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102节
【安和四年九月,高句丽遭遇了日本倭寇的大举入侵,高句丽的君主向你求援。】
汉王现在有些操作不过来了。
这实在是太忙了。
左边打打,右边打打,还要处理大量的政务,尤其是汉王特别喜欢一个州府,一个州府地调换官员。
她要挨个查官员的面板数值,将道德高的官员放上去。
道德高的官员,能力不一定行,但肯定不会贪婪,致使出现民怨,等到以后有道德高能力又强的官员,就可以把这一批官员换下来了。
现在朝堂一片清明,祥和。
就是因为汉王在选择官员上,有了更精准的衡量。
在自己的旁边,高句丽这个弹丸小国被打了。
汉王正在沉思自己要不要帮。(群607784197)
以这个架势来看,袭击高句丽的日本,其进攻欲望极强,打了高句丽后,很难相信对方会停下步伐,不来主动挑衅大晟朝。
唇亡齿寒。
加上高句丽是主动向大晟朝示好的小国。
于情于理,自己都要帮一把高句丽。
但现在,汉王也不想拉开两个战线一起打。
一方面是没这个精力,另外一方面是没有能打的将才可以应付这个局面,可以拿来用的人只有一个吴明。
还有一个王世真。
之前乱世之中,王世真的表现也很出色,作为一个紫色品质的武臣卡,他是能打的一类代表,但是此人激进莽撞,在乘胜追击的过程中被暗箭所杀,要配合一个得力的军师。
如此双刃剑,在这么重要的战场上,汉王是怕王世真带着人,把家底都送了的,可是上哪去找军师?
让陆成安上战场?
可千万别。
陆成安要是在战场上死了,那就是大晟朝最大的损失了。
他是变法之根本,变法之核心。
汉王是说什么都不能让陆成安到这样危险的战场去的。
.....
.....
.....
说一下,前面那一章税收的数据是改了一下。
本来我是以帝成的税入来做衡量的。
毕竟是架空的设定,银子的价值又不是恒古不变的,也可以是大晟朝的银子购买力强。
不过为了避免读者一直纠结在一个点上争论不休,在读者找了数据的情况下,我就把这个数据改了一下,更贴近于明朝时期。
希望不要过于纠结于数值上的问题,毕竟我写的是一个不存在的朝代。
第119章 长孙明的宫廷政变!宁王生气了。
陆成安不知道汉王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他眼下的主要任务还是维系内部来之不易的政权平衡,扩大现有的‘变法’果实,《一条鞭法》所短暂发展的经济,足够朝廷很长一段时间的使用。
这次,统一草原的最终赢家是蒙古,不同于之前几支不同异族部落的混战,这是一支已经形成个体性政权的游牧部落。
陆成安不答应互市的主要原因,当然不单纯只是因为他是信奉公羊学说大复仇理念的人。
而是历史事件并不能完全套用上来的。
他同意开关开海,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的风气已经肃清过了,并且这块地方,所谓的海寇倭奴,很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倭奴,而是打着倭奴的旗号暗中进行走私生意的地方豪族居多。
之前陆成安该杀的杀,该整治的整治。
这跟边疆‘开门互市’是两个概念。
边疆的‘开门互市’,是对方已经形成了一个政体结构,以一个成型的‘部落’形态进行武力威胁,胁迫大晟与其互换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资,而光是劫掠袭杀边疆的子民,就已经让陆成安心生间隙了,更别说对方的气焰如此嚣张。
历史上的‘俺答互市’,经历了足足二十余年的历程,在很多人眼里,只不过是四个字,其实里面结合了诸多的历史事件,是有促进条件下所形成的结果。
在最初要求武力要求互市无果后,俺答率领十余万精骑,突破大明的北部防线,在京城周围大肆抢掠,制造了震动朝野的“庚戌之变”。
嘉靖皇帝本就不想要和俺答互市,在这种情况下,嘉靖那就更加坚决了态度。
嘉靖的后继者明穆宗朱载垕同意俺答互市,那也是有前置条件下所促成的,俺答抢走了自己的孙子把汉那吉的妻子,倒霉孩子心里不满直接带着十余人投降了明朝。
在俺答清楚自己并不具备灭亡明廷的实力,明廷不开北部马市,只靠劫掠是并不能真正解决蒙古日用品缺乏的严重问题,明廷同时也不想继续浪费大量的军费在这里,要知道当时朝廷一年的收入,足有八成,是放在北方防备俺答的。
在双方都不具备灭亡对手实力的情况下,把汉那吉成了一个和平的契机。
在明蒙双方客观上都有和平的意愿下,俺答要求明廷归还【把汉那吉】,而明廷要求俺答归顺俺答的叛徒押送给明廷,至此促成了‘俺答互市’的事件转机。
双方各退一步,表示改善关系。
随后俺答给足了明廷面子,俯首称臣,才最终做成了互市的局面。
在双方的史书中记载,明朝称之为俺答封贡,而蒙古史料则说是明朝皇帝畏惧俺答的武力,不得不答应。
这次双方握手言和,对于双方的影响都深远,互相之间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这里的情况,跟陆成安所遭遇到的情况是不同的。
首先,你怎么确定对方就一定是为了和平而开启互市,会不会形成养虎为患的格局,毕竟现在这个情况,蒙古是统一了草原的状况,它的实力是很强的,倘若已经具备灭亡大晟朝的能力下开启互市,很容易造成敌强我弱的状况。
