是什么主任记者、主任编辑,更忍不住总结:“花旗的汽车工业发展,恰恰是福特汽车平民化的T型车,让老百姓都消费得起,才真正奠定了汽车王国的基础,小让这种提法,很有人民相机的思路,我们也需要人民胶卷!”
胶卷厂这边深深点头:“那我们能怎么合作呢?”
让卫东介绍了下销售情况:“只在华东地区一个点,我们每天都能卖几百台,其实未来我有这样个思路,如果贵厂的彩色胶卷销售,跟我们的相机合作成礼包,一台相机两个卷,做个精美的盒子……”
说着再从自己的包里把彩盒包装的爱克斯相机拿出来,大家就更明白了。
这会儿的相机还是个多了不起的高级货,所以包装里都比较复杂,配件一堆,反而盒子外面挺简陋,牛皮纸盒都有。
让卫东则反过来,就纯粹当个玩具似的硬纸盒很漂亮,打开就一台相机,连挂脖子的背带,镜头盖啥都没有,说明书也只是张印满图案的讲解。
胶卷厂和记者恰恰都是相机行家,拿起来稍微一摆弄:“标准的平视取景相机,之前香江牌算是这种单反式样的高级货,得四百多一套,沪海的海鸥,平京的长城,津门的东方,苏浙的虎丘都是这个样式,不换镜头也要卖一百五上下,现在压缩到二三十元一台,会不会逼得其他厂家没了销路啊。”
让卫东仿佛听到了内卷这个熟悉的词儿:“市场经济不是各凭能力竞争吗,又贵又不好用的胶卷做出来卖不掉,怪凯旋胶卷太便宜太有质量?”
这话说得厂里人都笑了:“买二三十元相机的消费者,根本就不会买一百多,甚至四百多元的相机吧,小让这是完全开拓了新的市场,一年十万台以上,如果能固定产生胶卷消耗,那就需要数以百万计的胶卷了!”
记者也连忙帮腔:“彩照热已经在国内悄然兴起,需求就是市场,需求就是机遇,不能让进口胶卷彻底霸占了国内市场,可相机较贵的门槛也制约了广大群众消费胶卷,小让这种思路简直跟凯旋胶卷的未来珠联璧合,一定能攻占广大的人民群众市场,至于数量较少的专业摄影领域,那是下一步站稳脚跟以后的冲击目标吧?”
实际上这话已经说得很含蓄了,起码记者这里就从来不用国产卷。
更别提平京那些官方场面,全都是超贵的进口高级卷,不然稍瞬即逝的珍贵历史画面,因为设备、耗材的质量问题出了纰漏,谁来担责任?
冲的就是廉价平民消费市场,就别装什么高贵了。
求推荐,求评论,求追读,感谢各位新老读者的喜爱
第57章 过分低调就是高调
还得是这个年代,大家都普遍质朴。
关键更看国营企业带队人的眼光。
绝大多数没有魄力,看不清时代的都会在这个阶段被淘汰。
凯旋胶片厂则恰恰属于这一拨儿出类拔萃的改革成功者。
原本主力是做电影胶片,但真正大场面的拍摄,电影厂还是用进口货。
现在是改开后电影产业在急剧滑坡。
属于国营电影厂跟军工厂一样转制的艰难阶段。
可这家厂有点误打误撞的认定是电视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判断电视一定会替代电影,所以才未雨绸缪的开发民用彩色胶卷、相纸!
让卫东在座谈的时候听到对方领导这个局势判断,差点笑出声来。
好不容易才把表情绷住,煞有其事的点头:“真有远见!”
确实也算是有魄力了,那么多国营厂都混吃等死,笃信国家会包办解决,最后落得惨淡下岗。
这家厂就很有危机意识:“这次部里面会议,国内七家感光材料厂,只有我们致力于研发属于我们的国产彩色胶卷,我认为小让这个提议很有特点,恰好解决了我们全新彩色胶卷上市,怎么吸引消费者来尝试的问题,毕竟胶卷到冲洗扩印,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谁也不愿贸然花费,小让这个思路就很好!”
有点瞌睡遇枕头的意思。
那么新产品彩色胶卷上市的进度步伐就可以大大提前。
和那些之前专做黑白胶卷相纸的感光材料厂不同,凯旋是做彩色电影胶片,恰好有这个技术积累。
更有各种海外成熟产品可以借鉴,出成品不算太难,难的就是没有把握占领市场份额,毕竟国外彩卷的市场覆盖率现在是百分百,其他几家厂更选择和外商合资协力,才颇为忐忑。
现在就在阳光日报记者的见证下,正式签署协议,让卫东留下二十台爱克斯相机,给这边作为胶卷研发的参考,可以量身定做调配更合适的彩色配方。
胶片厂也提供两箱他们研发试制的半成品,给爱克斯相机来测试提供反馈意见。
豪气顿生啊:“争取在84年底前上市。”
让卫东之前在市里跟记者碰头就说待会儿要开车去平京,总社的记者还调侃他那大卡车可能进京有点问题,今年可能国庆有大活动,所以各方面都查得比较严,你这装十几桶牛羊油,乱七八糟的一车货可不能随便放进去。
当时没多想,现在听了立刻联想起来,这是著名的84大阅兵啊!
可以说是自打有了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全国人民真正第一次看到阅兵方阵的雄壮威武,极大的鼓舞了气氛。
在这个改开初期比较困难的阶段,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等等,真得是来了平京附近,好像以前觉得山高皇帝远,非常遥远的那些大事件终于接二连三的跳出脑海。
上一篇:欺骗全世界,从把冰糖当毒卖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