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第193节

  说顺口了就还是消费者:“而目前承担这个责任的除了供销社,就只有百货公司,供销社是面向广大农村地区,解决很多日用品有无问题的,真正城镇消费现在只能靠百货公司,这才是大问题。”

  这里面既有尤启立吹嘘的商业销售重要性,但又剥除了他那种纯粹倒空卖空的投机。

  还融合了让卫东自己对后来商业的看法。

  电话那头果然是在专注倾听:“你继续,百货公司还是大问题?”

  让卫东嗯:“上次我不说了我对工业品贸易中心的感受吗,还是一堆五金站、纺织站、百货公司的职工老爷在卖东西,他们没有积极性的,其实我们在商州那个自由市场就是缩小版,得让大家自己卖,你看农副产品农民自己卖得头头是道,关键是那些工业制品,只要有人发现政策允许做点小买卖,低价从市场批发,自己走街串巷的去各村各乡卖,立刻就活了,这些人赚到点钱算就业,以前堵塞的毛细血管也通到了每个村子,自由销售会拼命琢磨哪个乡村没人卖,我赶紧去,这个积极性和百货公司天壤之别。”

  但显然人家思考的层面角度又不一样:“我听明白你的意思了,就开放城镇居民自由贸易,譬如说这个熟食品,光靠百货公司按部就班的配货进货,卖了也不积极补货,就怎么安排怎么做,排队等着提货也是上班应付,但换成所有人都能进货卖,瞬间就搞活了,可全民经商……我觉得还是会出乱子吧。”

  让卫东也知道不把自己送刀口上去:“肯定有这个风险,所以我们也只是在商州局部做了个自由市场测试,商州小点,比江州更好控制,我在全国做的大学生销售体系,他们的战斗力也更强,更能够理解意图,实施起来也能刹车。”

  对方都忍不住笑了:“卫东,你年纪不大,做工作很沉稳细致啊,记得多发扬风格,另外有什么想法也多打电话来沟通,我也很想多听听一线工作的看法。”

  让卫东连声说好才挂了。

  商州又打来,接着果然是全国各地的销售团队哭喊着老大赶紧发肉肉,我们要卖肉!

  明显就是不装了,那都是爱克斯系列!

  电视里面看着鼓鼓囊囊抽过真空的袋子,就是“爱克斯”牌熟食,四种口味四种不同色标的封签。

  之前已经提升到每天八百到一千斤的销售,还三分之一都留在商州。

  现在董雪莹回来说已经通知开始三班倒,争取达到日产三千斤。

  而最重要的改进,还是李二凤那个把每袋包装扩展到二两、半斤、一斤装,立刻让包装效率飙升,机器损耗率也呈几何数下降。

  董雪晴汇报的是:“还有第四集!”

  让卫东拉长声音唉……

  就为看这个专题报道,老婆孩子天天在这边吹空调,都没夫妻生活了。

  晚上只能到院子里找阴凉处铺竹板席。

  好在第四集作为专题报道的收尾就是给江州圆回去,飞燕卫生巾厂在江州十万平米的全新工厂已经破土动工,争取在年内投产扩大规模,而江州市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又做了哪些工作,需要弥补哪些地方。

  基本就是把冯主编那个灾舅子提出来的十问,一样样做了标准答卷。

  也是给全国各地“比学赶超”改革先进事迹的工作打个样。

  如果不是让卫东之前求着老祁他们放过,的确是已经要安排改革先进团体到全国各地去巡讲做报告了。

  相比全国人员流动到江州、商州来参观取经,肯定派出一组人周游全国的巡讲做报告要简单低成本得多。

  但这次连江州市里面都提出要保护工作强度很大的同志。

  让卫东那红色小面包接下来一天能在市区跑七八十公里!

  主力呆在厂区工地上,拉了张经理勉强凑起来的“装修队”给沈翠月那两套房做装饰工程。

  搬运公司也除了动用专业车辆搬运大量工地上需求的玻璃,就是接单为卫生巾厂的购房者搬家。

  十几辆车在市区,跑一趟五到十元,大货车能拉两三家的货,公司只收取一点车辆使用费,也算是提高他们的收入。

  还要跑房地产建设公司新开发的地块去当顾问,再到江大机电专业交流关于“全自动卫生巾生产线”的逆向研发,光是往平京送的师生都有十多人,在鬼子技术员的眼皮子底下,边学边拆边装配。

  好在这段不用两地奔波,因为九月快结束的时候,商州已经成了全国著名的改开参观热门地区。

  出乎让卫东的意料,好多地方是直接开货车来参观,取经之后顺便进货一整车卫生巾、照相机和几百上千斤熟食!

