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回乡种田:末世系统早到十年?

回乡种田:末世系统早到十年? 第62节

  一大锅灵药蛇粥,不止多放了一根大“辣条”,还多放了一朵一阶灵药,调味料也加了颇多种类(鸡精、盐、十三香、酱油、糖、胡椒粉、醋、八角、茴香),不乏人类科技针对味蕾研发出来的“狠活”,毕竟狗子和狐狸的体型要大一点,相比猫咪,对调味料的耐受性更强一些。

  给猫妈妈和五小只的,相对就“清淡”许多,只放了少许盐和十三香。先给猫妈妈和五小只盛出来了,再加大调味料的量以及放其它的。

  这头狐狸第一次吃灵药蛇粥,灵药就不说了,小火狐这么有灵性的,一吃就知道是好东西,更让它兴奋的是,这盆食物的滋味极其丰富,它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这么美味的东西,而且还是热气腾腾的,不由一边吃,一边“啾啾”轻鸣,狐狸眼颇为感激地看了李响好几次。

  “慢慢吃,以后天天都有。”李响拿着手机在边上录制,心中暗笑,那啥,品尝了这锅美味的灵药粥,估计这头小狐狸精原本想走的也舍不得走了。

  二黄见到小狐狸吃得这么开心,也摇头摆尾。这狗子自从有了“老婆”之后,狗脸上就有种“贱贱”的表情,看着像“舔狗”。

  小狐狸吃得肚皮圆滚滚,还忍不住打了个饱嗝,一脸满足的神情。

  李响也是头一次见到动物还能打饱嗝,不禁暗暗称奇。

  这个视频发到网上之后,粉丝们纷纷留言:“我去,响哥儿,怎么还养上狐狸了?”

  李响就回复:“大清早的,它自己跑家里来的。”

  “狐狸主动来投,牛逼大发了。”

  “这狐狸有口福了,瞧这小眼神,小表情,简直太传神了。这该不会是狐狸精吧?”

  “个人不能养狐狸的吧?这是保护动物吧?”有粉丝提出质疑。

  有粉丝就回复:“普通狐狸是可以养的,但是……我看响哥儿这条狐狸,通体火红,应该是比较珍贵的赤狐品种,那就差不多很刑了!”

  卧槽,把李响吓了一大跳,他想了想,还是赶紧删了这个视频。

  上传仅仅二十来分钟。

  虽然上传时间不长,但保不住已经有人点“举报”了,毕竟网上什么人都有,尤其是那种见不得别人半点好的,最喜欢干“举报”这种事了。

  微信粉丝群里,也有粉丝在询问了:“刚才那个狐狸视频,为什么这么快就删了?”

  “都审核通过的,怕什么?”

  其实,李响毕竟才160多万粉丝,在全网来说,仍旧是“小卡拉米”,他又是田园博主,又不是讲军事、政治的,所以对他的审核并不是很严格,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很快就过审了。有时候有没有审核都不知道。

  李响就解释几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他现在有好几个微信粉丝群,刚开始人数不多,所以只有一个,榜一小姨、滇省的咖啡商人都在第一个群里,后来人数多了,满500人上限了,于是就多开了几个群。

  后来仍旧不够用,他就申请了企业微信,一个群可容纳2000人的那种。那啥,他也是正儿八经注册了工作室的,算是小微企业,能享受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有人建议他用QQ群,可以三千人,但是李响的粉丝基本上都是成年人,用QQ的比较少。

  当时洛菲菲看到这个消息时,嘴角勾了勾,忍住没说话,因为她真有QQ,以前没出名时用得挺多,后来走红后也不怎么用了。即便用也是上小号。

  村里有人来串门,见到李响家有小狐狸,听到李响奶奶说起缘由,也都啧啧称奇。

  “不怕它偷鸡吃吗?”那位村民十分担忧地问道。

  奶奶就笑:“这头小狐狸很有灵性,很聪明的,家里的鸡一只都没少。”

  村民就笑:“应该是知道一顿饱和顿顿饱的区别。”

  偷鸡之后,村里就容不下它了,不偷鸡,可以天天在这里蹭饭吃,顿顿无忧。这大冬天的,气候严寒,外面食物也难找,在人类家里吃顿热乎乎的,不香吗?

