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哈迪帝国1945

哈迪帝国1945 第279节

哈迪打开包装纸,露出里面一颗巧克力球,咔嚓一口咬下去,不得不说味道真的好吃。

这也让哈迪响起了后世一些记忆。

已经好久没有想到过后世的事情了,今天一颗糖果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那时候他还在上大学。

他看上了高一届的一名学姐,花重金买了一盒‘费列罗’金球巧克力,情人节跑过去找人家表白。

女孩微笑着把糖果收下,并告诉他自己有男朋友了。

哈迪颓然离开,失望了好久。

青春的回忆啊。

“我想见见你们老板。”哈迪吃完一颗金球后说道。

“啊,见我们老板,您有什么事情吗?”售货员诧异道。

“我来自美国,是一个投资人,我觉得你们的巧克力很不错,我打算投资。”哈迪很干脆地说道。

售货员有些懵。

吃了一块糖就要投资?

真的假的,

不会是为了骗一颗糖吧。

“啊,我叫一下我们老板,他就在楼上。”服务员快步上楼。

哈迪又拿起一颗金球,自顾自的打开吃起来,不得不说,他现在吃到的榛果威化巧克力,比后世吃过的那些要好吃太多,不知道是巧克力的缘故,还是手工制作的缘故。

总之味道好极了。

让他有种吃了一颗再吃一颗的冲动。

哈迪还知道这种榛果威化巧克力的典故。

二战结束后,欧洲国家物资匮乏,巧克力豆供应不足,为了减少巧克力使用,费列罗就发明了这种加入榛子、碎果仁和威化的巧克力球,这样就可以只使用六分之一巧克力。

发明之后发现味道极好,大受欢迎,成了费列罗最经典的巧克力糖果产品之一。

第267章:航运业巨头诞生

彼得罗·费列罗今年三十多岁,下来后看到哈迪,听说这位客人来自美国,想要投资自己的糖果店,这让他有些诧异。

“这位先生您好,我叫彼得罗·费列罗,是这家糖果店的老板。”彼得罗费列罗主动伸出手。

“你好,我叫乔恩哈迪。”哈迪自我介绍道。

彼得罗费列罗微微一惊,他似乎想起什么,认真打量了一下哈迪问道:

“我看报纸上说,这次米国投资代表团,其中就有一位乔恩哈迪先生,是美国哈迪集团老板,前不久商务部还发广告,说乔恩哈迪要投资意大利的时尚产业?”

“呵呵,那就是我。”哈迪笑着道。

彼得罗·费列罗大惊,报纸上说这位可是大集团的总裁,身家十几亿美元,这可是超级大富豪啊。

可是这样的富豪怎么会看上自己的糖果店。

哈迪又拿起一颗金球,道:“我很喜欢这种巧克力,你里面用了榛子、果仁碎屑和威化,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巧克力,既节约成本,味道也变得更好了,不知道这是谁的创意。”

彼得罗·费列罗听哈迪提到金球巧克力,脸上立刻变得有些自豪起来,“这是我亲自研究出来的。”

彼得罗·费列罗的父母以前就是开糕点店的,后来彼得罗费列罗更看好巧克力糖果产业,就把家族糕点店改成了巧克力糖果店,生意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

他以前在意大利北部一座小城经营,后来为了发展,斥资在罗马开了这家店,这家店才开张不过两年。

“有没有兴趣把这个生意做大?”哈迪笑着问道。

“当然有。”

彼得罗·费列罗之所以把糖果店从小城市搬到罗马来,就是为了追求发展,现在一位大金主站在面前,主动提出投资,他又怎么能不动心呢。

“呵呵,我在米国也有一家巧克力公司,我觉得我们可以合并经营,寻找一些更好的糖果,把他们做成风靡世界的产品,有没有兴趣加入进来。”哈迪发出邀请。

“我愿意。”费列罗激动应道。

费列罗现在只有两处门店,一处在罗马,另一处在意大利北部小城,还有两个糖果制作作坊,说起来规模非常小,充其量就是一家作坊式企业。

哈迪决定投资30万美元,占有公司80%股份,费列罗可以用这笔钱进行投资,同时哈迪让米国的巧克力公司,和费列罗展开合作,那边可以给费列罗提供充足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

从此费列罗进入发展快车道。

当费列罗回到家,和自己妻子说起这一切时,他自己依旧感觉不可思议,“那位哈迪先生,只吃了几颗榛子巧克力,就投资了30万美元,天啊,那些大资本家投资还真是任性。”

妻子笑着道:“这不正是你梦寐以求的吗,现在有钱了,还有人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的原材料,甚至可以帮你打开海外市场,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意大利最好的糖果商人。”

男人在妻子脸上狠狠吻了一下。

“是的,我一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费列罗激动道。

整个意大利之行,持续了12天时间,考察团很多企业达成了协议,哈迪也算收获满满,下一站他们准备前往法国。

……

时间进入1948年10月,距离米国大选只还有一个月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国内各种竞选活动如火如荼。

约翰逊加紧演讲。

前不久的民意调查,他的支持率达到48.6%,杜威的支持率只剩下45.1%,已经被约翰逊压下去。

可约翰逊依旧没有一点松懈,不停在城市间穿梭,进行着一场场演讲,支持率低时他不气馁,支持率高时,他更要稳固这种优势,因为只有最后的大选结果出炉,他才能稳操胜券。

任何民调都是预测性的,更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没别的办法,只能自己努力。

竞争对手杜威不甘心失败,也开始四处演讲,不过效果远不如约翰逊,他每到一地,现场人数往往只有几千上万,和约翰逊一比明显低了不少,心高气傲的杜威发了好几次脾气,甚至骂自己的竞选团队宣传无能。

