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 第501节


“对于黑洞熵的研究,必须考虑到黑洞的量子效应,即当黑洞吸收和辐射粒子时须考虑海森堡不确定原则。”

“关键的问题是,在黑洞这种强引力场中必须对原本的海森堡不确定原则进行修正,本文在大量观测数据的基础上,修正如下……”

经过计算,沈奇推导出黑洞熵的一个修正式:SE=(1+2α^2lp^2β^2/l^2+8Q^β^2/πl^2)S+α^2lp^2π/4lns……

最终结论是,本文中的黑洞熵修正式适用于大尺度的理论,与弦理论得到的很多结论保持一致。

相比于GUP(广义不确定关系),本文的黑洞熵修正式适用范围更大,对于拥有单视界及非极端内视界的黑洞均有效,并可对复杂时空的黑洞熵进行修正,这为我们更进一步了解黑洞内部运行机制带来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

“挺科普的,大部分读者应该能看懂。”沈奇写完这篇黑洞科普文章,喊杨定天来主任办公室:“定天,你本科专业是天文学,我写的这篇文章,你能看懂吗?”

杨定天看了半个小时,点点头说到:“能看懂个七七八八。”

“好的,你去忙吧。”沈奇心中有数,然后修改这篇黑洞文章。

本科是天文专业的学霸杨定天只能看懂七七八八,那不行,还是太深奥了。

沈奇简化数学物理推导计算过程,增加文字性描述的科普内容,再给杨定天看了一遍。

这次杨定天全明白了:“所以沈教授是支持弦理论的。”

“当然支持,弦理论的大佬是我的物理导师。”

“威腾是你导师?”

“是的,所以威腾是你祖师爷。”

“这太让我振奋了。”杨定天发现自己原来师出名门,威腾、沈奇比他之前的硕士生导师常教授牛逼了不止一条街。

沈奇将这篇黑洞熵的文章投去《科学》,没过多久,《科学》刊登了这篇文章。

系统:“新成就!宿主在《科学》上发表物理论文一篇,基础奖励5万点学霸积分,乘以该期刊IF值41.346,最终奖励2067300点学霸积分。结余29893918点学霸积分,请宿主确认。”

可以,这很《科学》,沈奇以短平快的方式刷了篇《科学》论文,收获两百多万学霸积分。

再接再厉,通过不同的数学处理方式,沈奇又完成了一篇黑洞相关的科普文章。

“黑洞吸积及喷流的形成被认为是尺度不变的,黑洞吸积的基本面关系可以由黑洞质量、射电/X射线光度组成的经验公式来表达。”

“在南港理工大学天文观测站的支持下,通过大量观测数据,本文计算得到一个新的黑洞活动基本面关系表达式:dL(z)=c/H0(1+z)∫[ΩΛ+Ωm(1+z’)^3]^-1/2dz……”

“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由X射线/射电光度与质量所组成的黑洞基本面关系式具有高度统一性,为我们对黑洞的后续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沈奇将第二篇黑洞文章投稿给《科学》,此时距第一篇黑洞文章发表过去了不到一个月。

《科学》编辑部高度重视沈奇在短时间内接连投稿的情况,他们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编辑直接与沈奇联络,这位编辑啥也不用干,就负责和沈奇沟通交流。

这位名叫克莱顿的编辑通过邮件和沈奇取得联系:“沈教授,今后你给《科学》投稿,不用通过投稿系统,直接发给我就行了。实际上你已经在《科学》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地震模型,另一篇是刚被收录的黑洞熵。我在昨天又收到你的一篇文章,同样是和黑洞相关,所以沈教授打算写一部黑洞系列?”

沈奇回复到:“亲爱的克莱顿先生,我的黑洞系列一共有两篇文章,之后还将陆续撰写其他系列,以尽到一名科普物理学家的职责。感谢你的支持。”

一周之后,沈奇的黑洞系列第二篇文章《新的黑洞活动面基本表达式》刊登在《科学》上。

即便沈奇再能编,同一版数据他最多写出两篇不同的科普论文,两篇黑洞文章一共带来4134600点学霸积分的收入。

沈奇在短时间内连发《科学》文章,并且发的都是和天体物理、宇宙学相关的文章,再具体一点,两篇文章都和黑洞相关。

这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了,沈奇到底想干嘛?

973项目主管领导找到沈奇,询问到:“沈教授,你不是在集中精力攻克凝聚态物理项目吗?怎么最近对黑洞如此关心?”

沈奇解释到:“领导,973的凝聚态物理项目我没停,并且进展顺利。我发的两篇黑洞文章属于科普性质,我自筹资金来搞定,不会占用973项目的任何资源。”

领导就是问问,也没说什么,毕竟连发《科学》文章是不错的科研业绩。

与此同时,萧俊龙的《莫兰集的研究》发表在《伦敦数学会杂志》上,这份期刊是数学界比较出名的一家,知名度仅次于四大期刊。

沈奇数理研究中心在本年度前两个季度的形势喜人,数学、物理双线开花。

413章 你是我师傅

沈奇一边搞科普,一边和杨定天一起推进973项目凝聚态物理的第二个课题。

经过近半年的研究、验证、调研,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建议,将沈奇的第一篇凝聚态物理论文《一类化合物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及基本方程》中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命名为“沈奇规则”,对应的基本数学物理方程∫+∞-∞dux/dx/x-ζdζ=(1-v)b/2asin4πux/b,命名为“沈奇方程”。

ICTP向沈奇发来邀请函:

“沈奇先生,鉴于你在凝聚态物理、复杂性、地球固体物理学、天体物理等领域做出的贡献,ICTP提名你为卡斯特勒奖候选人,并邀请你参加今年7月在ICTP举行的卡斯特勒奖颁奖仪式,望出席。”

卡斯特勒奖成立于1982年,以法国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的姓氏命名,是国际物理界的一项大奖,每两年颁发一次,由ICTP组织评选。此奖授予发展中国家的国民,并在本国生活和工作,年龄不超过40岁。

终于有国际物理组织给沈奇颁奖了,沈奇接受了ICTP的邀请。

又过几天,IMU给沈奇发来邀请函:

“沈奇先生,鉴于你在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霍奇猜想、SLW体系、沈氏双生匹配法、沃什猜想、巴拿赫空间中的穆勒-沈定理/沈氏近迫定理等领域作出的无与伦比贡献,IMU决定授予你陈省身奖,并邀请你出席今年8月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望出席。”

好事成双。

今年是菲奖年,本年度的菲尔兹奖会在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出。

这四年以来,沈奇在数学上取得了新的重大研究成果,建立了SLW体系并证明霍奇猜想。

但IMU还是没有破例再次将沈奇列为菲奖候选者,IMU提名沈奇为陈省身奖候选人。

陈省身奖和陈省身数学奖是两个不同的奖项,前者由IMU颁发,后者由中华数学会颁发。

沈奇在普林斯顿读书时已经获得陈省身数学奖,而IMU颁发的陈省身奖属于终身成就奖的性质。
首节 上一节 501/6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总裁爹地好厉害

下一篇:天才律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