  消息传出,也有很多人过来看,李响就对大家说:“它自己跑家里来的,也许过些天就自己离开了。”

  反正,不是我主动养的,虽然建了高墙大院,但也留了狗洞,也没有用铁链子栓它,它是有狐身自由的。

  好在村子里的人大多数都比较淳朴,又都受了李响的好处,也没人举报他。

  那啥,以后还要靠李响带货卖农产品呢。谁要是把李响的号给搞封了,或者谁要是跟李响过不去,要针对他,大家都要戳他脊梁骨。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李响在后院捯饬自己的牛皮大鼓。

  牛皮在清水里浸泡了三天,后来他又扔进石灰水里浸泡了几天,这时候已经变得松软,韧性十足,李响将牛皮捞出来,平铺在木板上除毛、刮脂。

  这个过程其实很考验对劲力的掌控,用劲大了会伤到牛皮,用劲小了又刮不干净,不过对于二阶超凡者来说,这都不是问题。

  他甚至都不用小刀,直接三十公斤的砍柴刀,举重若轻,除毛刮脂的效果就胜过许多小作坊专业的工具了。

  刮好之后再次用清水清洗干净,三张黄牛皮变得厚薄均匀,随后就挂在院子里晾晒。

  “做鼓是用杉木、桦木、橡木好呢,还是直接用红椆木?”

  因为不同的木料,做出来的鼓声音是有区别的,比如有的会深沉厚重,有的会明亮突出,有的则柔和,甚至有怀旧的音质,李响略一沉吟,决定还是用红椆木试试。

  因为他手头上红椆木多啊,老粗一棵树都被他砍回来了呢。而其他的木料,还要上山去找,木质也远远不及红椆木。

  而且其他木料还要阴干,但红椆木因为密度比较大,沉重而结实,本身的水分少,韧性又强,直接就能使用。

  “先试试,如果做出来效果不好再换。”

  李响是第一次制鼓,尽管学习了很多前人的经验,但之前并没有过成功案例,所以这次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他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

  摆起手机支架,打开录制模式,开始以木制膛。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经过断料、锯板、理板、打磨、包浆、上色等十余道工序,比如下料时,木板需要刨削同样角度的平面和弧度,方能“严丝合缝”结合成“鼓桶”,但是李响心灵手巧,这些都难不倒他。

  在忙活了两天之后,一个高度足有80厘米,鼓面直径120厘米,总直径140厘米的鼓桶便成型了。

  箍鼓的过程也是个技术活,李响用了牛皮胶刷在切面上,用来保证鼓腔的密封性,箍的时候紧紧的,十分结实。

  然后又用刨子将鼓身以及上下平面修得更加完美。这个时候,牛皮也晾得半干了,将牛皮铺在大桌子上,用铅笔画图,周边打一圈小孔,接下来就是“以皮蒙面”了。

  俗话说“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师傅”,制作牛皮是制鼓非常关键的环节,李响买的黄牛皮比水牛皮要好,十分优良,韧性足,刮得光滑平整,而且牛皮之前被泡软了,现在呈半干状态,有利于拉扯。

  他将画好线和打好孔的牛皮固定在鼓桶上,进行蒙牛皮环节。

  用粗的麻绳穿过之前那一圈的小孔,使用了小巧的“绞盘”,绕着鼓桶设置了六个,足足拉了三趟,多次加楔。

  第一次与第二次间隔了三个小时,第二次与第三次则间隔了一个晚上,因为太晚了,所以放在外面放了一夜。

  蒙皮的过程持续比较长,直至牛皮干透。

  最终,拉出来的牛皮十分紧致,用拳头在上面轻轻击了几下,声音颇为洪亮,“咚咚咚~”,振聋发聩。

  狗子和狐狸都跑过来围观,奶奶也过来看李响的成果。虽然奶奶说让李响多花点心思在打扮和泡妞上,但见到李响鼓捣出这样一张大鼓,还是十分开心的。

  “我这大孙子,真是心灵手巧,干什么都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奶奶觉得,自家孙儿真是优秀,不管哪一行,都是大拇指,有了这么些手艺,以后绝对饿不死。

  李响还跳到鼓面上,“弹跳”了一番,连他这么重的人在上面踩跳都没问题,这张鼓的牛皮确实蒙到位了。

  接下来就是固定。划线之后打上两圈铜钉,每隔60°,铜钉的数量就增多一些,在那个地方形成“铜钉云纹”,绕着鼓腔,六朵云纹,非常漂亮。

  这些“云纹”,就像盖房子时的“柱子”一样,起到增强拉力和固定的作用。

  

