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490节
她说完这话,又忍不住畅想起来。
“中国十亿人口,这是多大的市场啊,玉郎机构的漫画要是能进来,市值再番十倍都不成问题。”
受股灾的影响,今年以来恒指依旧半死不活,玉郎机构被林氏影业收购后,
倒是因祸得福摆脱了悲惨的命运。
这半年来股价稳中有升,市值已经突破了7亿港元。
这个市值距离玉郎机构的巅峰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在恒生指数的一片哀嚎之中还能有这样的涨势,玉郎机构已经是少数的幸运儿了。
下个月,玉郎机构即将对外公布集团的股票增发计划,此举是为了应对林氏影业股份过于集中的不利因素。
同时新增发的股票当中约有2000万股将会进入期权池,用作奖励对集团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比如马荣成,这位为玉郎机构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猛将,陶玉书打算给予他300万股期权奖励。
以玉郎机构现在的股价,这些期权相当于马荣成三年的收入,如果后续公司股价继续上涨的话,这些期权的价值还会再提升。
增发新股后,林氏影业的持股比例将由原本的82.7%降至70.3%左右,摆脱掉头上的退市阴影。
降低持股比例,又拿出2000万股股票来奖励员工,当然不是为了做慈善,而是为了玉郎机构更好的发展。
期权绑住了核心员工,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增发股票融到的资金至少保守估计有8000万港元,这些资金将会成为未来玉郎机构发展的弹药,并且支配权还是掌握在林氏集团这个大股东手里的。
陶玉书相信这样的利好放出后,玉郎机构的股价必然会再上一个台阶。
当初林氏影业收购玉郎机构花了差不多4.2亿,如今仅是林氏影业手握的股权价值已经达到了5.7亿,以后可能还会继续升值。
更何况林氏影业还控股玉郎机构这么一个近乎于地区垄断的龙头上市公司。
这笔收购赚大了!
这天下午,陶玉书给吴天明打了个电话,沟通了章艺谋新电影的事。
提出了林氏影业可以跟西影厂搞个合拍片,为章艺谋的第一次商业片之旅试试水。
吴天明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欣喜若狂。
《孩子王》《红高粱》连续在国外斩获电影大奖,主导这两部影片的林氏影业在国内名声大噪,制片厂们巴不得跟他们合作呢。
这个电话打完的第二天下午,吴天明风尘仆仆的赶到了燕京,他是昨天下午接到的电话,然后就买了今天一早的飞机票,飞到了燕京。
见面之后,吴天明热情的掏出了几份剧本梗概,都是西影厂的编剧们写完或者正在写的剧本,他说是给陶玉书做参考。
“吴厂长,剧本的话我想用香江一位女作家的故事,讲的是-————
陶玉书给吴天明讲的故事是李碧华的《秦俑》。
昨晚她问林朝阳,章艺谋要拍商业片该搞个什么样的剧本好,林朝阳便推荐了这部小说,陶玉书对林朝阳的眼光充满信任。
听陶玉书讲完《秦俑》的故事情节,吴天明感到十分新奇。
他是电影导演,阅片量比一般观众多多了,香江电影也没少看,但听著《秦俑》的故事还是觉得耳目一新。
心想,难怪香江电影的商业化做的这么好,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做不好才奇怪。
再看国内的电影创作,艺术性做的是不错,但在娱乐性质上却差了很多。
这几年国内电影制片厂虽然受制于体制的原因裹足不前,但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电影商业化的重要性。
吴天明身为西影厂厂长,这点格局和认识还是有的。
“这个故事好,拍出来一定有看点。林总果然是行家里手,那就以您的意见为主。”吴天明思付片刻,痛快的说道。
陶玉书接著说道:“我打算让艺谋先去香江熟悉熟悉商业片的一些制作流程和手法,顺便在这段时间里完善剧本,然后给他找个成熟点的团队拍摄,你看怎么样?”
吴天明豪爽的笑起来,“林总考虑的这么周到,我还有什么可说的,都听您的。”
他说完又对章艺谋说道:“艺谋遇到像您这样为他著想的投资人,是他的福气!”
章艺谋露出憨厚的笑容,附和了一句。
“艺谋是我看好的人,他有想法,我一定会全力以赴支持的!”
陶玉书的话让章艺谋听著心里热乎乎的,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林朝阳在一旁默默听著,只感觉媳妇这收买人心的功力越来越强了!
新电影的事谈完,隔了两天,《红高粱》正式下映,最终票房4062万。
以如今这个时候的统计手段,这个数字距离真实水平肯定有很大一段距离,
但好岁是能拿票房分帐。
虽然分帐比例只有可怜的13%,好歹也分了不是。
纳税后,《红高梁》的分帐到手是422万元,换算成港元仅有约885万。
少是少了点,不过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嘛。
票房分帐需要走结算流程,陶玉书没工夫在燕京耗著,《红高粱》下映的第二天便与林朝阳搭飞机飞到了广州。
次日林朝阳将李士非约到了太平馆西餐店,李士非家就在西餐店楼上,对他来说很方便。
见面之后,林朝阳先和李士非聊了聊庄重文文学奖之后的事。
对李士非或者花城出版社来说,庄重文文学奖跟他们最密切的联系就是《平凡的世界》了。
自从获得庄重文文学奖后,《平凡的世界》连续多日成了国内许多媒体报导的焦点之一,小说销量也一改往日的低迷,一路走高。
说到这件事,李士非难免有些失落,如果当时他能够再坚持坚持就好了。
“销量虽然跟你们没关系,但得奖这事离不开你。”林朝阳安慰了他一句。
李士非摇摇头笑道:“行了,不说这事了。你这回来有什么事?”
