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从人生模拟器开始 第313节
放下终端之后,叶舟开口回答道:
“我今天晚上之前给你一个答复。这个问题交给我,其他的问题就交给你们了----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攻略南岛的关键时刻,绝对不能让他们抓住任何破绽,哪怕是软实力上的破绽也不行。”
陈昊点了点头,郑重地回答道:
“放心吧,先让他们再暴露一些。这一次,我们会直接把他们全部摁死的。”
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可轻视的对手提出的高层战略
相对于南岛在舆论上的快速反应,丑国方面对于这次核动力发动机试车的反应就要平淡得多----毕竟,他们说什么也是祖上曾经阔过的。
在大多数丑国人眼里,华夏这次的核动力发动机不过就是他们玩剩下的玩具,即使真的有很大的改进,即使推力达到120吨,那又怎么样呢?
潜在的核污染,永远是跨不过去的一道红线,如果华夏方便执意要试飞金乌,那么国际社会很可能会将其当做一种核宣战行为。
而对全球所有国家的宣战行为,哪怕是现在的华夏、甚至华夏和毛熊联手,也是不可能全身而退的。
所以,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官方高层,都对这次的试车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一直活跃的舆论部门也没有参与其中,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在RSA解密技术面前,他们所有基于“突然性”的舆论冲击都将会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观点都是如此的,在高层中,仍有一部分人员和组织对这台发动机表达了担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号称“战时战略指挥部”的希利组织。
此时,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希利组织总部。
奥尔多正跟书名组织高层人员聚集在会议室里,他们刚刚讨论完了AQT项目的最新进展,此时正在进行的正是有关核动力发动机的非正式议题。
“.......从对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这台发动机除了在核反应堆芯和发动机三转子结构上有所升级以为,其实本质与我们之前的NB-36H上的HTRE-3型发动机并没有太大区别。”
“无论是在原理、技术细节还是材料使用上,基本上可以说与我们高度同步。”
“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其实也可以重新启动ANP项目,依照我们现在的技术实力来说,我们的成品不一定会比他们差。”
所谓的ANP项目就是“飞机核能推进项目”,这是丑国在1946年启动的一项极为疯狂的研究,而项目的成果就是NB-36H飞机。
这台发动机当时采用了直接进气式设计,进气口跟核反应堆芯直接相连,空气在反应堆中直接加热,然后又从涡扇发动机的喷口排出,整台发动机就像是一台飞行的核辐射洒水车,只要飞过的空域,无不弥漫着辐射污染粉尘。
但就是这样一个成果,当时丑国方面还进行了数十次的空中试车,直到六十年代才最终终止了项目。
这个项目给丑国带来了巨大的技术积累,哪怕是后面的老熊搞出来了可以稳定运行的图119,但在NB-36H面前还是不够看的。
一个是涡扇发动机,一个是涡桨发动机,这两者的可拓展前景,甚至都不是一个数量级。
听到专业人员的介绍之后,奥尔多微微点头,随后开口问道:
“斯莱,从你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没有必要去重启这样一个发动机计划?”
叫做斯莱的男人仔细思索了片刻,回答道:
“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点,还是我们之前就已经讨论过的核辐射污染的问题,这个问题绕不过去,也极难被解决,而只要解决不了,国际社会就绝对不可能允许这样一架飞机上天。”
“第二点,目前的洲际导弹技术发展已经极为成熟,超远程、长续航轰炸机的额外威慑力已经大大下降,付出这样的成本并不值得。”
“第三点,对方已经先于我们立项、并且取得了成果,如果我们跟随他们进行对称竞争的话,很可能会陷入持续落后的处境中,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他们的金乌发动机就是新的空中时代的航母,只要有,优势就是压倒性的。奥尔多,你想想看,在我们用航母统治海面的时候,他们也没有立刻对称地去发展航母,而是先做了导弹和潜艇,这种非对称策略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听完他的话,奥尔多皱了皱眉头,把手里的雪茄粗鲁地在面前的烟灰缸里按灭,然后继续问道:
“你说的这三个问题,我认为只有第三点是可信的。”
“污染的问题无非是舆论的问题,当年他们不顾我们的反对开发核武器的时候也曾经被视为宣战,可最后呢?我们阻止他们了吗?没有吧?”
“别说他们了,我们甚至连北半岛的核问题都没能解决。实际情况是,只要他们想飞,没有人能拦得住。”
“第二个问题,洲际核导弹是最终威慑,大航程轰炸机是次级威慑,我们不可能动不动就威胁别人要往他们家里扔核弹,但我们的B2确实常常在他们的空域上飞过----金乌发挥的就是这种作用,并且是加强型的。”
“只有第三点,我认为是现实。”
“我们已经落后了,不能去追赶,而是要想办法弯道超车----就如同我们在量子领域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一样。”
停顿了片刻,他继续问道:
“所以,你们有针对它的非对称策略了吗?”
这句话一出口,会议室里的众人全部陷入了沉默。
实际上,在当初南天门项目宣布立项的时候,丑国方面确实针对这个项目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称和非对称竞争计划,其中实际立项的就有被称作“丑国版南天门”的奥林匹斯计划,但无奈资金一直短缺,这个项目从始至终都只有个名头而已。
理论研究在“领航者”计划崩盘之后几乎陷入停滞,应用开发一个都没做,舆论宣传更是约等于无,在这种情况下,现在想让这群人临时提出一个非对称竞争策略,简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我们可以在会后立项讨论。其实天基激光武器是一个很好的克制方式,但是,对方比我们先动手了......”
“如果你这么说的话,星链是更好的方式,还不是被打到死亡边缘了?我们现在应该要抛弃掉脑子里墨守成规的想法,去想一想怎么做出突破性的、开创性的方案。”
奥尔多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对方的发言,他实在是已经听腻了有关“对方已经占据优势”这种论调了。
难道这一点自己还不知道吗?难道这还需要别人来反复提醒吗?
