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美娱之花瓶影帝

美娱之花瓶影帝 第220节

  “是,你没有听错。”

  “这是一个将早餐和午餐结合起来的词汇,却不仅仅只是早午餐一起吃而已,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所以,我有一个想法。”

  “还记得当初‘人物’杂志做的那个选题,如何像詹妮弗-安妮斯顿一样生活?”

  “我想,也许我们可以把安森打造为一个时尚标志,从服装到生活习惯再到生活态度,他的年轻、健康、专注、姿态和品味,成为一种时尚指标。”

  凭借“老友记”爆红之后,詹妮弗-安妮斯顿在剧集里的发型成为千千万万女人试图模仿的对象;并且在詹妮弗和布拉德-皮特约会之后达到全新巅峰。

  于是,“人物”杂志就做了一个选题,像詹妮弗-安妮斯顿一样生活,从她的造型、化妆、生活方式入手,全方位展现这位美国甜心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一期杂志,爆了,毫无疑问地成为绝对爆款。

  在那之后,其他杂志其他报纸也尝试制作过类似的选题,但无一例外失败了,再也没有能够制造类似的影响。

  原因并不复杂:想要成为一个时尚标志,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安森……似乎好像可能大概也许具备了这样的可能,他每一次在媒体面前的正式登场都制造强烈的时尚冲击力,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时尚形象,如果“纽约时报”能够抢先一步抓住这个选题的话——

  风险,还是存在的。

  毕竟,安森现在就是新人,“公主日记”才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影响力和讨论度还远远没有打开局面,不要说和詹妮弗相提并论了,三线四线也都不算,彻头彻尾的新人,他的时尚生活方式能够让读者感兴趣吗?

  思绪,在脑海里汹涌。

  但很快,霍威尔就明白了过来,明白尼古拉斯的算盘。

  霍威尔轻轻颌首,细细思索一番,然后就有了决断,“行,我会全部阅读完毕的,到时候再讨论。”

  事实上,霍威尔并没有再找尼古拉斯,因为他非常满意,并不认为这篇专访需要修改,可以直接刊登。

  尼古拉斯完全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和安森的这次谈话,如同朋友结伴游玩洛杉矶一般,边走边聊。

  他们谈起“老友记”意外成功所带来的连续客串三集影响,他们谈起“GQ”杂志的拍摄花絮以及随之而来的演出机会,他们谈起安森对演员对角色的构想,他们谈起安森每次公众登场的造型选择。

  他们谈起安森业余爱好的选择,他们谈起安森的日常选择,比如午餐爱好地、比如和朋友聚会的选择、比如放松消遣的去处、比如早晨的运动路线。

  诸如此类等等。

  在十年后,类似的报道、专题、采访数不胜数,所谓的“安森的选择”早就已经成为商业合作的后花园,每一个刊登出来的选择都是商业赞助的结果,全然没有真实性可言;目光瞄准受众的钱包。

  但在现在,却不是。

  这是一次全新尝试,就连詹妮弗也没有推荐自己的午餐喜好和晚餐搭配,然而尼古拉斯和安森的讨论却延伸到这些领域,真正全方位深入了解安森这个人——

  在日常生活里,他的个性、他的色彩、他的选择等等等等,从衣食住行细节里勾勒出安森的形象。

  这样的演员,是真实的,完全打破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神秘主义的好莱坞惯例,形象生动地打开“花瓶”形象,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而具体的安森。

  他们无所不谈,唯一没有正面展开讨论的就是“公主日记”——

  不走寻常路。

  明明是宣传“公主日记”,却唯独故意没有讨论“公主日记”。

  明明就是因为“公主日记”才产生的机会,却刻意回避生硬直接的宣传,扯着嗓子高喊着“快点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

  简单来说,放弃硬广告,而是软广告。

  先推广安森,然后让观众因为安森而对电影产生兴趣。

  这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突破,不得不说尼古拉斯确实疯狂。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全新尝试,不止是安森本身,尼古拉斯也是一样,这样的专访这样的选题这样的切入,一切都是新鲜的,在2001年的当下还不曾出现过。

  然而!

  尼古拉斯相信自己的判断,也相信自己的选择。

  尼古拉斯能够从安森身上看到他的个性、锋芒、棱角和色彩,一切都是独特的,时尚造型也好、“公主日记”也罢,包括“老友记”和“GQ”的成功都不是偶然,一切的一切都是安森这具花瓶皮囊底下个性的一种延伸。

  如果不是焦点不对,尼古拉斯还想要深入探讨一下“蜘蛛侠”,从“公主日记”到“蜘蛛侠”的转变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现在显然时机不对。

  没有关系,还有下次——

  于是,话题又重新回到了开篇。

  安森一直在探索在寻找,时尚和表演都是一种展示平台,让人们看到这个外表底下的更多色彩,同时也试图寻找自己作为演员的定位。

  显然,安森目前为止做得不错。

  他的每次红地毯登场都成为讨论焦点,他的两个角色也都成为点睛之笔,以至于让人不由开始期待暂时还没有登场的第三个角色,一切都源自于安森自身色彩和棱角的绽放。

  对此,霍威尔表示赞同,尽管他和尼古拉斯的视角不同,但作为主编,他也看到了一次不同的可能。

  所谓冒险,可能面临严峻风险,但同时也可能面临巨大收获,对吧?

