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华夏雄师

华夏雄师 第531节

最后是装甲,装甲越厚实,重量就越大。一艘船的总重量有限,需要提升装甲和速度的时候,就需要以牺牲火力为代价;当提升火力和速度的时候,就需要牺牲装甲为代价,所以说德国战舰的主炮口径普遍不是很大。

德国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在不增加口径的情况下增加威力,那就是增加炮管长度。增加了炮管长度,膛压加大,初速增加了,不仅威力加大了,而且精度也更高了。

但是长身管的火炮,技术上的难度远超过短管的炮,炮管要承受更高的膛压,要承受更高速度的炮弹摩擦,所以炮管长度加长了,在技术上难度提高许多。而且长炮管因为炮弹速度快,炮管寿命也更短。就是更贵的炮管换来更短的寿命,所以一般舰炮都是以口径来解决问题。

但是为了高航速又有良好的防护力,那就是只能是加长炮管了。加长炮管增加的重量比加大口径增加的重量要小得多,而且炮弹容量可以更多。

若是说炮弹爆炸威力的话,那么381毫米的炮弹和406毫米炮弹爆炸威力相差无几,以406毫米炮弹为例,一发406毫米炮弹重量达到了一吨以上,但是穿甲弹的装药量也就是几十公斤;而一枚381毫米炮弹重量800公斤左右,装药量也是几十公斤,差别不是很大,有了更长的炮管,威力更大,精度更高。

德军战列舰的主炮从283毫米、305毫米、356毫米到381毫米几种口径,炮管的长度都比较长,283毫米和305毫米的身管比达到了55倍口径,而356毫米和381毫米炮的身管比为52倍口径。相比之下,英国人最大的406毫米只有42倍口径,381毫米主炮为41倍口径,身管比都比较短。

而德国人在解决长身管火炮的技术方面,本来就是强项。譬如说二战时期德国人的黑豹式坦克,75毫米炮身管比达到了惊人的71倍口径!而虎王式坦克,更是惊人的

71倍口径88毫米炮。

炮管长得像是一根晾衣杆的豹式坦克,穿甲威力惊人,足以击穿任何一款的盟军重型坦克,而豹式坦克自身只是一种中型坦克,火力强大,防护力又好。所以说在二战中,德国人造出了虎式坦克、虎王式坦克等不实用的武器,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中型坦克的生产,豹式坦克才是二战中最成功的坦克。

并非说德国人的虎式坦克不好,虎式坦克四面防御力都很强,火炮威力大,但是速度慢,技术难度大,特别是虎式坦克的那奇葩的负重轮,故障率高,维修难度又特别大,所以很多虎式坦克出了故障之后,都被德国人自己抛弃了。而苏军找到了坏在路边的虎式坦克,都不愿意缴获,根据苏军后勤装备部的要求,缴获德军坦克,尽可能的缴获豹式、四号,遇上虎式不要修复。

就是因为那玩意儿太坑爹了,所以苏军都懒得使用缴获的虎式,即便使用,用坏了就扔掉了。

对于即将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肖辉的建议是,以大量的陆基轰炸机和鱼雷机去对付英国人那些老式战列舰,以空中力量消耗英国人防空火力差的老式战列舰;然后德军以潜艇偷袭英军的新式战列舰,最后是在取得数量上的优势之后,再以德军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攻击英军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

“使用陆基航空兵去攻击敌方舰队,可以大量的出动飞机,不用怕损失,只要注意救回飞行员就好了。不像是破交舰队的舰载机,舰载机损失了难以补充;陆基飞机损失了,只要保证飞行员安全就好了。”肖辉说道。

