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 第53节
既然德械即将到达,那么也就不拖延了,现在就要事先安排好,免的到时候各部主官来争来抢。
陈敬云道:“军械款的事情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让安总长预先准备好了。既然军械到达,那么就按照先前的建军规划,那各部所欠的装备都配齐。”按照之前的扩军规划,六个主力旅除了装备相应长短枪外,还各有六门60毫米的速射山炮,十二挺重机枪,十八挺轻机枪,之前由于福建严重缺乏重武器,所以这些武器一直都是缺编的,陈敬云只能给各部少量装备用以前期训练,现在装备既然到了那么自然就要配齐,只有配齐了这些重武器装备才好意思称之为混成旅。
“到达的75毫米火炮和原有的七十五口径野炮、山炮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炮兵团!”陈敬云为了这个炮兵团已经预先训练好了人手,就等装备到达了。
陈敬云的话说的简单,但是实际上这批德械从签订合同那时候起,参谋部就已经在规划编制以及相应的武器配备了,今天从陈敬云口中说出来的不过是个大概确认而已。
“那现在第五旅、第六旅原有装备的枪支武器是不是可以调拨给地方守备部队了。”冯勤建议道。
“嗯,这个是自然的,地方守备部队现在缺少武器,就先用这些替换着!”陈敬云如此道。
此时,一边的林成坤道:“都督,按照这合同到货后,按照编制配属六个旅后,还大概能剩下近一万支步枪,总不能让它们存放在仓库里吧!您看,现在我们军力紧张,是不是再练一个旅。”
陈敬云自然知道这个事,当初购买军械的时候,他把步枪方面是预计多了点,当初是为了考虑扩编部队以及消耗,但是也没想到说能够多出近万支来。
不过就算有了这一批步枪,也不能盲目扩军了,要知道扩军可不是单单有了这近万条步枪就可以的,还得配属相应重武器以及最重要的是人员的花费。
近期内的六旅一团福建财政就已经不能承受了,更加不用说不用多久日械到达后,还有三个炮兵团加一个榴炮营的扩军,这些都得一一考虑在内。
只是花钱买来那么多枪让他呆在仓库里生锈自然是不行的,当即就是道:“这样,警卫团就升为警卫旅编制,辖两团!”
陈敬云此举还是很谨慎的,只是多给了一个团的编制,并没有大举扩军的想法。
和欧阳天说的一样,在二十九号那天,礼和洋行的货船到达福州,付过货款后大批军械装备到了国民军各部队中,在福州的第四旅和警卫旅的一团离得近,第一个完成了齐装满员,开始了紧张的磨合训练中。
次日,陈敬云宣布正式组建第五旅,调在远在绍兴的林飞泰任第五旅旅长,副旅长由庄先河担任,即日向浙江方面开拔。
与此同时,陈敬云把新成立的独立炮兵团调派到了浙江,归属马成管辖。如果等陈敬云把部队都顺利的派到浙江方面的话,那么国民军在浙江的军事力量将会达到两个混成旅加一个炮兵团以及两个地方守备团的兵力,总体来说表面看上去已经有一个师的规模来,至于实际战斗力如何,陈敬云心里没底,国民军的老底子是第十镇,这几个月来大肆扩军,原本的老兵比例是一降再降,导致目前国民军的数万兵力中,新兵占据了绝大多数。尤其是第四旅和警卫旅,这也是陈敬云不把早已经成军的第四旅派往浙江的根本原因,实在是不信任这些新兵部队啊。第五旅虽然是刚组建,但是庄先河的第九团却是老底子,战斗力不弱,漳州调过来的第十团也是由原巡防营老兵组成,虽然差了些但总比新兵强。
第五旅刚开拔呢,日本方面根据密约派遣的高达五十余人的顾问团队到达福州,随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第一批交付的日造火炮,看在那些火炮的份上陈敬云对这些日本人还算是热情,安排了部分人去福州军校当教官,然后按照协议留了五六个人充当陈敬云的私人顾问,剩下的都是军事顾问,其中以炮兵为甚,陈敬云也不怕他们偷窥情报啊什么的,一股脑的派到下面的各个部队中充当军事顾问。
心中虽然知道这些日本人没安什么好心,但是陈敬云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军队的战斗力。要知道国民军刚起步,表面上已经有六个旅的主战部队了,但是军事素养极差,这一批日本军事顾问虽然抱着不怎么好的心思来,但是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他们的到来将会加速国民军的正规化。