第323章 星星之火

  “时代,在变化。

  的确,人们依旧喜欢俊男美女,好莱坞就是一个造星工场,让人们能够欣赏到美好事物;但久而久之,审美疲劳开始来临,人们开始形成刻板印象,同时也开始期待看到更多。

  曾经,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蒙哥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Clift)、詹姆斯-史都华(James-Stewart)这些帅哥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追捧,他们的才华与能力也能够得到肯定。

  现在,英俊外表却正在成为演员们的枷锁和负担,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让人们对这些帅哥美女演员们充满挑剔,以更严格也更苛刻的姿态进行审判。

  的确,仅仅从外表来看,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一样,人们会忍不住好奇,以安森这样的外型生活是一种什么感觉?

  但是,他们也正在面临自己的课题。

  安森正在思考,也正在探索,并且拥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

  这是一个开始。

  更难能可贵的是,安森只有十八岁。”

  戛然而止。

  尼古拉斯的专访,以这样一种方式突兀地画上句号,不是因为没有想法、不知道应该如何收尾,事实上尼古拉斯灵感依旧源源不断,但认真思索过后,他相信一个留白才是结束这篇专访的最好方式。

  八月八日,周三。

  “纽约时报”刊登了这篇专访,并且罕见地搭配了两张照片。

  作为一份专业严肃报纸,“纽约时报”依旧坚持着一些老旧的规则,拒绝将报纸演变为眼花缭乱色彩斑澜的模样,即使选择照片也必须具有冲击力,不依靠数量取胜,所以才凸显出这篇专访的特别。

  一早,安娜-温图尔就看到桌面上整整齐齐堆放的杂志,但她今天着实没有兴趣,最近一段时间的杂志选题全部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她不喜欢暑期档。

  因为每年这个时候,时尚杂志也或多或少需要向好莱坞妥协,允许一些演员或者导演在杂志进行宣传。

  宣传,不是问题;选题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才是。

  暑期档清一色的科幻大片正在掐灭时尚杂志的选题创造力,包括“时尚”也不例外,尽管作为业界大佬,安娜-温图尔拥有拍板权,他们可以任性一些,但终究也有底线,不能把全部电影公司和顶级巨星全部得罪一个遍。

  ——无聊。乏味。苍白。老套。

  安娜只是随便扫视了一遍封面,所剩无几的兴致就彻底掐灭,这些全部都是垃圾。

  略显无聊地翻开“纽约时报”,这一份报纸不是为了时尚,而是为了保持行业敏锐和时事敏锐保证自己不会脱节,但同样也可以算是工作的一部分。

  然后,安娜就看到了那篇专访。

  眼前一亮。

  选题,并不新鲜,但切入视角和展开方式非常新鲜,安娜居然津津有味地把整篇专访全部阅读完毕。

  “安森-伍德……”

  安娜细细咀嚼起来,她倒是想起一件小事,她的女儿前两天就谈起“公主日记”这部电影,表示有些兴趣,正好他们可以进入电影院看看这部作品,不过,这只是小事,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安森。

  “公主日记”首映式,那是安娜第一次真正意义地对安森产生兴趣,作为时尚女魔头,她一下就嗅到了机会;但安娜这几天正在忙碌即将到来的时装周事宜,一时半会暂时没有把这件事提上议程。

  不过,现在看来……

  “纽约时报”挖掘出一个可能并且指明了一个方向,“时尚”杂志自然不可能跟风,百分之百的不可能;但安娜却产生灵感,也许安森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全新风向标。

  大卫-贝克汉姆?

  安娜:呵呵。

  不是安娜不喜欢大卫,事实上,她也认同大卫的帅气和魅力;但有一说一,大卫的时尚品味一团糟,纯粹就是乱来,真正的幕后功臣是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人们总是说大卫成就了维多利亚,事实应该换一个位置,维多利亚成就了大卫才对。

  大卫,只是一个模特而已,没有维多利亚就什么都不是,如果冒险深入挖掘的话,很快就会暴露底细。

  但是,他们也不能要求太多,毕竟大卫只是一名足球球员,对吧?

  而眼前的安森,安娜却认为,事情开始有趣起来,特别是这篇“纽约时报”的报道,让她嗅到了机会。

  普通人阅读新闻,阅读的是字面上的信息;真正的高手阅读新闻,阅读的是字面外的信息。

  安娜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真实的、深入的、详细的个人喜好。

  一直以来,好莱坞信奉的是神秘主义,因为电影产业就是造梦的艺术,所有从业人员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电影成为一种呈现在大屏幕上的艺术,让普罗大众对演员对导演产生一种仰慕的心理,神秘主义的存在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旦神秘光环消失,观众们往往就会幻灭,电影这门生意可能就会面临碰壁。

  然而。

  这样的情况,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慢慢发生改变。

  无论是后街男孩的爆红,还是“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的成功,另外还有车库乐队代表的朋克全面兴起,全部都在见证一个重要的时代变迁——

  市场,需要更多接地气、生活里触手可及的东西。

  换一个角度来说,神秘主义正在失去魅力。

  当然,就目前而言,主要还是发生在音乐市场;而且,即使是音乐市场,这种“邻家”的概念也只是一个标签、一个人设、一个形象,并不是真正地让艺人这份职业生活化,只能算是一种全新商业形象。

  电影市场,就更是如此了。

  作为时尚先锋,安娜对市场的嗅觉是敏锐的。

  从“纽约时报”这篇报道,安娜意识到一件事,也许,在接下来十年时间里,“真实”才是符合市场的标签。

  事实,的确如此。

  在2008年,贾斯汀-比伯(Justin-Bieber)成为第一个通过在线视频网站平台演变成为顶级巨星之前,2001年“美国偶像”这样选秀节目的全面崛起、2006年“汉娜-蒙塔娜”这样描述全球大明星是同班同学的剧集爆红,

  现在,抢先一步,安娜准确把握到时代的脉络。

首节 上一节 220/4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光之国科学家:卡洛斯奥特曼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