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华夏雄师

华夏雄师 第534节

,一口气把前鱼雷管内的六枚鱼雷全部发射出去,两枚鱼雷脱靶了,四枚鱼雷击中了皇家橡树号战列舰,这艘三万多吨级的巨舰船舷腾起了一道道冲天水柱,水柱夹着浓烟冲向空中,碎片四处飞溅。连续挨了四枚鱼雷的战列舰在半个小时后沉没。

经过了一夜的激战,英国人损失惨重,一艘新式战列舰被潜艇击沉,损失了重巡洋舰四艘,轻巡洋舰五艘,驱逐舰被击沉二十六艘,共有五千多名英国皇家海军的士兵葬身海底。

天色逐渐亮起,德军的水面舰艇部队已经接近了斯卡格拉克海峡。

英国皇家海军元帅约翰·杰利科大喊道:“德国佬来了,各舰准备战斗!”

虽然这几日来,德国人白天以飞机和潜艇配合袭击,夜间以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艇组成的雷击舰队袭击,再配合上潜艇,给英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共击沉了六艘英军战列舰,但是英国人仍然拥有二十二艘战列舰和九艘战列巡洋舰的强大实力,还有一百多艘其他的舰船。而德国人,只有十六艘战列舰和五艘战列巡洋舰,实力仍然比不上英军舰队。

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场世界上最大规模战列舰之间的决战拉开了帷幕,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列舰决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场战列舰决战,因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那么大规模的战列舰决战了。

在这个时空里,吸取了教训的德国人在二战的时候,采取了一艘航空母舰陪伴一艘战列舰和若干轻巡洋舰组成的破交舰队,在大洋上到处袭击英国人的商船队。而到了二战时期,随着航空技术的大幅度发展,一艘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就足够击沉一艘战列舰了,逐渐航空母舰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角。

到了二战时期,德国人虽然受制于大西洋型船型的航空母舰考虑到抗浪性的要求,不能携带太多的飞机,可是德国人装备了更先进的雷达,连预警机都出现了,使得德军的航空母舰可以先敌发现,早早的就发现美军航空母舰,先发制人发起攻击,一举击沉载机量比自己大得多的美军航空母舰。

那都是后面二战的事情了,现在还是一战,日德兰海战的海面决战正式拉开帷幕,双方的舰队在十五公里的距离上开始开火相互对射。

英军战列巡洋舰分舰队指挥官胡德将军率领狮号、虎号、玛丽女王号和皇家公主号四艘英国最新式的战列巡洋舰,这些三万多吨级的战列巡洋舰,是英国人的得意之作,这些船的速度快,火力又很强大。

而之前在印度洋上爆发的海战却证明了,战列巡洋舰只适合当破交舰,不适合跟着战列舰一起编入海上编队,去和对手的战列舰硬碰硬。

就战列巡洋舰那皮薄馅大的

脆皮,被战列舰击中基本上就是秒杀。

德军的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是一种速度快,装甲厚实的战列巡洋舰,为了达到高速和厚实装甲的双重目的,这种战列巡洋舰的主炮口径只有305毫米,比英国人的356和381毫米主炮都要小得多,而德军的该级战列舰,排水量和英国人的玛丽女王号战列舰相当,都是三万一千吨级的船,而火炮口径比英国人小了一大圈。

但是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上的主炮身管倍速却很大,达到了55倍口径,炮弹的初速高,攻击力十分强大。

双方的战列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遭遇之后,开始了猛烈的炮击。

在激烈的交战之中,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一炮击中了英军狮号战列巡洋舰的炮塔,炮弹像是利刃切割豆腐一样,轻松击穿了狮号的炮塔,引发了炮塔内存放的七十吨弹药发生剧烈的殉爆。

结果不用说也知道了,英军最新式的狮号战列巡洋舰立即炸成了一团火球。就在这艘战列巡洋舰眼看就要被大火吞噬的时候,英军指挥官哈维少校沉着指挥,下令往弹药库内灌入海水,才使得狮号战列巡洋舰逃过一劫。

虽然狮号侥幸存活了下来,可是弹药库灌入海水,轮机舱也灌入海水,这艘战列巡洋舰不仅失去了攻击力,连机动力都没了,被不倦号拖着逃回英国。

德军的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连连开火,在击中并逼退了英军的狮号战列巡洋舰之后,德弗林格尔号又连续击中了玛丽女王号和无敌号两艘战列巡洋舰。

脆弱的玛丽女王号战列巡洋舰上发生了一连串的弹药殉爆,整艘巨舰就像是一座喷发的火山一样,火光冲天,不断有烈焰从甲板下方喷起,这艘31650吨级的巨舰很快就沉入了水中,全舰1266名官兵只有20人获救,其余的不是被当场炸死,就是随着沉没的战列巡洋舰一起沉入海底。

英军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也被德军的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击中了炮塔,发生了剧烈的弹药殉爆,无敌号断成了两截,英军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司令胡德将军,同这艘巨舰一起沉入了海底。

德军的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旗开得胜,打残了一艘英军战列巡洋舰,击沉了两艘!

