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 第522节
除了中国,还有什么国家里的中产阶层子弟视从军为提升家族地位,踏入共和国权贵行列的最佳选择的?
除了中国,还有什么国家的农村子弟视从军为改变人生,摆脱大地束缚为最佳也是最容易的选择的。
没有!
也许还有人说不从军也能当官啊!当官一样可以改变人生提高社会地位,但是从军当了军官,如果能够一路高升是最好不过了,只要能够爬上少将这个位置,基本上就代表着你的家族已经踏进了中国的权贵阶层。哪怕是晋升的速度很慢,但是到了服役期限的年龄后,退役后一般都会被安排到文官系统里担任文官职位,换句话说退役后的军官也就是文官。
再者,在高级将官和文官体系中,也是不太一样,高级将官中一般都是持续在军中服役,哪怕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也还能够担任要职,被迫退役的例子非常非常的少,而且军中的贪污现象也比较少,很少将领会因为经济或者其他问题被拉下来的。但是文官的风险就大很多了,文官体系中首先是贪污问题,当官有几个是不贪的,而且文官的待遇也远不如军官方便,而且交际应酬也要更多,所以贪钱是必然的,而三十年代后中国的反贪污越来越严厉,不但有监察部里的纠察司和警察部的反贪局盯着,更要命的是那些调查局的特工,只要调查局那边发现了大案子并且下了大决心去查,那基本上就是大案,而在调查局的观念里头所谓的大案不是说牵扯的金额有多少,而是特指牵连的人数特别多,一件贪污案中,没有拉下来十来个司局级的官员,几百个厅处级官员,调查局那边都不好意思说是大案的。
不过人家调查局的特工也忙得很,没事一般也不会搭理这些普通的贪污案,只有和国家安全扯上关系的时候才会插手,比如军方的采购案里头短斤少两,又比如某些国家重点工程里贪墨金钱,又或者是和外国势力有所勾结,调查局查处官员的经济问题一般都是因为国家安全,而并不是官员的贪污本身。但是一旦查了,那么就会牵连的非常广,一个案子里抓捕并枪毙几百个官员都是可能的。
所以在30年代的中国,当官其实是挺危险的一件工作,对比起来,从军要安全很多,虽然有打仗无眼一说,但是实际战斗中校官以上级别的军官是很少受伤或者阵亡的,这个数字甚至都比不上自然生死病老的人数。
除了贪污这些风险外,还有文官的晋升体系极其僵硬,中国的军官体系晋升制度就够僵硬的了,但是文官的晋升体系更加僵硬,几乎所有人都得熬资历,功劳再大也得熬资历,毕竟向刘大均、马寅初这种经济专家出身的官员还是极少数的,中国的文官中,绝大部分还是通过公务员考试,然后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中国独特的环境造成了中国的军官群体社会地位较高,而社会地位较高的同时也为军官群体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年轻人加入其中。
中国的这三百多名军官顾问一到达芬兰后,就到了芬兰各级机构中担任顾问,而胡泽云中将更是率领顾问团里的众多高级参谋为芬兰制定了整体的战略计划,利用芬兰的地形以及严寒天气进行防御式的作战,并利用芬兰人的高素质单兵战斗力组织众多的猎杀小队,用来进行非常规猎杀作战,以杀伤苏军有生目标为主要目标。
而在防御上,中国则是建议芬兰将有限了装甲兵力集中到一起,然后实施局部装甲反击,芬兰的装甲部队中,装备有大约五十辆的中国T6坦克,另外还有数十辆的T8坦克,除了这些中国坦克外,还有一部分芬兰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坦克,不过那些坦克质量很一般,只有一部分轻型坦克还算不错。
整个芬兰陆军中,在性能上称得上先进的坦克也就一百辆不到,其他剩余一部分都是不咋滴的那种,而对面的苏军至少是投入了上千辆的坦克用于进攻,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可惜的是,苏军用来作战的是T26轻型坦克和BT5快速坦克对上芬兰陆军中的其他一些老旧坦克而言还算给力,但是面对中国的T6坦克来说就是显得极为无力了。
一场十二月的雪地坦克对决中,芬兰陆军中的一个T6坦克连遭遇苏军的伏击,场面就是四辆T6坦克对抗苏军的十八辆坦克的进攻,在处于数量上的绝对劣势下,芬兰陆军的T6坦克利用地形和火力上的优势,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己方损失一辆T6坦克的代价,击毁了苏军十二辆坦克,战斗的最后是三辆T6坦克追着苏军剩余的六辆坦克打,最后是苏军被迫撤退逃亡。
这一场战斗无疑是世界坦克史上的一个奇迹了,这说的并不是T6坦克的性能有多么好,实际上这年头的T6坦克已经只能说很一般了,防护虽然有二十五毫米,但那是垂直装甲,这个防护力度对于1939年的这场战争来说已经严重不足了,速度上也很慢,火力也不算太强。1939年时的T6坦克,也就只能在芬兰陆军中才会担任主力了,在中国陆军当中早就已经退出一线了。