  钉钉完毕,沿着铜钉的底部,用高密刀的刀尖轻轻一划,裁去多余的牛皮,那点边角料就直接扔掉了。

  李响力道掌握得极好,刚好裁断牛皮而未伤及鼓身。

  鼓环则用的是虎头环,也是铜制。

  这些金属配件,都是李响提供材料,让姜建国手工打制的,由于纯铜太软,所以姜建国在里面掺杂了其他一些金属,做成了青铜材质。

  李响也没白让姜叔干活,给钱姜叔没要,李响就买了两条好烟送了过去。

  姜建国老铁匠的手艺还是十分不错的,做出来的虎头铜环,颇有古意。

  双面蒙皮完毕,这张鼓就差不多做好了,只差最后的上色工序,以及鼓槌的制作了。

  涂装鼓身,着大红朱漆。

  网上也有其他的颜色,比如黄漆、红木色漆,如果喜欢的话,还可以添加一些彩绘,但李响觉得,还是经典的大红色更加喜庆。

  至于鼓槌,也是用红椆木“雕琢”,李响做的是“重锤”,比较粗大,长约60厘米,柄部直径约三厘米,顶端的“槌头”则是圆弹头形,最粗的部位直径足有六厘米,一体成型,然后槌头上还包了大红绸布。

  试了试音质,洪亮爽脆,使用特殊的击法还能自带混响“立体音”效果,简直是一绝。

  李响试着演奏了一曲“将军令”,又来了一首“秦王破阵乐”,大鼓“咚咚”,振奋激昂的鼓点声响彻整个李家村,引得许多村民们前来围观。

  “这鼓真好啊,看着就喜庆。”

  “响伢,等过年祭祀的时候,把这鼓抬到祠堂那里去打打。”村长李金玉也来了,赞不绝口。

  这么好的鼓,人人喜欢,只是油漆还没干,大家没敢摸鼓身,但鼓面和虎头铜环没关系,每人都摸了好几下。

  李家村每年都有祭祀祖宗的习俗,另外还有“喝丁酒”的传统。地点都是在宗族祠堂前的大空地上。

  只是李家村穷,那座祠堂年久失修,破旧得不成样子。但是并不妨碍它在整个村子人心中的地位。

  “喝丁酒”,在李家村颇有些不同,并不是专指哪家添丁之后请客,而是过年的时候挑一天,整个村子的村民们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酒席。

  这个“丁”,指的是成年男丁,满16岁的那种。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整个村子不限男丁,所有人,包括老弱妇孺,都有资格参与。

  不限于李姓,其他姓,嗯,现在主要就是姜家,也能来参与。

  简而言之,就是全村人民聚在一起,搓一顿,交流交流感情。

  尤其是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难得。

  因为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一年上头不在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

  因为人员比较齐,所以“喝丁酒”全村聚餐的时候,往往也是村民选举的大日子。李金玉五年任期到期,他年纪大了,也干不动了,就想着找个接班人。

  如果李响没回来,他还要犯愁,可能要继续操心几年,但现在就不担心这个了。

  李家村比较穷,地理位置也偏僻,政府给的补贴也少,所以没什么油水可捞的,年轻人也在村里待不住。

  李家村的人并非土生土长的古巴蜀人,而是以前湖广填川的时候从外地移民过来的。

  那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移民,多达十几个省份。主要是连年战乱,导致川省人口急剧减少,据《川省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所以才有了这个大规模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移民团体。

  以蓉城为例,清末《蓉城通览》中描述:“现今之蓉人,原籍皆外省人”。

  因为外地移民比较多,又有很多少数民族,所以保留下来的各种习俗也五花八门。

  村民们轮番上来敲鼓,也有一些小朋友们想来尝试,但是李响做的那对鼓槌太重了,一些学龄前儿童拿不起,只能用小手在上面轻轻拍拍过过瘾。

  还有的小朋友们在大人的帮助下,直接爬上了大鼓,站在上面用脚踩。

  李响自然不介意,这鼓结实着呢,小朋友们踩不坏,别说小朋友了,几个大人上去都能承受得住。

  大家纷纷夸赞质量好。

  李响琢磨了一下,便又去做了几对鼓槌,有大有小,各种形态都有,比如弯头鼓槌、大肚鱼鼓槌、卡通圆头鼓槌、直棍鼓槌等,这些尺寸不一,适合各类人员使用。

首节 上一节 62/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曹贼:开局婚房里是刘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