至于说会不会被日本人窥探到军事情报之类的根本不在陈敬云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这年头的中国军队中高级军官几乎清一色的留日军官,国民军自然也不能免俗,包括陈敬云自己都是陆士出身。这原本就是学日本建的陆军,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学的人家的,自然也就不怕什么刺探情报之类的了。至于什么民族、国家感情之类的,那玩意向来都是政治家们对普通民众所说的话,嘴上说说就好,当真了就没意思。说的极端些,近代史上的中国主要领导人几乎都买过国,没一个是例外,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其中一些人成为伟人,原因也简单,因为他们成功了,至于那些失败者,几乎都被冠上了卖国者的称号。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八个字就足以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那部分火炮也让陈敬云按照规划编成一个炮兵团,不过陈敬云没有把这个炮兵团派出去,而是继续留在福州,一方面是加紧训练,培养后续的炮兵人才,另外一方面也是巩固福州防卫。
福州驻扎一个第四旅、第十二团、警卫旅再加上一个炮兵团了,这么多的兵力也不是用来看的,主要还是为了防备城中其他人闹事或者是手下的将领叛变。说到底,陈敬云还是不相信别人的,郑祖荫、林文英之流就不用说了,陈敬云天天防着他们,就算是被他依为心腹的马成、袁方、李继民等人陈敬云也没完全放心,几个旅的旅长和副旅长几乎都是互相不对路的,此举自然是为了牵制军中主要将领。
当陈敬云在福州忙着扩军,训练军队,调派部队的时候,湖北那边的战事似乎平静了下来,段祺瑞刚到达湖北就是下令停止炮击武昌,同时和黎元洪开始秘密接触,前几天闹腾着说湖北失陷在即的消息也逐渐没了声息。
而南京那边,战事却是越来越激烈,经过将近半个多月的准备后,徐绍祯终于发动了对南京的总攻,守卫南京的张勋也是顽固性子的人,虽然兵力处于劣势却依旧顽抗不退,对南方联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期间黄兴到达南京,想要接替指挥权,可是没有迎来预想中的欢迎,反而是冷言冷语,这让他郁闷不已,而后干脆也就不闭口不谈了,一心联络孙文,劝孙文早日回国。
可孙文还在国外“筹款”呢!说短时间内回不来,并拜请国内革命志士诸君要英勇奋战,早日推翻满清。
面对孙文的推迟,国内的一众民党高层极为不满,宋教仁甚至对随行人员发牢骚,就差没直接骂孙文怕死不敢回国了。
第〇〇六〇章 苏浙局势(三)
由于前几天冯国璋不顾袁世凯的暗示,一举拿下了汉阳,同时炮击武昌准备彻底攻下武汉三镇。这让冯国璋得到了朝廷封爵的同时也让袁世凯大为恼火,当天就把冯国璋撤职,表面上看是调任禁卫军总统官,但是任何人都可以从这个看似平调的任职中看出老袁的心思来。
当段祺瑞到达湖北后,更是第一时间就停止向武昌炮击,同时停止了对武昌的攻势,这让提心吊胆,已经逃出都督府避往武昌郊区的黎元洪松了口气。
十一月三十号,南方各省代表到达汉口英租界召开第一次会议。这个会议有点意思,当时汉口已经被北洋军拿下多日,但是南方各省的代表竟然还去汉口召开第一次建国会议,而且会议地点竟然还是英租界,这种看似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也只有清末民初那会才能出现,换成任何一个年代都不可能出现这种奇葩的事情。
与此同时,了解老袁心思的段祺瑞一方面和黎元洪秘密接触,商议停战和谈事宜,同时英国人这时候也是插了一手,向武昌方面派出了使者,说是愿意当中间人调停双方战争。
英国人的举动自然和袁世凯有关系,自从二十七号那天冯国璋贸然攻下打乱了袁世凯的战略规划后,袁世凯就越发觉得事情有脱离自己掌控的危险,所以他也不想继续拖下去,想要早日把和谈的事情确定下来。袁世凯的想法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尤其是西方列国的支持。