接着,肖辉又说道:“英国人靠近了斯卡格拉克海峡,我们可以采取空潜快的方式去对付英国佬!空潜快,就是空中力量加上潜艇,再加上快艇配合!白天是空中力量配合潜艇,因为英国人要防空的话,就必须收缩阵型;要反潜,就要把队形分散开来。我们空中水下一起打,让他们两头不是;到了夜间,我们就以鱼雷艇和潜艇配合,在夜幕掩护下,能见度低,有利于鱼雷快艇靠近。有鱼雷快艇配合,潜艇找机会偷袭他们。”

早在一战爆发之前,德国人就在兰芳的建议下,建造了大批鱼雷艇。为了让鱼雷艇能够更好的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活动,还建造了鱼雷艇母舰,一艘一万吨级的鱼雷艇母舰可以搭载十二艘鱼雷艇,而鱼雷艇母舰上自身也有一定的自卫火力。这种军舰主要给鱼雷艇提供补给,运输鱼雷艇,维护等任务。

以木头制造的鱼雷艇,价格十分便宜,建造一艘战列舰的成本,足够建造一百多艘鱼雷艇了。而鱼雷艇的克星是驱逐舰,可是鱼雷艇也一样可以击沉驱逐舰,在夜间活动,鱼雷艇就有机会击沉驱逐舰。

1916年4月28日,一群德军的陆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从日德兰半岛南部的佛伦斯堡起飞,向斯卡格拉克海峡方向飞了过去。与此同时,德军的潜艇也悄悄的向斯卡格拉克海峡的方向驶去。

这支出发的德国空军机群,一共有360架战斗机、240架鱼雷机和180架俯冲轰炸机,如此庞大的机群,够英国人喝一壶的。

与此同时,德军的二十多艘由商船改成的鱼雷艇母舰也在向斯卡格拉克海峡的方向悄悄的驶去。

德军的主力舰队放在后面,等到即将到来的日德兰大海战。根据肖辉的建议,德国人先用飞机、潜艇和鱼雷艇去消耗英国人的有生力量,最后再同英国人展开战列舰之间的决战。

由于这个时代的飞机对海空袭还是很不靠谱,自身伤亡率极高,因此德国空军空袭的目标是英国人的那些老旧的无畏舰。

英国人的那些老式无畏舰,装备了305毫米到356毫米主炮,但是使用的副炮都是老旧的102毫米单管炮,后来在进行改装的时候,拆除了几门单管炮,换上了几挺高射机枪,可是这样的老船防空火力还是非常差,在面对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的时候,很难击落对手。

下午三时左右,德军的机群发现了英军舰队。

“德国人的飞机来了!”英军的阿金科特号老式战列舰上,英军观察哨大喊道。

十二架俯冲轰炸机从高空进入,向阿金科特号战列舰猛扑了下去。与此同时,十八架德军战斗机也扑了过去。

英军的护卫舰巡洋舰都距离阿金科特号战列舰还有一段距离,无法给这艘老旧的战列舰提供有效的防空火力掩护。

“哒哒哒”老旧不堪的阿金科特号战列舰上,那少得可怜的四挺高射机枪不断的对准空中吐出火舌。

德军的福克式战斗机不断摇晃机翼,躲过了英国人射入空中的高射机枪子弹,并同时以机载机枪向英军的高射机枪阵位猛烈扫射,密集的航空机枪子弹扫过了没有防护的高射机枪阵位,打得那些正操着机枪对空射击的英军士兵接二连三的倒在血泊中,甲板上喷起弥漫的血雾。