但是德军的战列巡洋舰编队往后移动,因为英国人的主力舰队到了。德国人可不会拿战列巡洋舰去同战列舰硬碰硬,而是让战列舰顶上去。

也就在双方的主力舰队开始激战的时候,德军从陆地上起飞的大批陆基飞机及时的赶到了斯卡格拉克海峡上空,趁着英军战列舰同德军战列舰激战的机会,一架架德军的鱼雷攻击机在英军舰队防空炮火射程之外,就向英军舰队投下了航空鱼雷。

一条

接一条鱼雷向英军舰队猛扑而去,虽然那么远的鱼雷攻击,根本就不可能击中英军战列舰,距离太远了,鱼雷很容易就被规避掉。可是德军鱼雷机的攻击,却迫使英国战列舰不断的转向,躲避来袭的鱼雷,使得英军的战列舰阵型混乱,失去了抢占有利位置的好机会。

德军的鱼雷攻击机的攻击,给己方的战列舰创造了攻击敌人的好机会。

被迫不断转向的英军战列舰,别说抢占有利位置了,就连瞄准德军战列舰都十分困难,因为不时的被迫转向,往往使得英军战列舰只有船头对准德军舰队,结果就是只有前主炮对准目标,后主炮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的副炮也失去作用,这样就十分被动的挨打了。

德国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各大小战舰全部压了上去,战列舰以猛烈的火力覆盖英军舰队,战列巡洋舰躲在后面远距离射击,巡洋舰和驱逐舰往前冲了上去,准备以鱼雷攻击。

(本章完)

第549章 迂回攻击要塞(一)

日德兰海战结束了,原本时空中的大英帝国在日德兰海战中的损失就大于德国,而在这个时空里,英国人的损失更大,这一战,英国人一共损失了七艘战列舰,四艘战列巡洋舰,十三艘巡洋舰和二十八艘驱逐舰,损失官兵12784人,损失的总吨位达到了二十万吨以上。而德国人仅仅损失了一艘战列巡洋舰、一艘老式战列舰、两艘巡洋舰、六艘驱逐舰和八艘鱼雷艇,损失总吨位42300吨级,阵亡2053人。

从数字上来看,英国人的损失远大于德国,但德国人没有达到预期性效果,德军公海舰队没能突破英国人的封锁。

陆地上的战争,德军向凡尔登方向的法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发动攻击的德军有27个师,1000多门大炮,而法军只有11万人,270门大炮。但是法军在地域横跨默兹河两岸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有四道防御阵型。

法国人的第四道防线,是早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之后就修建的要塞,那是利用山体构筑的坚固防线,这里布置了各种坚固的堡垒工事,拥有机枪堡、装甲炮堡、高射炮堡垒等各种永久防御设施,在凡尔登永久防线的前面,还有各种步兵的散兵工事,还有各种纵横交错的沟壑。

在这样的钢铁防线面前,即便是德国人的装甲集团开过来,哪怕是最新式的坦克,也无法突破这样的防线。虽然这防线已经修建了三十年了,可是在这个时代却一点都不落后。只可惜,法国人的战略战术思维却已经落后了。

自从英国人的坦克出现之后,德国人的战略思维已经改变了,原本是拿着坦克配合步兵充当攻坚武器,向敌军的正面防线发起强攻,而现在德国人把坦克拿来同摩托化步兵联合使用,大纵深迂回的战术出现了,由原本的直拳变成了左勾拳、右勾拳,从侧翼迂回过去,再重重一拳打在法国人的后脑勺上。

而德军在正面方向上,也采取了大量挖掘工事,阻止法国人的反击为主,但是在正面只是佯攻,并没有直接发起正面攻击。

德国近卫军第一装甲旅和第二近卫步兵师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出发。

年轻的营长古德里安站在他的坦克跟前,这时候的古德里安只有二十八岁,但是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坦克这种新式武器的出现,对今后的战局将会发生重大变革。不过他对目前坦克的机动性还是感觉不满,坦克的机动性不是很好,一般都被用来当成正面攻击战的武器。

古德里安认为,既然使用装甲部队,就应该利用其良好的机动性,迂回闪击,快速攻击敌人的薄弱位置。

装甲部队,就和古代的骑兵一样,要善于利用他们的机动性,而不是正面去攻击坚固的要塞。

过德国皇太子威廉,变通还是很快的,他已经想出了坦克和装甲车配合,组成坦克旅和装甲步兵师共同推进的办法。

古德里安所在的德国近卫军第一装甲旅是一支全新的部队,这个旅装备了德国最新式的三种坦克,一种坦克是在索姆河战役中连续击毁英军坦克,协助德国步兵夺回丢失阵地的坦克,这种安装了37毫米55倍口径炮的坦克,是专门用来对付敌人坦克的坦克,主要是以对手的坦克、坚固堡垒为目标,这种坦克被命名为AT-3型坦克;另外两种坦克,主要是支援步兵的坦克,一种被命名为AT-1坦克,那是一种超轻型坦克,重量只有5200公斤,车上只有两名乘员,装备两挺机枪;还有一种被命名为AT-2型坦克,这种坦克自重8600公斤,配备一门50毫米短管炮,一挺机枪,乘员三个人,这种坦克是用来攻击对方工事用的。

除了三种新式坦克之外,德军还配备了最新式的自行火炮,事实上,原本世界上第一门自行火炮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是在这个时空,德国人抢先了一步,他们制造出了一种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的战车,采用的是坦克底盘,但是没有装甲防护,炮塔是露天式的,因为这种自行火炮本来就是远距离炮轰对手的武器,并不是拿来冲锋陷阵用的。

德军的突击部队以近卫军第一装甲旅和近卫军第二装甲步兵师组成,于1916年6月21日夜晚出发,向法军工事后面迂回了过去。

古德里安驾驶的坦克,是一辆AT-3型坦克,这种车重15吨,最大时速35公里,装备一门37毫米炮和三挺机枪,乘坐四名乘员的坦克,在当年可以说是当年的主战坦克了,既可以摧毁对手坦克,又能摧毁坚固工事。

首节 上一节 534/6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重生之科技洪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