对于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甚至是现在的俄罗斯来说,一个虚弱而稳定统一的中国对于他们而言是有利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中国榨取最大之利益,还不用浪费一兵一卒。如果中国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话,比如像现在这样的南北内战,西方各国都是觉得有心无力,想要插手吧,欧洲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一兵一卒都是宝贵的哪里有工夫管远东地区啊。不插手吧,一个分裂混乱的中国对于各国在华的商业经济利益是极为不利的,英国公使朱尔典已经得到了一份简单的商业报告,报告中称英国商人在华的经济活动受到了这次内战的极大损害,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就让英国商人受到了高达百万英镑的商业损失,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损失还将继续上升。
现在欧洲大陆局势紧张,各国都在大肆扩军备战,就连远在美洲的美国也不甘落后,一艘艘的战列舰连接下水。欧洲局势如此紧张,使得各国的外交军事中心都关注在欧洲方面,就连俄国也不例外,加紧了西线的备战。
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动荡的远东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各国尽管在欧洲等地区拔刀相对,但是远东地区对待中国问题上却是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当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国公使就是连接聚会各种酒会,然后口头上达成了一致并共同宣布了中立。
并着手阻止这场战争,这个从各国支持袁世凯复出组阁就可以看出来,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是个强力人物,是统一中国之唯一人选,最适合的在华利益代理人,至于清廷的满清贵族早已经被他们所抛弃了。
可是袁世凯是个枭雄,如果说前期还打算依靠这场武昌起义复出掌管权力的话,那么现在的袁世凯已经不满足内阁总理大臣这个位置了,他想要更高的位置,是皇帝,是大总统,这两者在袁世凯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
袁世凯的这种心思造就了北洋军行动迟缓,迟迟不肯把南方民军解决掉。这个时候,当袁世凯向各国公使,尤其是朱尔典透露出想要和谈的心思后,早就想结束中国内战的朱尔典立马就让汉口英租界的外交官员前去接触武昌军政府方面。
英国的几个外交人员到达武昌后,武昌军政府的人早已经是人心惶惶,就怕北洋军攻进城来。而在此之前黎元洪也和段祺瑞有过数次秘密接触。如此一来双方一拍即合,准备签订停战协定。
可是那会黎元洪已经逃出武昌城了,不得已之下武昌城内的蒋翊武、吴兆麟等人自己私刻了都督印章,当天就和段祺瑞的代笔签订了临时停战协定。
就这样,十二月一号那天,打了将近两个月的湖北战事正是宣布进入停战阶段。巧的是,也就是这天,徐绍祯统帅的南方联军攻入南京城内。
南京城内,张勋得知湖北黎元洪和段祺瑞签订了临时停战协定后,气得直骂娘。和南方党人签订临时停战协定他是没什么意见的,虽然他终于朝廷但是也看出来南方局势已经败坏,继续打下去就是两败俱伤。可他恨的是,段祺瑞那家伙签订的临时停战协定里头只限于湖北啊,没有把他南京包括在内。
这让他差点气得吐血之余,南方联军又兵临南京城外,而且已经有小股南方联军攻入了南京城内,眼看着大局溃败就在跟前,他也顾不上对朝廷的忠诚了,开始按照袁世凯当初给他的密令,收拢部队连夜突围,往徐州方向去了。由于南方联军兵力不多,没有在南京形成包围之势所以对张勋的突围也只能干瞪眼,让张勋一路绝尘而去。
次日上午,徐绍祯在南京发布南京光复通电!