“让玉书跟你说吧。”
国内的新闻出版行业监管严格,在2003年之前一直不充许外国投资者在国内从事图书、报纸和杂志业务。
香江也属于外资,所以玉郎机构必然不可能合办杂志。
陶玉书的想法是让花城出版社创立一份漫画杂志,杂志的主要内容就是连载玉郎机构的漫画,玉郎机构将以象征性的费用授权给花城出版社版权。
待这份漫画为玉郎机构培育出一定的读者群体后,玉郎机构旗下的诸多漫画将以单行本的形式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漫画引进的出版审核工作就需要花城出版社来协调了。
陶玉书将自己的想法讲完后,李士非面容沉静,眼神中凝聚著沉思。
第508章 《纽约时报》畅销榜
广东毗邻香江,多年以来通过某些特殊渠道,香江的许多流行事物总会以相对滞后的速度在广东流行开。
时装、流行歌、影视剧------漫画也不例外,这些年一直都在广东有一定的受众和市场,只不过因为政策原因,这些东西没办法拿到台面上来说而已。
期刊行业有过刊一物,即过期杂志,
过刊与二手杂志不同,东西仍旧是全新的,属于当期销量不佳的库存,通常积压到一定时间,出版社书商便会以低廉的价格处理给二手书商。
香江的一些漫画杂志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流入了广东,并滋养出了国内第一批漫画受众。
李士非身为出版界资深人士,他对这其中的内情很了解。
他心中思付著陶玉书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这两年来,国内的纯文学期刊销量肉眼可见的衰落下去,花城出版社的《花城》和《随笔》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大环境。
虽然还没到办不下去的程度,但实打实的是没以前过的滋润了。
严肃文学对于大众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
反观那些通俗文学杂志或者其他专业领域的杂志,如《故事会》《大众电影》《武林》等杂志却如鱼得水。
广东本地的岭南美术出版社在80年就创办过一份《周末》画报,凭借着连载的几部连环画,这份影响力仅限于广东及周边几省的画报杂志最巅峰时曾创下过150万份销量。
如果花城出版社能够创办一份漫画杂志的话,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路径。
但问题在于花城出版社没有办漫画杂志的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和资源。
至于之后引进玉郎机构的漫画,对于花城出版社来说倒不算什么难事。
思索片刻,李士非凝神望向陶玉书,向她提出了花城出版社的难处。
陶玉书略作沉吟,说道:“内地现在的漫画产业尚未成型,不过连环画与漫画相通,只要稍加学习就可以。
我们玉郎机构可以出人,由你们花城出版社组建一个培训班,先期可以培养编辑人才,后期再培养漫画人才。
这样一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陶玉书的诚意不可谓不大,等于是出钱又出力,免费帮花城出版社拓展漫画杂志市场、培养漫画人才。
李士非听著这样的条件不再犹豫,对陶玉书说:“这么大的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还要回跟社里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商量商量。”
“应该的,那我就静候佳音了。”陶玉书面带笑容,信心满满的说。
李士非冲她点了点头,而后又对林朝阳发出了邀请,说GD省文协这两天恰好有个活动,想邀请林朝阳参加一下。
李士非除了是花城出版社的总编、《花城》主编,还有一层身份是GD省文协副主席。
隔天,林朝阳出现在GD省文协的会场,今天的会议主题是讨论报告文学在广东文学界的发展,《花城》杂志唱的是主角。
自80年以来,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在国内的发展如火如荼,《花城》是国内最早设置“报告文学”栏目的文学刊物,这些年发表了不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品。
从去年开始,《花城》又特意增加了报告文学在刊物上的比重。
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对介入现实生活有很强的能力,相比纯文学作品而言,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更大。
这次会议的规格不低,既有欧阳山、秦穆、陈残云等老一辈德高望重的作家出席,也有如陈国凯、刘斯奋等知名的中青年作家到场。
一场会议,汇聚了岭南文学的半壁文华。
林朝阳是临时受邀,出现在会场时大家都很意外。
他这几年大多数时间都在香江,除了偶尔回燕京,与国内文学界基本没什么交流。
前段时间庄重文文学奖评奖,举办的热火朝天,在文学界掀起了一阵关注和讨论的热潮,也让林朝阳成了风云人物,他一出现在会场,立刻变得人人侧目。
”—-我个人认为,报告文学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不算是一件好事。
我们国内提倡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小说创作要取材于生活,但搞文学创作不可能完全真实,它必定带有一定的虚构。
恰恰是这种虚构的存在,现实与虚构的结合才能创造了真正具有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报告文学完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追求百分百还原,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它的受众往往不是被作品的艺术性所吸引1,而是被各种各样猎奇、出格的情节和元素所吸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