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第189节
别人也吃惊:“你也来开会啊,听说今天有新的发达地区先进领导来上任。”
让卫东都没多想,抓紧寒暄,老子刚接了一堆搬运公司的人员包袱,能不能先把宿舍楼搞起来,但绝对不要那种老样式的单身宿舍,老的一楼二户单元筒子楼也不行。
建筑设计院顿时觉得有意思。
让卫东和其他所有甲方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他对新样式很在乎,几乎都是一步到位的要三十年后那种款式。
而且能非常清楚的挑出毛病在哪。
废话,每天夜里巡逻的保安,对每个防火门、消防通道、地下车库的旮旯角都熟悉得要命!
“必须做一层地下车库……没车,没那么多车,就当成地下仓库呗,地面以下算不算建筑面积?”
周围伸脖子围观的江州市房地产建设开发公司人员,也都茫然,还拉了旁边规划局的来看。
“没听说过要做地下停车库的,哪里有车停,到处不都可以停车吗?算什么建筑面积,这建筑修起来不都是面积吗?”
让卫东不争论以后停车库有多抢手:“住房建筑得有规定吧,比如你批准我建一万平米的商品房住宅,地面以下算不算,车库算不算,公摊……这个就必须不能算!”
没买过房也听过很多段子吧。
规划局更懵:“家庭住宅建筑规范?就指着房地产建设开发公司探索经验来制定呢,以前都是国家福利分房,你让我到哪里去找商品房规定,你这个同志是哪……怎么看起来这么面熟。”
设计院的连忙介绍:“让卫东,爱克斯照相机厂的副厂长让卫东同志,昨晚改革专题报道,最后投篮的那个……”
还比划了下那个动作,看来昨晚也没少关注。
来自好几家建筑公司、国营大企业和政府各部门的人员立刻忍不住齐刷刷的高山仰止全打量!
你就是那个半个月前敢把厂子搬走,让江州在全国当显眼包的家伙?
然后又齐刷刷的内心卧槽,昨晚那个纪录片最后就是他?!
只要是体制内,稍微善于揣摩点大报上新闻动向,砖儿台会议座次排列这些玄机的,都会看出来昨晚专题报道最后的投篮画面有内涵。
你就是内涵猪脚啊。
但这时候还不至于立刻都热烈表达,想再看看。
夏天看不出来穿得有多大区别,衬衫帆布裤和运动鞋……这是牛仔裤好不好。
回家折腾又换了新衬衫,也是从后面服装街上买的南边流行休闲款式。
加上茂盛的黑发略微蓬乱,的确有点港台风。
主要是年轻到令人发指,但二十岁的年纪在改开初期又不是不可能。
因为突然爆发的各种改革新局面中,根本来不及论资排辈看年龄。
正好市里面的人也抵达:“哦?卫东同志已经在跟大家交流了,我介绍下,让卫东同志是民营企业改革代表,他的企业作风代表着我们正在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又把三线工厂,国营单位的改制改造都在做尝试,所以市里面拟定由他作为民营房地产业的试点,加入成为市房地产改革委员会的副主任,也兼任房地产建设开发公司顾问,大家欢迎!”
让卫东已经在商州市当了个改委会办公室主任,顿时觉得还是国内这种机制奇妙。
实际上一点实权编制都没给他,但又确实能指挥做事。
就典型的领导说你是就是,说不是随时都能不是。
但紧接着反应过来:“民营房地产业?不不不,我不会做房地产商……”
谁会做房地产商,做房地产商的能是好人吗。
尤其是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涉足房地产,后面指定要面对各种拆迁、狂奔局面。
让卫东从一开始就严肃表态了。
第212章 我不是万元户,我批发万元户
让主任就是来协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我这一年到处跑销售,江浙沪、粤东地区都跑得多,也接触过很多销售员、业务员,以及港澳台商,听他们聊起过很多别人比较先进实际的房地产经验,当然也有不少糟粕,我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吸收学习嘛,谢谢大家。”
众人是真的鼓掌。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包括建筑学院、设计院能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各种辗转流传的老掉牙文献资料,偶尔有几本画册。
很封闭的。
那就开会说事。
在这家房地产公司建立前,整个江州主城区近两百万人口,统建、改建的住宅区大约是400余万平方米。
比出了名几代同堂的沪海这会儿的人均4.1平米,其实也差不多。
还是比较局促。
最大的问题当然就是除了那些老房子有点产权,这四百万平米基本都是福利分房制度。
要改变这么大的住宅模式,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三年前省里批准了四百亩土地开发计划,在市区开辟了几个地块搞房地产综合开发尝试。
让卫东坐在会议桌边,伸长了脖子看挂出来的地区分布图,很明显,去年他和李二凤、狗蛋送沈老三去医院,出来看见邮电大楼周围那一片的新房,包括自家现在租的房,都属于这一波综合开发的结果。
本质上还是相关单位的福利分房。
唯有这刚刚成立的新房地产公司,现在新修的住房准备对外销售。
关键是怎么卖。
按照目前核算出来的建筑成本价,哪怕不算地价,吃螃蟹的第一批不赚钱,差不多每平米也在300元左右。
一个稍微能住个小家庭的三十平方空间,不就得一万上下?