这份通电一出,举国哗然!其影响力不亚于当初的武昌起义之通电。如果说最初的武昌起义是个火星,福州起义往里头加了一把油,各省起义添了柴火的话,那么南方联军攻下南京就是代表着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已经燃起了熊熊烈火。
前文已经说过,南京的重要性不在于他的军事地位,而在于他的政治意义,六朝国都,南方最重要的政治城市落入南方革命党之手,也就意味着南方已经彻底落入革命党,由此可以在表面上看成是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当天包括陈敬云在内的南方各省都督向南京方面发去了贺电,远在国外的孙文听到这个消息后,也顾不上“筹款”了,立即表示要回国领导革命。
北京的载沣听到这个消息后,眼前一黑差点没晕倒,再看看哭哭滴滴并抱着溥仪的隆裕太后,载沣脑海中一片空白,他没说话,脚步踉跄地独自出宫。溥伦等其他一干满清权贵也都是愁眉苦脸,偌大一个养心殿里头除了隆裕的低泣声外就再没有其他声音。
和宫里的愁眉苦脸不一样,袁府内袁世凯和北洋的一群干将重臣齐聚一堂,原本他们聚在这里是为了讨论湖北那边的停战协定,准备规划下一步战略以及后续的和谈事宜,就在他们商谈之际就是收到了南京光复的电文。
陈敬云道:“军械款的事情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让安总长预先准备好了。既然军械到达,那么就按照先前的建军规划,那各部所欠的装备都配齐。”按照之前的扩军规划,六个主力旅除了装备相应长短枪外,还各有六门60毫米的速射山炮,十二挺重机枪,十八挺轻机枪,之前由于福建严重缺乏重武器,所以这些武器一直都是缺编的,陈敬云只能给各部少量装备用以前期训练,现在装备既然到了那么自然就要配齐,只有配齐了这些重武器装备才好意思称之为混成旅。
“到达的75毫米火炮和原有的七十五口径野炮、山炮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炮兵团!”陈敬云为了这个炮兵团已经预先训练好了人手,就等装备到达了。
陈敬云的话说的简单,但是实际上这批德械从签订合同那时候起,参谋部就已经在规划编制以及相应的武器配备了,今天从陈敬云口中说出来的不过是个大概确认而已。
“那现在第五旅、第六旅原有装备的枪支武器是不是可以调拨给地方守备部队了。”冯勤建议道。
“嗯,这个是自然的,地方守备部队现在缺少武器,就先用这些替换着!”陈敬云如此道。
此时,一边的林成坤道:“都督,按照这合同到货后,按照编制配属六个旅后,还大概能剩下近一万支步枪,总不能让它们存放在仓库里吧!您看,现在我们军力紧张,是不是再练一个旅。”
陈敬云自然知道这个事,当初购买军械的时候,他把步枪方面是预计多了点,当初是为了考虑扩编部队以及消耗,但是也没想到说能够多出近万支来。
不过就算有了这一批步枪,也不能盲目扩军了,要知道扩军可不是单单有了这近万条步枪就可以的,还得配属相应重武器以及最重要的是人员的花费。
近期内的六旅一团福建财政就已经不能承受了,更加不用说不用多久日械到达后,还有三个炮兵团加一个榴炮营的扩军,这些都得一一考虑在内。
只是花钱买来那么多枪让他呆在仓库里生锈自然是不行的,当即就是道:“这样,警卫团就升为警卫旅编制,辖两团!”
陈敬云此举还是很谨慎的,只是多给了一个团的编制,并没有大举扩军的想法。
和欧阳天说的一样,在二十九号那天,礼和洋行的货船到达福州,付过货款后大批军械装备到了国民军各部队中,在福州的第四旅和警卫旅的一团离得近,第一个完成了齐装满员,开始了紧张的磨合训练中。
次日,陈敬云宣布正式组建第五旅,调在远在绍兴的林飞泰任第五旅旅长,副旅长由庄先河担任,即日向浙江方面开拔。
与此同时,陈敬云把新成立的独立炮兵团调派到了浙江,归属马成管辖。如果等陈敬云把部队都顺利的派到浙江方面的话,那么国民军在浙江的军事力量将会达到两个混成旅加一个炮兵团以及两个地方守备团的兵力,总体来说表面看上去已经有一个师的规模来,至于实际战斗力如何,陈敬云心里没底,国民军的老底子是第十镇,这几个月来大肆扩军,原本的老兵比例是一降再降,导致目前国民军的数万兵力中,新兵占据了绝大多数。尤其是第四旅和警卫旅,这也是陈敬云不把早已经成军的第四旅派往浙江的根本原因,实在是不信任这些新兵部队啊。第五旅虽然是刚组建,但是庄先河的第九团却是老底子,战斗力不弱,漳州调过来的第十团也是由原巡防营老兵组成,虽然差了些但总比新兵强。
第五旅刚开拔呢,日本方面根据密约派遣的高达五十余人的顾问团队到达福州,随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第一批交付的日造火炮,看在那些火炮的份上陈敬云对这些日本人还算是热情,安排了部分人去福州军校当教官,然后按照协议留了五六个人充当陈敬云的私人顾问,剩下的都是军事顾问,其中以炮兵为甚,陈敬云也不怕他们偷窥情报啊什么的,一股脑的派到下面的各个部队中充当军事顾问。