有了充分的资源和日用品,对于蒙古部落的人口促进增长的好处。
而大晟朝从蒙古部落得到的东西却是战马,从战略角度而言,蒙古部落从大晟朝得到的好处要更加的实实在在。
俺答和明廷是双方都不足以灭掉对方的情况下,都不想过于消耗己方实力而达成的和平条件。
陆成安这边却是先把你打了一顿,再拿着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问你答应不答应。
我又不是拿银子买和平的大宋。
陆成安不可能答应。
【安和四年十月,吴明所率领的军团和蒙古正面交手,双方互有败绩胜果,双方僵持不下。】
【安和四年十一月,长孙明因告老还乡,前往凉州,与管彰相谈盛欢,随后,长孙明向朝廷推举了管彰。】
汉王替换官员,还是有针对性的,没有大规模地提拔寒门,因为目前大晟朝的主体结构还是世家子居多。
所以用人方面,她会选择世家子之中,相对有能力的一些人。
其实,汉王考虑过地方官员换其他地方的人来管,但考虑一下,感觉阻力太大,还是由地方人管地方人,这样相对稳定一些。
看着管彰这个熟悉的名字。
汉王第一时间是想要拒绝的,因为这家伙在乱世之中,是成了一方军阀,是实打实的野心家。
是毋庸置疑的乱臣贼子。
但是长孙明在朝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最近汉王打压长孙明已经打压的够明显了,倘若再不给点面子,可能真要压得对方反叛了。
所以,汉王同意了这件事,但不会重用,她是不可能给管彰有掌握兵权的机会。
【安和四年十二月,陆成安的新政在日积月累下,在朝堂内部形成了较大的内外矛盾,在蒙古侵扰边疆的大环境下,陆成安的主战观点,得到了部分人的质疑。】
【朝堂中的《陆清党》逐渐分离。】
陆成安哭笑不得,内忧外患之下,《陆清党》这个党派内部,也是进入了提纯的状态,留下来的人,多数都是铁杆支持自己的。
就此离开的人,要么是和陆成安三观不合,要么就是和陆成安政见不合,当然可能也存在有些观望的人,感觉陆成安随时有倒台的风险,提前进行紧急避险了。
【安和五年一月,蒙古部和吴明的多次交手,双方依然久战不下。】
【安和五年二月,高句丽和日本发生战争,日本对高句丽宣战!】
【安和五年三月,贵州发生叛乱,叛军头目曹东成,为地方政权,他联合并威迫近年来不满朝廷政策的世家豪族悍然起兵攻蜀。】
【一时之间尽起两万之士,由于装备普通,没有形成强悍的战力与蜀地的官兵发生激烈战斗。】
【安和五年四月,朝廷出兵讨伐叛军。】
【安和五年八月,云南平西侯徐琰兴兵援蜀与叛军曹东成部众交手。】
【安和六年五月,曹东成同交趾建立同盟关系,交趾豪族头目黎宛突袭云南,使得平西侯徐琰被迫回防云南。】
【安和六年八月,蒙古再次进犯边疆,吴明力战不退,双方再次战平。】
汉王有些忙不过来了。
她的前方交手激烈,她的大后方战况紧急,内部和外部都在一顿乱战,整个大晟江山乱成了一锅粥。
【北镇抚司隐藏消息:安和六年六月,在京城之中的管彰同长孙明密谋宫廷政变,时间定在安和六年十月,以此推翻由安和帝为主体的政权。】
【长孙明作为你的舅父,开始拉拢你,希望你能加入他的阵营。】
宁王有些瘫痪了,你汉王倒是拨一笔银子给北镇抚司当调查经费啊,搞啥呢,现在都八月份了,她作为北镇抚司,才知道六月份管彰和长孙明想要宫廷政变的消息。
要是早点拨一笔银子当调查经费,她就能提前知道这些重大的消息,就能做出很好的反制措施。
现在仅仅剩下两个月,长孙明就要宫廷政变了,这管彰肯定已经打通了京城内一些关系,掌握了部分兵权,不然凭什么敢做出政变的事情。
要不是她舅父不知道她有异心,这个局面,长孙明宫廷政变的结局是板上钉钉的了。
而一旦宫廷政变成功,那就是她的姐姐秦王上位,汉王和陆成安都死定了,绝对没有活下来的机会。
现在这个时间线很尴尬,山阳公吴英已经病逝。
长孙明必须杀了陆成安,然后才能顺理成章地泼脏水,指责陆成安在正英朝时期权倾朝野,托孤之际,趁机矫旨,将原有的继承人秦王改成了汉王。
这次宫廷政变,才能至少表面上的名正言顺,也就是说陆成安是一个必须要死的人,秦王想要上位成功,长孙明想要政变得势,陆成安都得死。
宁王能想到现在能救场的人,只剩下晋王了。
【安和六年十月,长孙明和管彰悍然发动宫廷政变,以‘清君侧’通报满朝文武,指责陆成安的种种不是,将其定性为结党营私的佞臣,早年更是通过幸进得以进位,是个实打实沽名钓誉之辈。】
【拿出了十大恶的罪证,进行指控。】
【第一恶——结党营私、第二恶——谋权利己、第三恶——侵占良田、第四恶——执政期间变法改政《一条鞭法》使得民不聊生,第五恶——边境之战力主征战有损国力,第六恶——矫旨不臣,第七恶——蒙骗先帝,第八恶——拥立傀儡皇帝汉王图谋其美色,第九恶——废弃相制,违背祖宗之法,第十恶——与叛军勾结互通情报。】
【安和六年十月,京师之内忽然多出了一支勤王之师,强势镇压了长孙明与管彰的宫廷政变,安和帝将长孙家满门抄家处置,定义为谋逆之罪,念及其为先帝立下汗马功劳,故此不追责宁王、秦王,其余人尽数诛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