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耽美小说 > (历史同人)清十四的奋斗史

(历史同人)清十四的奋斗史 第57节

  爷俩儿算是和解了,不过康熙还是要他十四儿子第二天去上课。

  “皇阿玛,他们讲课,儿臣有听没有懂。”小十四道:“而且,每一个先生讲解的论语,断句都不一样,解释的方向也不同,为什么不统一一下说法呢?还有啊,一口气读下来,儿子都要憋气了。”

  “讲解不同?”康熙想了想:“如何不同?”

  “断句不同啊皇阿玛。”小十四激动的道:“第一个法喀先生,只是让诵读,背诵,熟记和书写,一口气下来,没断句!第二位孔先生,断句了,但是跟第三个先生的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了?”康熙看十四儿子貌似很激动的样子。

  “皇阿玛,您知道,《论语》里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

  “知道,《论语·第八章 ·泰伯篇》。”康熙对论语绝对倒背如流。

  “可是孔先生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意思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小十四瘪嘴:“这是愚民啊!但是都说读书方能启智,老百姓能有几个读书人?这什么道理么!”

  其实这一句读源远流长,在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的时候,就用来攻击孔子。

  小十四前世在福利院,副院长就是那个时期的受害者,本来书香世家,结果成了个黑五类的狗崽子了,每提起此事,副院长就耿耿于怀。

  以至于小十四也对这句话,记忆深刻。

  后来大了他还专门查过这句话啥意思。

  “嗯?”康熙没想到他的十四儿子竟然如此聪慧,一个七岁的孩子,对《论语》的断句都能察觉到不妥。

  “但是后来的先生又有了新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一摊手:“那么孔老夫子的整句话意思又变了,改成了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大家都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老百姓们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又改成了需要大家开启民智了!”

  康熙脸色有点奇怪。

  “好么,这第二种解释才几天啊?第三种断句就来了,这次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吸了吸鼻子:“孔老夫子又成了自由先驱,这是要闹什么啊?这还没搞明白呢,第四种断句又来了,这次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呐!这种说法又不自由了。”

  康熙的脸跟调色盘一样。

  “这还不算完,第五种断句立刻出现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一摊手:“第六种更逗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底是知,还是不知?”

  康熙沉默不语。

  “皇阿玛,您倒是吱一声啊?”小十四拍了拍他皇阿玛的胳膊:“儿子这困惑,实在是……对了,为什么他们不用一下标点符号呢?”

  标点符号其实在宋朝就有了雏形,《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

  但是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何况规范了。

  再说只是一个雏形,大家运用的也不是很好。

  “你可知道,为什么断句不同?”康熙问小十四。

  “不知道啊!”小十四摇头:“就不能统一一下吗?到底是知,还是不知?民智到底是要启,还是不启?”

  康熙觉得自己一个皇帝,跟一个七岁的童子讨论这个问题,有点疯狂,但是他还是很认真的跟十四儿子讨论了一下:“圣人之言,皆因自古而来,当时可没有断句这一说,而且《论语》是孔子的后代与他的学生们整理出来的,乃是孔子的一些学问,但是谁也不知道当时孔圣人是想要表达什么,所以这一般的时候,是不会教人断句的,更不会固定断句和释疑,因为谁也不能代表圣人,你明白了吗?”

  “就算是不能代表圣人,但是圣人之后可以啊!”小十四歪着脑袋道:“再说了,孔圣人当年是什么情况?我大清又是什么世道?当年孔圣人也不是都对的。”

  这话说的康熙瞪大了眼睛:“谁教你这些的?”

  小破孩子什么话都敢说,连孔圣人都敢质疑了?

  “没人教儿子,儿子自己琢磨的,皇阿玛,儿子只跟您说了,连哥哥儿子都没说,就怕被哥哥教训,嘿嘿嘿……。”小十四装傻充愣。

  “小十四啊,你很聪慧,但是要记得藏拙。”康熙难得叹了口气:“以后这种事情,不要跟旁人提起,对了,你说的标点符号,是什么?”

  “就是这个,儿子拿给您看!”小十四蹦起来,跑去自己的书房,拿了一本册子过来,这是他要进学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写的一个标点符号运用手册。

  不过这个时候不能说他未雨绸缪,只跟康熙解释:“儿子对断句混乱之后,参考了一下那个《宋史·何基传》,弄了这个出来。”

  他不能说,他对《宋史·何基传》只是一时好奇,什么样的“基”还得用做“传”啊?

  康熙打开一看,竟然是各种标点符号的说明和运用。

  不由得十分惊奇!

  “都是你弄得?”

  “是啊,做个记号么。”

  康熙看了半天才看完,发现这样的话,书籍上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的确是会明朗起来,尤其是用在书本上之后。

  “可有跟旁人提过?”康熙合上小册子,问小十四。

  “没有啊,就皇阿玛您知道。”小十四摇头:“我怕哥说我不务正业,不好好读书,连他都没敢告诉。”

  很明显,小十四亲近自己,比自己的亲哥哥四阿哥还要亲。

  康熙得意了,高兴了,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康熙的小心眼无处不在啊!