俯冲轰炸机从高空冲了下来,对准了阿金科特号战列舰。俯冲轰炸机飞行员从5000米的高空一直俯冲到了500米低空,才按下了投弹按钮。

十二架俯冲轰炸机投下了十二枚炸弹,有九枚炸弹被英军战列舰躲避过去,三枚炸弹命中了目标。

一枚重量达到1000公斤的炸弹击中了阿金科特号战列舰指挥塔顶部,炸弹击穿了顶部甲板,又穿透了指挥台,一直落到了舰桥中心区域爆炸。

“轰”火光一闪,两百多公斤的烈性炸药发生了剧烈的爆炸,阿金科特号战列舰的整个舰桥四分五

裂,这艘战列舰看起来一下就变成了被人砍了头的动物,舰长和所有高级军官死伤殆尽,这艘船失去了指挥。

另外两枚炸弹,一枚击中了舰尾后炮塔的后甲板,炸弹钻入甲板内,腾起了冲天大火;还有一枚炸弹击中了中部烟囱后面,炸弹击穿了多层甲板,一直落入了轮机舱内爆炸。

这艘27500吨级的战列舰挨了三枚炸弹之后,就已经彻底瘫痪了,全船燃起了熊熊大火,像是一条死鱼一样漂浮在海面上动弹不得。

后面赶来的八架鱼雷机发起了攻击,投下了八枚航空鱼雷,把这艘已经不能动弹的老式战列舰送到海底。

德国空军又对更加老旧的柏勒洛丰级战列舰发起攻击,这艘只有两挺高射机枪的老式战列舰在空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本章完)

第546章 日德兰海战(三)

柏勒洛丰号战列舰连连被鱼雷击中,共有八架鱼雷机投下鱼雷,有三枚鱼雷命中了这艘排水量22100吨级的战列舰,在攻击之中,两架鱼雷机被英军驱逐舰击落。

这艘两万多吨级的老旧战列舰一共中了四枚炸弹和三枚鱼雷,取得的战绩是周围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击落了一架俯冲轰炸机和两架鱼雷机,而这艘战列舰上可怜兮兮的两挺高射机枪没有击伤一架德军飞机,反而被德军战斗机一阵扫射,操作高射机枪的英军士兵死伤了无数。

柏勒洛丰号战列舰被击沉了,它额姊妹舰鲁莽号,也遭到了马峰窝一样的德军机群狂轰滥炸,中了两枚炸弹和五枚鱼雷,在火光中缓缓下沉。

英军的无敌号、无畏号等老式战列舰纷纷往巡洋舰和驱逐舰方向靠拢;与此同时,英军防空火力很强的乔治五世国王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等新式战列舰也纷纷靠拢上来。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主炮火力下降了,只有两座四联装和一座四联装355毫米45倍口径的舰炮,火力不如德国新式战列舰的381毫米52倍口径主炮,但是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防空火力异常强大,该舰有八座双联装133毫米50倍口径高平两用炮,八座八联装40毫米防空炮,十门40毫米博福斯防空机关炮,三十六门厄利孔20毫米防空机关炮,如此强大的火力,可以让这个时代的任何一架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不敢靠近。

“咚咚咚”乔治五世号上的各种口径的防空炮不断对空中射出了一条条火舌,密集的弹痕在空中编织成一张绵密的防空火力网,试图攻击这种新式战列舰的德军机群就像是飞蛾扑火一样,只要撞入了火网内,就一架接一架从空中掉落下来,拖着滚滚浓烟一头栽进了大海,甚至是被打得直接凌空爆炸。

其实不要说像乔治五世级这种新式战列舰,就算是英军的新式驱逐舰和新式巡洋舰也不是好惹的,速度慢的双翼机,很难突破英军舰队密集的防空火力网,所以德军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老式战列舰躲进了舰队中心,德军飞机无法冲进去击沉他们。

也就在这个时候,德军的潜艇狼群及时赶来。

潜空协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空中的速度非常快,而潜艇的速度极慢,想要让飞机和潜艇几乎同时赶到,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而且潜艇部队一旦遇上什么突发事件,就会耽误了时间。

这次德军的潜艇狼群还算是比较幸运,路上没有遇上什么麻烦,除了少数几艘潜艇因为机械故障没能赶到之外,其余的潜艇全部都到了。

德军潜艇狼群抵达目标海域,各艇长惊喜的发现,原本应该放在外围执行反潜

首节 上一节 531/6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重生之科技洪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