万元户都是要大张旗鼓宣传的富甲一方,有几个人能买得起这种房?
哪里去找几百个万元户?
哪怕有人提出过分期付款的思路,不按月还贷怎么办。
连工商银行都刚建立,建设银行还没影子的时代,大家对银行的认知还仅仅是个储蓄所。
压根儿没有征信系统的概念。
更何况卖房这种事儿才刚刚展开,要是贷款买房不还贷就把人从家里撵出去?
八几年大家都觉得做不出这种事儿,估计要被老百姓骂死,属于犯严重的错误。
而且已经预付的款项又怎么办。
所以真正执行起来很麻烦。
他们都给市领导汇报过。
反而是让卫东顺口给电话里解释,他是作为企业建房以后卖给员工,那就是从工资里面扣。
就不存在不还贷的问题了。
大家都很兴奋。
但也有转不过弯儿来的:“可这现在修出来的房子不是企业建的啊?”
让卫东无语:“就不能让企业先买了再卖给员工,或者企业就是这个贷款的担保人,由企业代收还贷款吗?”
众人连忙鼓掌:“这来自港台的经验就是好用!”
这特么是智商好不好!
然后又开始相互挠头该让哪家企业来冒这个风险,因为如果以后政策变了,或者试验之后没选这个方案,甚至否定了这种房产私有化的思路,揩屁股很难的。
建筑公司说自家工人没这么强的购买力,首付款好歹要一两千吧,拿不出来,而且哪怕十年十五年分期,每个月也要五六十块,不吃不喝了吗?
几家国企表示我们买下来问题不大,但要卖给员工很难。
大家的思想转变很难转过弯,尤其是排队排了十年终于该自己要分房了,现在突然要花钱买,那职工不得炸锅呀。
机关单位更不好买,体制内更不愿冒这个政策风险。
让卫东探头看看地图,还有照片,一百八十套三四十平米的新住宅楼,一共五栋楼,都是六层高的整齐排列。
集中在距离江南区十字路口中心区一公里左右范围,属于跟着经济开发区批下来后最新建设的建筑,未来哪怕拆迁,都肯定会值钱。
简单盘算下:“这个如果有银行贷款给我们,我可以买了原价卖给我的员工,因为我们现在现金流全砸到自家建房上了,所以最多能支付一成的首付款,整个过程建筑公司或者银行都能全程监督,我不赚钱,自家也不会要。”
大概就是每套一万元出头,首付十八万,再慢慢还一百六七十万利息也不高。
贷款做生意他绝对不干,但这种贷款买房没什么问题,而且这房他真是给自己的员工买。
再想有自家的房,这大老板也不至于跟三姑六婆似的职工们住在一起吧。
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银行马上拍板:“只要企业是担保方,我们绝对没问题!”
就像尤启立那边都能轻易拿到一百二十万的贷款,这会儿的银行是在拼命放贷挣业绩。
大家长舒一口气的同时,又好奇:“你的企业才开工几个月吧,照相机厂也不在江州啊,职工们买得起?”
让卫东翻看照片:“卫生巾厂五月底开始生产,当时就有手脚麻利的阿姨能做到日薪三十元,六七八月稳定生产,我们还得控制员工不要拼命加班,江州厂能拿到五百元月薪的人数超过八百人吧,她们有很多就是住在江大后面的违建棚户区,本来就想调动一部分人手到江南区来担任新厂生产骨干,应该问题不大。”
五百元!
整个会议室都炸锅了。
几乎是十倍于现在城市普通职工收入!
民营企业这么赚钱的吗?
建筑公司胆子最大,马上探头询问能不能介绍家属来上班,其他人没好这么直白,但眼里肯定都是想的。
市里面的秘书还咳了两声控制现场:“这个收入情况合理吗?”
让卫东介绍:“首先我们尽可能让利给一线,就公司利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我们提供给全国供销总社的批发价,几乎等于不赚钱,但职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工价我们提倡多劳多得,大家可以试试看,就这么搓成卷,像大白兔奶糖那样包扎好一分钱,五百月薪差不多就是每天搓两千个,正常周日休息,纯体力劳动活儿。”
刚才还跃跃欲试都想介绍人来上班的冲动才消散不少。
这么累啊。
资本家怎么可能养闲人:“实际上按照我们跟市工业局的协议,是要推动全自动生产线进新厂,但这就意味着会少几千个就业岗位,到底选哪边,我们听市里面方针政策,我们的优势在于销售比较稳定,生产出来立刻就能卖,所以能让员工过得比较红火,每个月五十到一百的还贷问题也不大。”
银行完全放心了,那就跟市里面一样催促尽快签署交付,尽量赶在月底前把整个事件做妥帖。
让卫东简单:“如果需要,今天就能把企业购买的手续资金完成,剩下是要监督员工买房,还是需要员工搬家的喜庆场面?都能明后天完成。”
银行欢喜得马上通知开始做手续,市里面秘书也连忙去打电话汇报情况。
众人除了感叹有民营企业参与,这做事儿简单直接轻松多了。
就是忐忑这次倒是简单,下回怎么办。
上一篇:欺骗全世界,从把冰糖当毒卖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