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华娱:从03年开始做导演

华娱:从03年开始做导演 第519节

  而且他的故事观众看起来绝对够爽,因为他真的把长安城里的绝大部分贵族都砍了,凭借一己之力对从汉魏开始成型的门阀士族造成沉重打击,绝对是狠人中的狠人。

第651章 到底谁是贼?

  李俞要拍落榜书生黄巢的故事,当然不是因为他推崇黄巢。

  黄巢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臭。

  史书对他的评价基本是刽子手、吃人狂魔、无情屠夫这些很不好的词汇。

  黄巢的起义军组织很差,他对下面的起义军控制力没有多强。

  在起义军各地转战杀往长安城的路上,有很多无辜的百姓死在起义军的屠刀下,这些都是不容改变的事实。

  可是历史评价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很玄学。

  黄巢的起义军杀害了很多无辜的百姓,曾国藩带领的清庭官军在镇压太平军期间多次下令屠城,大量普通百姓被杀。

  按理说,黄巢和曾国藩干了很多一样的事。

  曾国藩居然能被清庭称为‘完人’‘半个圣人’。

  现代仍然有很多人夸他治家有方,能文能武,是个顶级权谋大师。

  这就让人很难绷了,都是对普通百姓造成巨大伤害的人,一个是留下千年骂名的屠夫,另一个是千古‘完人’。

  他们两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曾国藩针对太平军和百姓屠杀,黄巢对士家门阀进行屠杀。

  这可能是他们的历史评价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要不然怎么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呢?

  那些人看到同类被黄巢物理消灭了,哪能不狠狠踩黄巢呢?

  杀杀泥腿子就得了,黄巢这家伙不讲武德,连黄老爷都敢杀,还对著黄老爷家的族谱搞消消乐,必须得踩他。

  回到京城后,李俞说干就干,他翻阅了大量史料,计划早日把新剧本写出来。

  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如果结局是黄巢打进长安城,三品以下官员全部留用,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杀掉。

  如果是这样的话,电影可以非常爽,但是电影就不够深刻了,而且有一种洗白黄巢的感觉。

  李俞不想洗白黄巢。

  黄巢是一个刽子手,只是他这个刽子手比较特殊而已,对百姓和世家大族一视同仁。

  他屠杀世家大族时,普通人会觉得很解气。

  但这并不能说明黄巢是一个好人,也无法抹掉他的起义军错杀很多无辜百姓的事实。

  李俞想在保留很大一部分爽点的情况下把剧本写的更有内涵一些。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不能完全照著史书来了。

  李俞打算跟当年的《满江红》一样,干脆直接架空历史。

  这样的话他会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也免得电影上映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挑刺,说他歪曲历史。

  他直接告诉大家架空了,告诉大家电影里的剧情都是他自己编出来的,历史上通通没有。

  什么?他们说他们从李俞的电影里看出某一段历史的影子?

  那是他们的个人判断,和李俞无关。

  李俞会给他们送上免责声明,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决定了架空的方向,李俞把大唐改成大夏,黄巢改成黄潮……

  闭关半个月后,李俞总算把剧本写出来了。

  很巧的是,李俞刚把剧本写完,在米国拍完《绿皮书》的国师回到国内,并来找李俞了。

  《绿皮书》那两千多万米元的投资都是李俞出的。

  华娜卖李俞面子,在拍摄方面给国师提供了一些便利和支持。

  李俞专门写了个剧本,还给他提供了拍电影的经费让他再次冲击奥斯卡,国师的内心自然是感激的。

  所以他刚回到国内就打算登门再次谢谢李俞。

  “谢就不用说了,帮我看看这个剧本吧。”李俞把他新写的剧本递了过去。

  国师对李俞的高产量很是佩服。

  李俞在洛圣都拍《芭比》,他在米国南部的几个州拍《绿皮书》,他和李俞在米国并没有见面。

  不过他对李俞的情况是了解的。

  李俞才回国半个月左右吧,又整了一个剧本出来?

  惊讶之余,他接过剧本点了点头:“我先看看……贼?”