  轻易就能把出差成本赚回去。

  也变相形成这三类产品迅速销往全国,让商州今年的GDP迅速提升。

  可就在让卫东正准备邀请市里面来视察或者给首批设备开工剪彩的时候,忽然接到市里面通知去平京开会。

  肯定是参加跟经济改革有关的会议。

  他估计就是最年轻的参会者了。

  让卫东还想趁机带上老婆孩子去平京看阅兵仪式呢,谁知道通知他的秘书说,赶紧的我们搭乘过路军机。

  根本不让闲杂人等在这时候过去增加负担。

  他就只好孤身一人去了。

第217章 看我来讲PPT

  让卫东是真不想跟尤启立他们那样当风云人物。

  闷头做买卖赚钱不就得了。

  可他那么点宏观见识,到现在也没意识到江州才是八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内核。

  鹏圳这种特区是啥都独立运转开放窗口,沪海、平京容不得随便测试。

  只有江州作为改革试验田,才是真正摸着石头过河,把经验教训做给全国看。

  他恰恰蹦跶在这里,还蹦跶得特别亮眼。

  怎么都绕不开。

  譬如匆忙赶到那个军民二合一机场,跟市里面会合时,他啥都没带,只有一包照片。

  坐在简陋的机舱壁翻板座位上,这体验跟民航客机完全不同,噪音还特别大。

  想着沈老三再也不愿坐飞机,还是有点道理。

  其他人看他紧张得靠着舱壁还抱紧那纸袋,就问他装的啥照片。

  估计都有点紧张,找话题岔开心情。

  当然是流金相馆的老师傅们又精心拍摄出来的一系列美照。

  他准备直接带到阳光日报去“走后门”,交给影展评选组给精选下,起码以后整体展出,江州的照片也能多点。

  结果当然是直接把市里面几人镇住。

  有些不可思议的快速翻看,又忍不住驻目停留,再展示给旁边人看。

  就跟几十年后翻到手机上好看的东西,和人分享没什么两样。

  让卫东现在是付费了,提倡照相馆的师傅们不要搞大会战,就是自己分头拿着爱克斯相机去到处抓拍。

  当他意识到江州可能是张改革名片的时候,没有搞什么表报、演讲稿、汇报文本,居然选择拍照。

  可能从小视频时代过来,第一选择就是图形图像更容易说明、记录这个时代。

  这军机其实是从相邻几个省辗转接的人,轰鸣中就算想聊点啥都做不到。

  看这边拿出来二指厚的照片翻看,立刻表情多多喜笑颜开,还爱不释手,就有人悄悄解了安全带过来分一叠去看。

  然后一起看那个抱着照相馆字样牛皮纸袋的家伙……

  这年轻人!你是真的不讲武德。

  大家赶着来开会都是摆事实讲道理,需要列出一大堆枯燥的数据说服谁。

  你直接上照片。

  还是这么漂亮的照片。

  谁看了注意力都会被带走。

  码头城市嘛,有张是站在码头石阶上俯拍,就让卫东最早来卖腊肉那个自发的贸易市场。

  台阶上全都是肩挑背扛的周边乡民带着农副产品来市里卖,背景是汽笛声声的渡船,远景是工厂区的江南山脉。

  技术高超,取景精妙的结果就是,近景的农民们肩负重担却带着收获的喜悦,视觉中心很真诚。

  背后长长的跳板连接着长龙般的队伍,当时有位邻省的看了就拍大腿:“妙啊,这画面真的像当年群众用独轮车支撑起三大战役,这就是在支持经济搞活,你们江州步伐搞得很快嘛。”

  但最美妙的是远景那种交替层叠的山脉,如水墨画的黛色分明中,隐隐的工厂烟囱、厂房又透着工业和农业的联系。

  在这些满脑子都盘旋着改革事务的眼中真是充满了各种含义。

  又譬如为什么江州后来会成为著名的网红城市。

  其他地区罕见的爬坡上坎、新老交替、立体空间吸引人啊。

  久居这里的人还意识不到外地人的新奇。

  让卫东提醒过。

  摄影师傅们就去找,

  找到那种长长的一坡石阶,老者杵着拐杖在艰难攀登,孙子欢笑蹦跶在前面回头拉,在深谙含义的人眼里,肯定充满了含义。

  可升华画面的是台阶上方左边历史痕迹的篾墙老房,带着斜瓦屋顶跟斑驳,右边笔挺的现代大楼高墙冲出画面。

  于是恰好留下一块斜屋顶外的蓝天,蜿蜒在杂乱曲折的两者间小巷上。

  一束夕阳余晖照在台阶上,深色旧衣的老者愈发衬着孩童稚嫩亮眼。

  新旧变化,推陈出新,革新曲折艰难的前方,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使劲挥着照片示意,想保留这张照片。

  不是人人都懂艺术,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就是能打动人。

  江州那几位觉得舒心极了,不得不拉大点嗓门:“不能单独搞个江州成果展吗?”

  旁边又有人马上摇头:“怎么能单独呢,江州取得的这点成绩,是在各方支持下完成的,全局一盘棋……”

  所以说这种高阶局,让卫东反而不如啥都不说,照片呈现就够了。

  他赶紧把底片给收好,明摆着有些是有借不还的。

  果然等赶到平京,马不停蹄的参加会议,这叠照片立刻成了江州先给各方看的重点!

  大家都觉得说那么多,不如用图片简单清晰的叙述场景。

  争论本来很厉害,可看了这些照片又不停询问细节。

  江州这种周边乡镇村民送农副产品到市区来自由交易的情况多久了,交易额有多大,市民反映是怎么样。

  这可不就恰恰轮到让卫东这么个偷卖过腊肉的家伙来讲述。

  哪怕他不提自己也曾经是其中一员,也能头头是道的讲解具体的市区菜市肉菜蛋销售情况,这类有益补充不但丰富了市民菜篮子,也让乡村人口有收益,顺便还提到本来有些偷摸扒窃行为,但去年下半年开始治理后显著好转。

  会议开多了听听这样的一线青菜豆腐,大家还都津津有味,不停询问。

  有些就得市里面帮腔了,照片又不是让卫东拍的。

首节 上一节 193/2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欺骗全世界,从把冰糖当毒卖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