简直是笑话。
看着奥尔多不屑的神情,斯莱咬了咬牙,开口说道:
“如果要用这个思路的话,那么我们不如直接从远处逆推。不考虑技术的可实现性、不考虑资金和资源等等一切因素,直接去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阻止对方的飞机进入领空。”
“无论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哪怕是科幻小说里的。”
听到这话,奥尔多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才是自己这个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毕竟,现在他们身处的是这个星球上掌握了最多尖端成果的国家实验室,如果还拘泥于已经实现的技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场天马行空的讨论慢慢热烈了起来。
在这次的讨论中,一个又一个的科技、甚至是科幻方向被提出,其中包括力场盾、反重力引擎、反物质雷区、空间武器、氦闪武器、逆辐射转化效应等等。
哪怕以这间实验室最超前的技术眼光来看待,其中绝大多数技术在短期内也是不可实现的。
但是,从这些不可实现的技术中,他们确实又提取出了相应的降级方案。
比如,对应着反重力引擎的巴萨德冲压发动机,对应反物质雷区的常备化高空密集雷达网,对应氦闪武器的高能粒子流武器......
这些武器普遍还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难关,但至少,他们全都符合人类现阶段的底层科学逻辑。
也就是说,如果不惜代价对其进行研发的话,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它们就会实现。
奥尔多对这样的结果很满意,他要的也不是一个立刻可以执行的结果,而是一种相对可信的方向。
至于其他人普遍担心的诸如“会不会太科幻”、“可行性高不高”之类的问题,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几十年前就出现的B2轰炸机,难道就不科幻了吗?
可是,在那一次的强烈对抗的背景下,自己的国家仍然实现了那样的突破。
对他来说,现在的形势,只不过又是一次历史的重演而已。
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巨大的机会,只要把握好这次机会,在经历一段困难的时间之后,自己的国家,将会再一次回到这个世界的巅峰。
不过,现在己方需要做的,还是尽可能地拖住对方。
想到这里,他开口说道:
“各位,你们刚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想法,你看,我已经将这些想法一个个记录下来了。”
“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逐一将它们实现的。”
“但是,现在的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
“所以,我们必须去做一些看上去很蠢,但一定会有用的事情。”
“比如,我们要想办法在某些方面给予南岛支持,让他们能拖得更久一点......”
他的话还没说完,一名军衔与他相当的与会者便举手打断道:
“可是我们已经同意不介入此事了,如果反悔的话......”
奥尔多笑了笑,回答道:
“我也没说要我们自己动手啊。”
第四百二十五章 用流氓的方式战胜流氓
与希利组织开始研究怎么去抢占未来,从而对华夏形成超常规压制的行为相比,南岛方面的行动显得极其“小家子气”,他们还在为所谓的“心战”取得重大成果而欢欣鼓舞,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扩大化的舆论,从根本上,就是可以放任的结果。
在讨论逐渐发展到最顶峰之后,所有的舆情最终汇聚成了一种声音:
华夏官方不关注民众的死活,置民众健康于不顾。
为了证明他们的这条论据,网络上突然开始流传起一张汇聚了大量历史案例的长图,其中涉及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点,狂热的追随者们到处传播这张长图,试图去说明这个国家的社会环境已经烂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虽然只要稍加理性分析便可以简单地指出这张所谓证据的荒谬之处,但在舆论的狂潮下,两种其妙的传播学效应开始发生了作用。
第一种,是幸存者偏差。
那些有能力对所谓的证据和舆论进行理性分析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具有更理性沉稳的性格,同时,这样的特质让他们在社会中承担了相对来说更重要的角色,理所当然的,他们被分配了更重要、更复杂的工作。
于是,他们的闲暇时间便自然而然地减少,在这样已经相对较少的闲暇时间之下,他们更倾向于去关注真正与自己相关的现实话题,而不是一个空穴来凤、显然会对自己的时间造成浪费的扯淡话题。
或者用一种更简单的话语来描述:有能力去辩解的人没那么闲,他们不屑于去辩解,而没有能力去辩解的人,往往就沦为了被带节奏的对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留在网络和舆论平台上的那些人,往往就只剩下狂热的节奏制造者,以及被裹挟其中的、想要反抗却力有不逮的普通人。
幸存者偏差就此形成,最终的结果就是,网上的节奏全部偏向于节奏制造者一方。
然而,这还不是最终的结局,因为传播学的另一个效应,是在幸存者偏差形成之后才开始发力的,那就是“沉默螺旋”。
“沉默的螺旋”这一词最早出现在1974年《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那么人们将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大众化”的、“正确、合理的”。
反之,如果人们并未看见自己赞同的观点,或者说即使看见了但是没有多少人的支持,甚至遭受了不少人的抨击、辩论,那么人们将选择保持沉默不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就是说,当“节奏”在舆论平台上占据主流的时候,参与到节奏中去的人数会越来越多,他们所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当这种声音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些幸存者偏差之外的、本来不想发声,但迫于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而需要发声的人再想发声,就已经来不及了。
至此,沉默螺旋正式形成,舆论的议程设置彻底被左右,风潮开始形成,并且难以逆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想要去改变议程,就只有依靠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来介入,比如官方、比如第三方监管者。
但,在当前的节奏下,有一个天然的缺陷注定了即使官方下场,也没办法去改变议程,那就是,这个议程的不可证伪性。
我说你做的不好,你怎么证明你做得好呢?
你自己就是裁判,裁判拿出来的证据,难道有人会相信吗?
我说你是结构性压迫,你要是想证明不是结构性压迫,就必须进行结构性的升格,让所谓“受到压迫”的一方获得极为显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