  没错,这个剧本的名字只有一个字,就叫贼。

  剧情的简介国师只是看了一眼,就知道李俞这个剧本取材自唐代的黄巢。

  因为国师对黄巢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十多年前他拍的那部《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的名字就是取自黄巢的一句诗。

  那部电影是根据一部叫《雷雨》的小说改编来的,讲的是五代十国一个皇帝的故事。

  虽然和黄巢没有直接关系,但国师整的满城菊花和亮瞎眼的满城金甲就是参考了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看完故事的简介,国师都愣了一下,难道李俞也要学他整满城尽带黄金甲?

  问题来了,为什么剧本的名字叫《贼》呢?

  如果说黄巢是贼的话,确实也说得通,一个落榜书生,还是盐贩子起事造反了,可不贼吗?

  国师还发现,李俞估计是为了避免争议,干脆把故事背景架空了,虚构了一个夏国,把黄巢的名字改为黄潮。

  国师直呼内行,他经常这么玩。

  《黄金甲》是架空,《影》也是架空,《影》的原型是一个叫《三国:荆州》的剧本,国师在这个剧本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还有上一世的《满江红》也是架空,只是整得特别拧巴。

  简而言之,国师拍历史大片很喜欢搞架空那一套。

  往下看剧本,国师发现黄潮的故事线和历史上的黄巢基本一样。

  多次落榜,对大夏朝廷很失望,多年后起找准机会兵造反,打进夏国都城长安,把皇室贵胄、三品以上的达官贵人、士家门阀全杀了一遍。

  看这一段时,国师觉得这剧情很爽很解气。

  那些门阀垄断上升通道,居然出现过一个家族在夏国出过十七个宰相的奇观。

  那些人该杀,黄潮杀得好。

  这个时候,剧情的走向和历史上不一样了。

  在夏国朝廷那边,李俞安排了一个平叛大元帅陈阔川。

  有了架空这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国师没觉得出现一个架空人物有什么不妥。

  这很合理,如果不进行改编,李俞干嘛架空呢?

  可是,国师越看越觉得李俞虚构的出陈阔川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他在哪里听过这个人的故事。

  还有更重磅的东西,刚开始看这个剧本时,国师以为李俞说的贼是指黄巢。

  看到陈阔川登场后,他细思极恐,因为到底谁才是贼,他已经分不清了。

第652章 爱而不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在《贼》里的夏国平叛大元帅陈阔川,如果让一般的编剧来写,肯定是一个正面人物。

  在剧本的前面,李俞把黄潮干的好事和坏事都写出来了。

  好事,把门阀屠杀干净,让门阀体会了乱世百姓的滋味的。

  坏事,他杀了更多的无辜百姓。

  黄潮是符合贼这个定义的。

  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出现一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人物。

  这个英雄人物理所应当是陈阔川,因为他是平叛大元帅。

  可是剧本里的故事不是这样的。

  夏国朝廷和陈阔川把黄潮和起义军称为无恶不作、烧杀抢掠的贼,恨不得把最邪恶的词汇都往他们的身上贴。

  当陈阔川手下的大将指挥士兵包围了一座起义军的城池时。

  他们向城内的起义军承诺,只要开城投降就能免死。

  已经断粮的起义军信了他们的话,天真的以为开了城门就能活命。

  结果放下武器开城门后,等来的是乱箭的射杀。

  数千人的降军被杀光。

  陈阔川和麾下大将们的说法是兵不厌诈,起义军都是贼,贼就得全部杀光。

  让他们活命,还得拨一部分军粮养活他们。

  杀光他们,不仅省下了军粮,还多了几千颗脑袋换赏钱。

  国师眉头一皱,他觉得又讽刺又真实。

  明明是夏国的正义之师,干的居然是言而无信的事。

  要么不允许人家投降,把人家全部干掉。

  既然允许人家投降,还承诺了人家投降的条件,等人家开城门后又出尔反尔,这是什么虫豸行为?

  不过类似的情节在《投名状》等电影里出现过,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国师以为这已经很黑暗时,没想到真正的黑暗还在后面。

  杀降对于夏国‘正义之师’来说只是小儿科,杀良冒功,借老乡人头领军功成为普遍现象。

  攻破坚固的东都洛阳城时,陈阔川认为城中的老百姓居然帮助黄潮的贼军守城,于是下令屠城。

  沿街死尸不计其数,未成年的孩童被当游戏杀害,破城三日不封刀。

首节 上一节 519/5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的钓鱼游戏同步了现实

下一篇:妖魔横行,当世无敌的我下山救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