  “你可有想要什么赏赐的?”康熙又问小十四,但是他手里头却捏着小十四给的小册子,没送开,这是要了儿子的东西,拿去办正事。

  但是也不能白要他十四儿子的东西。

  “什么都可以吗?”小十四立刻就开心的咧开小嘴儿:“儿子可以每天晚到尚书房两个时辰吗?”

  每日凌晨三点多起床,真的很折磨人。

  哪怕头一天睡得再早,他也起不来啊!

  每天都挣扎在与被子和枕头的生死离别中。

  康熙听了这个条件哭笑不得,抬起手来晃了晃手里头的小册子:“你这个小册子给皇阿玛,皇阿玛用来办正事,但是你这个小册子建功不少,可想好了?就这一次机会。”

  “想好了,就要这个赏赐,可以吗?”小十四双手抱拳,眼巴巴的看着康熙。

  康熙沉默了一下:“一个时辰吧,就说你身体不舒服,皇阿玛特许你比旁人晚到一个时辰。”

  两个时辰是绝对不行的,一个时辰其实也够勉强,早上的早自习算是没小十四什么事儿了。

  “皇阿玛万岁!”一个时辰就一个时辰吧,他实在是不想跟念经一样的念叨一百二十遍了,写还是可以忍受的,就当练习毛笔字了。

  康熙看他这么开心,容易满足的份上,大手一挥:“皇阿玛也不白要你的小册子,再给你五百两金子。”

  “皇阿玛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一声喊的特别响亮。

  看来金子的魅力,古往今来,无处不在。

  康熙皇帝甚至在这里用了一顿饭,跟他十四儿子聊天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不过其他儿子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怎么想,那就不是小十四能知道的了。

  但是等小十四回到尚书房,就听到了一个消息,康熙要编撰一部字典,要有断句和标点符号。

  只是这主持的人选,在皇太子跟三阿哥之间,还没定下来谁领头。

第059章 皇太子

  小十四是怎么知道的呢?

  因为此事在大朝会上闹起来了,叫大起儿之后,大阿哥跟皇太子就争着抢着要揽下这个活儿,三阿哥则是更积极的展现自己的文采。

  四阿哥依然是太子那边的人,坚定不移。

  五阿哥则是两不相帮,他只是想知道,理藩院用得着这个么?要是有了标点符号,是不是以后上奏折断句都要用得上?

  外文本来就不容易翻译,这下子有了标点符号,能好一点吧?

  大朝会上,那大喇叭的声音十分洪亮,小十四只是做了个雏形出来,他皇阿玛手下能人无数,这大喇叭已经是量产了,听说还给军中配备了许多。

  用来喊话不能更方便了。

  但是现在么,用来吵架了。

  太子殿下风度翩翩的据理力争。

  大阿哥却有点焦躁,他一个武夫跟皇太子挣这么一个编书的名头,太说不过去了。

  期间三阿哥见缝插针。

  小十三看的满头雾水,小十四却拉着他小声嘀咕:“人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看那哥三个也差不多。”

  小十四的话,让小十三呲牙一乐:“我觉得大哥不该挣这个差事,他就不是能安静坐下来读书的人。”

  “我觉得三哥最合适。”小十四直接就表明立场了。

  小十三看了他好几眼:“我以为你会支持太子哥哥。”

  毕竟,四哥是跟着太子哥哥的人,他们俩一个是嫡子,一个算是半个嫡子。

  “太子哥哥,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啊!”小十四说话有点阴阳怪气的样子。

  不是他看不起太子殿下。

  说实话,太子殿下的确是很优秀,只是太优秀了。

  太子自小养在宫里,由康熙皇帝亲自抚养长大,文韬武略,无一不精。

  在学业上虽然有所成就,但是在人情世故上就有些惨不忍睹了。

  因为包括康熙皇帝在内的人,都不停的在他耳边强调一点:你是储君。

  储君是什么?

  国之储君!

  未来的君!

  他又是嫡皇后所出的嫡子!

  赫舍里氏对他全力的支持,皇帝对他的维护和器重,老师们对他的赞许和吹捧,大臣们希翼的目光,让太子从一开始就飘飘然了。

  除了康熙这位阿玛,太子跟剩下的人总有那么点居高临下的态度,因为他有那个傲慢的底气。

  这种情况,在现代有个特别有名的词汇,叫“捧杀”!

  还有一句俗话: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小十四不知道康熙对太子到底是不是实行“捧杀”策略,只是现在看来,他就觉得是“捧杀”。

  不然的话,皇太子怎么会日此行事?

  明知道编书是个耗费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的事情,还要跟三阿哥一争长短,还要跟大阿哥御前争先?

  皇太子要是什么事情都掺和一脚,皇帝就真的不在意?

  但是如果不想让太子当继承人,那就别给他那么大的希望,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记得历史上记载,这位太子被两立两废之后,被封为理亲王,这封号可不怎么样,尤其是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礽”,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并非是电视里演的那种,被放出宫,在郑家庄那里安享晚年,出宫的是他的子孙后代们,即便是出宫,也跟圈养似的,走不出京郊六十里地。

  理亲王享年五十一岁。

首节 上一节 57/2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陛下今天吃醋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