……

两架飞机先后降落在巴黎机场。

法国总理罗贝尔·舒曼到机场迎接,随后法国总统潘尚奥里奥尔在总统府爱丽舍宫接见了援助团,并在总统府设宴款待。

至于接下来的工作,交由法国经济部长乔治皮杜尔负责。

之前米国已经向法国援助了6500万美元,帮助法国重建,二战法国可以说是最惨的一个,国家被完全占领,很多城市成为废墟,可谓元气大伤。

虽然后来二战胜利,可国内经济大幅度衰退,造成法郎贬值,物价飞涨,商品奇缺,人民生活极度困苦。

这个时候的法国急需援助。

可对米国人的援助计划,法国人又怀着一份戒心,米国人援助欧洲其实是有阴谋的,他们想成为世界老大的野心,很多人都看的出来,可没办法,现在第一要务是生存。

只有先生存下去才能谈论权利,所以欧洲国家屈服了,纷纷接受援助,也正因为这些援助,欧洲国家答应了很多米国人提出的条件,最后欧洲经济复苏,却也沦为米国的附庸。

法国同样拿出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上有国有企业也有私人企业,和意大利的情况差不多,国有企业必须国家控股,私人企业不必如此,可以和企业主自己商谈。

这里面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企业,是战后法国政府没收的企业,直接对外出售。

法国拿出的可投资企业有石油、银行、钢铁、汽车、机床制造、烟草、保险、液化气、建筑、航空、航运等。

富国银行准备在法国收购一家银行,继续欧洲银行扩展计划,哈迪则让安迪联系名录上的航运公司,看看能否入股法国航运事业。

哈迪已经想好了。

未来航运也是非常重要的事业,他现在手里有资源,在美国、香港、意大利都有了航运公司,如果再其他国家多收购几家航运公司,未来可以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超级航运集团。

当然,他还不忘收购奢侈品产业。

这些主要是投资小,

为未来铺路。

哈迪找来法国商务部官员,提出意大利同样的要求,哈迪集团希望可以投资法国的奢侈品行业,法国官员他们只能提供名单上的企业名录,如果想投资其他的请自己想办法。

这服务态度,差了意大利不是一点半点啊。

哈迪找来环球时报法国分部的负责人,让他负责在法国报纸上打广告,就说米国投资考察团,哈迪集团有意投资奢侈品行业,如果有兴趣的可以找环球时报法国分部报名。

法国的时尚产品很多,比如路易威登、爱马仕、卡地亚、兰蔻、欧莱雅、鳄鱼、迪奥、香奈儿、梵克雅宝、宝诗龙等等。

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时尚界迎来寒冬,无数品牌不是被勒令关停,就是资产全被强制迁移到维也纳,少数极具价值的奢侈品牌得以保留,但管理层全换成德国人,收益全归德国人所有,连各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都有德国人加插的导师进行价值观纠正。

当然,也有一些品牌选择了投效。

这些品牌后来有些受到了法国政府处理,有些却逃脱过去,但日子也过得非常艰难。

消息发出去不久,环球时报报社就接到不少消息。

第一个找过来的是克里斯蒂安·迪奥,哈迪听到这个姓氏就知道是谁了。

克里斯蒂安·迪奥个子很高,站在一米八几的哈迪面前,比哈迪都高出一块,不够这个有些秃头的中年人却哈着腰,满脸堆笑的伸出双手和哈迪握手。

“哈迪先生您好,我是克里斯蒂安·迪奥,我是一名设计师,我以自己的姓氏开了一家服装店,希望能得到您的投资。”迪奥恭敬道。

二战前迪奥只是个裁缝,占领期间他却混的不错,帮德军制作衣服,所以在战后差点被清算,这也让他有些战战兢兢,当他看到哈迪的合作广告后,立刻有了想法。

他想靠上一棵大树,他想要好好的生存下去。

现在法国的清算活动还没有结束,他真怕哪一天形势严峻了,再次把他揪出来,他可不想进劳改营。

米国人在欧洲投资,这件事情整个欧洲都知道,哈迪集团是投资团之一,这两天他了解了一下这个哈迪集团,在米国也是非常有名气的大集团。

如果能加入这样的集团旗下,那他身上就多了一张保命符,相信政府想要动他就要多一层考虑,实在不行到时候他可以跑去美国。

所以克里斯蒂安·迪奥在哈迪面前才会显得有些卑躬屈膝的样子。

哈迪和迪奥聊的很愉快。

没法不愉快,

哈迪说什么迪奥都说好,那能不愉快吗。

哈迪投资50万美元建立迪奥公司,占股65%,迪奥用在巴黎的店铺和他的经营,占股35%,迪奥会在法国和米国同时经营,到美国后,哈迪会在媒体方面给与大力支持。

克里斯蒂安·迪奥带着惊喜告辞离开。

随后哈迪又收购了兰蔻部分股份,兰蔻在二战期间日子不好过,一直停产,二战后还没有恢复过来,期待有人注资,所以哈迪获得了15%股份。

欧莱雅呢,现在在停产期,因为老板被抓了,说他在二战期间帮助德国人。

首节 上一节 279/4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爱情公寓:开局被子乔忽悠到国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