心中虽然知道这些日本人没安什么好心,但是陈敬云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军队的战斗力。要知道国民军刚起步,表面上已经有六个旅的主战部队了,但是军事素养极差,这一批日本军事顾问虽然抱着不怎么好的心思来,但是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他们的到来将会加速国民军的正规化。
至于说会不会被日本人窥探到军事情报之类的根本不在陈敬云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这年头的中国军队中高级军官几乎清一色的留日军官,国民军自然也不能免俗,包括陈敬云自己都是陆士出身。这原本就是学日本建的陆军,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学的人家的,自然也就不怕什么刺探情报之类的了。至于什么民族、国家感情之类的,那玩意向来都是政治家们对普通民众所说的话,嘴上说说就好,当真了就没意思。说的极端些,近代史上的中国主要领导人几乎都买过国,没一个是例外,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其中一些人成为伟人,原因也简单,因为他们成功了,至于那些失败者,几乎都被冠上了卖国者的称号。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八个字就足以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那部分火炮也让陈敬云按照规划编成一个炮兵团,不过陈敬云没有把这个炮兵团派出去,而是继续留在福州,一方面是加紧训练,培养后续的炮兵人才,另外一方面也是巩固福州防卫。
福州驻扎一个第四旅、第十二团、警卫旅再加上一个炮兵团了,这么多的兵力也不是用来看的,主要还是为了防备城中其他人闹事或者是手下的将领叛变。说到底,陈敬云还是不相信别人的,郑祖荫、林文英之流就不用说了,陈敬云天天防着他们,就算是被他依为心腹的马成、袁方、李继民等人陈敬云也没完全放心,几个旅的旅长和副旅长几乎都是互相不对路的,此举自然是为了牵制军中主要将领。
当陈敬云在福州忙着扩军,训练军队,调派部队的时候,湖北那边的战事似乎平静了下来,段祺瑞刚到达湖北就是下令停止炮击武昌,同时和黎元洪开始秘密接触,前几天闹腾着说湖北失陷在即的消息也逐渐没了声息。
而南京那边,战事却是越来越激烈,经过将近半个多月的准备后,徐绍祯终于发动了对南京的总攻,守卫南京的张勋也是顽固性子的人,虽然兵力处于劣势却依旧顽抗不退,对南方联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期间黄兴到达南京,想要接替指挥权,可是没有迎来预想中的欢迎,反而是冷言冷语,这让他郁闷不已,而后干脆也就不闭口不谈了,一心联络孙文,劝孙文早日回国。
可孙文还在国外“筹款”呢!说短时间内回不来,并拜请国内革命志士诸君要英勇奋战,早日推翻满清。
面对孙文的推迟,国内的一众民党高层极为不满,宋教仁甚至对随行人员发牢骚,就差没直接骂孙文怕死不敢回国了。
第〇〇六〇章 苏浙局势(三)
由于前几天冯国璋不顾袁世凯的暗示,一举拿下了汉阳,同时炮击武昌准备彻底攻下武汉三镇。这让冯国璋得到了朝廷封爵的同时也让袁世凯大为恼火,当天就把冯国璋撤职,表面上看是调任禁卫军总统官,但是任何人都可以从这个看似平调的任职中看出老袁的心思来。
当段祺瑞到达湖北后,更是第一时间就停止向武昌炮击,同时停止了对武昌的攻势,这让提心吊胆,已经逃出都督府避往武昌郊区的黎元洪松了口气。
十一月三十号,南方各省代表到达汉口英租界召开第一次会议。这个会议有点意思,当时汉口已经被北洋军拿下多日,但是南方各省的代表竟然还去汉口召开第一次建国会议,而且会议地点竟然还是英租界,这种看似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也只有清末民初那会才能出现,换成任何一个年代都不可能出现这种奇葩的事情。
与此同时,了解老袁心思的段祺瑞一方面和黎元洪秘密接触,商议停战和谈事宜,同时英国人这时候也是插了一手,向武昌方面派出了使者,说是愿意当中间人调停双方战争。
英国人的举动自然和袁世凯有关系,自从二十七号那天冯国璋贸然攻下打乱了袁世凯的战略规划后,袁世凯就越发觉得事情有脱离自己掌控的危险,所以他也不想继续拖下去,想要早日把和谈的事情确定下来。袁世凯的想法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尤其是西方列国的支持。
对于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甚至是现在的俄罗斯来说,一个虚弱而稳定统一的中国对于他们而言是有利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中国榨取最大之利益,还不用浪费一兵一卒。如果中国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话,比如像现在这样的南北内战,西方各国都是觉得有心无力,想要插手吧,欧洲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一兵一卒都是宝贵的哪里有工夫管远东地区啊。不插手吧,一个分裂混乱的中国对于各国在华的商业经济利益是极为不利的,英国公使朱尔典已经得到了一份简单的商业报告,报告中称英国商人在华的经济活动受到了这次内战的极大损害,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就让英国商人受到了高达百万英镑的商业损失,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损失还将继续上升。
现在欧洲大陆局势紧张,各国都在大肆扩军备战,就连远在美洲的美国也不甘落后,一艘艘的战列舰连接下水。欧洲局势如此紧张,使得各国的外交军事中心都关注在欧洲方面,就连俄国也不例外,加紧了西线的备战。
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动荡的远东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各国尽管在欧洲等地区拔刀相对,但是远东地区对待中国问题上却是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当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国公使就是连接聚会各种酒会,然后口头上达成了一致并共同宣布了中立。
并着手阻止这场战争,这个从各国支持袁世凯复出组阁就可以看出来,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是个强力人物,是统一中国之唯一人选,最适合的在华利益代理人,至于清廷的满清贵族早已经被他们所抛弃了。
可是袁世凯是个枭雄,如果说前期还打算依靠这场武昌起义复出掌管权力的话,那么现在的袁世凯已经不满足内阁总理大臣这个位置了,他想要更高的位置,是皇帝,是大总统,这两者在袁世凯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就是名字不同。
袁世凯的这种心思造就了北洋军行动迟缓,迟迟不肯把南方民军解决掉。这个时候,当袁世凯向各国公使,尤其是朱尔典透露出想要和谈的心思后,早就想结束中国内战的朱尔典立马就让汉口英租界的外交官员前去接触武昌军政府方面。
英国的几个外交人员到达武昌后,武昌军政府的人早已经是人心惶惶,就怕北洋军攻进城来。而在此之前黎元洪也和段祺瑞有过数次秘密接触。如此一来双方一拍即合,准备签订停战协定。
可是那会黎元洪已经逃出武昌城了,不得已之下武昌城内的蒋翊武、吴兆麟等人自己私刻了都督印章,当天就和段祺瑞的代笔签订了临时停战协定。
就这样,十二月一号那天,打了将近两个月的湖北战事正是宣布进入停战阶段。巧的是,也就是这天,徐绍祯统帅的南方联军攻入南京城内。
南京城内,张勋得知湖北黎元洪和段祺瑞签订了临时停战协定后,气得直骂娘。和南方党人签订临时停战协定他是没什么意见的,虽然他终于朝廷但是也看出来南方局势已经败坏,继续打下去就是两败俱伤。可他恨的是,段祺瑞那家伙签订的临时停战协定里头只限于湖北啊,没有把他南京包括在内。
这让他差点气得吐血之余,南方联军又兵临南京城外,而且已经有小股南方联军攻入了南京城内,眼看着大局溃败就在跟前,他也顾不上对朝廷的忠诚了,开始按照袁世凯当初给他的密令,收拢部队连夜突围,往徐州方向去了。由于南方联军兵力不多,没有在南京形成包围之势所以对张勋的突围也只能干瞪眼,让张勋一路绝尘而去。
次日上午,徐绍祯在南京发布南京光复通电!
这份通电一出,举国哗然!其影响力不亚于当初的武昌起义之通电。如果说最初的武昌起义是个火星,福州起义往里头加了一把油,各省起义添了柴火的话,那么南方联军攻下南京就是代表着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已经燃起了熊熊烈火。
前文已经说过,南京的重要性不在于他的军事地位,而在于他的政治意义,六朝国都,南方最重要的政治城市落入南方革命党之手,也就意味着南方已经彻底落入革命党,由此可以在表面上看成是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当天包括陈敬云在内的南方各省都督向南京方面发去了贺电,远在国外的孙文听到这个消息后,也顾不上“筹款”了,立即表示要回国领导革命。
北京的载沣听到这个消息后,眼前一黑差点没晕倒,再看看哭哭滴滴并抱着溥仪的隆裕太后,载沣脑海中一片空白,他没说话,脚步踉跄地独自出宫。溥伦等其他一干满清权贵也都是愁眉苦脸,偌大一个养心殿里头除了隆裕的低泣声外就再没有其他声音。
和宫里的愁眉苦脸不一样,袁府内袁世凯和北洋的一群干将重臣齐聚一堂,原本他们聚在这里是为了讨论湖北那边的停战协定,准备规划下一步战略以及后续的和谈事宜,就在他们商谈之际就是收到了南京光复的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