这场战斗之所以说是奇迹,完全是因为他的指挥,而这个坦克连的指挥官表面上看是一个芬兰的军官,但实际上正常战斗都是随同作战的一个中国装甲兵少尉所指挥的,而这个装甲兵少尉是去年刚从石家庄装甲学校毕业的,算是名副其实的菜鸟,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菜鸟成熟的运用了大量中国装甲兵中的战术,对面的苏军虽然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那些苏军哪怕是发展坦克也有十来年了,但是对于坦克的运用依旧等于零,而斯大林对苏军的大规模清洗更是造成了苏军的军官群体的素质下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说起斯大林的大清洗,非常有意思的是原本一大批苏军中的军官被撤职后或者是预感到会被捕杀后,大批的苏军将领逃亡到了俄罗斯共和国那边,然后摇身一变就是成为了俄罗斯共和国国防军的高级顾问,甚至一个驻扎在西伯利亚的苏军集团军司令都叛逃了,不得不说这是极其讽刺的事情。
苏军的素质低下,而中国军官的素质又非常高,这一比较之下就是造就了这场看似不可能的胜利。
尽管是在芬兰作战,但是这个中国装甲兵少尉的战功依旧是被中国军方记录在案,然后直接被晋升到了中尉。
而中国军官顾问团大量进入芬兰,苏俄那边自然是不可能不知道的,而且也是向中国提出了强烈的反对,认为这已经是等于中国向苏俄开战,不过陈敬云懒得理他们,抗议就抗议呗,陈敬云他又不会为此就少块肉。
至于苏俄的威胁,那基本就是属于可以无视的那种,中国不主动出兵打苏俄就算不错了,现在这种情况下苏俄要是还敢主动在西伯利亚进攻中国,那么显然就是斯大林脑子发烧了。
斯大林不傻,所以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的。
为了快速的解决芬兰,苏军在开展半个月后又是调动了大量部队进行补充,既然无法用质量来取胜,那么就只能用数量来赢得胜利了。
面对数不尽的苏军士兵和坦克不断发起的进攻,芬兰抵挡的很艰苦,芬兰士兵的单兵能力虽然还算不错,但是芬兰的人口基数太少,那几百万的人口也筹不出来更多的军队,而军队在数量上的劣势是很难补充的。
为了支援芬兰作战,北欧的瑞典也是用了大量的力气支持芬兰,此外还有中国也有大量的物资开始通过瑞典运往芬兰。在芬兰和苏俄的这场战争中,中国和瑞典一起成为了芬兰的主要支持国家,而德国则是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原则,至于英法他们现在面对德国的大军压境,自己睡觉都不安稳,那里有时间去管芬兰的死活啊,再说了芬兰灭国了关他们屁事啊,还有个瑞典和挪威隔着呢,再把波罗的海出大西洋的海道一封锁,让他们苏俄人在窝里折腾吧。
“现在芬兰那边的情况很不好,虽然我们和瑞典那边的支持力度都不小,但是这些都限于武器物资方面,而且我国距离芬兰太远,之前运往芬兰的一批物资还是从伊朗那边调运过去,我们国内直接运输过去的话,所需要的时间不少。而且最重要的是,芬兰那边的兵力太少,兵力上处于如此劣势的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哪怕是我们把他们武装的和我国陆军一个水平都不行!”陈仪皱着眉头向陈敬云回报着芬兰战事。
1930年至1931年的那场中日战争中,诸多重要将领都是得到了晋升,当然了不可能说战争一结束就晋升他们,但是有了这份资历后就足以让他们在日后的晋升中获得极大的优先权,而黄安源和陈仪这两个人也是顺利获得了晋升,成为了上将并进入国家军事委员会中任职军事委员一职。
而国家军事委员会中的军事委员在早期,也就是一战时期以及二十年代的时候,都只算是一个虚职,并没有具体的实际性职务,但是进入三十年代后由于军队事务越来越多,而陈敬云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全面主管军方的诸多事务,于是乎开始给这些国家军事委员会的军事委员们安排事情做,反正现在中国的上将人数也越来越多,而不是和十几年前一样就那么几个,需要担心他们的影响里过大,现在中国的陆海空三军加在一起,已经有二十多个上将了,这些多上将平摊下来后就分散了原有诸多上将大佬们的影响力。而这一点也是陈敬云乐于看见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每隔几年就晋升一批上将了,为的就是扩大现役上将的数量。
陈仪就是因为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的战功而获得了晋升,随后在国家军事委员会中主要负责欧洲方面的事务,国家军事委员会中的军事委员里头,除了五大部总长有着各自的固定职务外,其他上将们也或多或少的负责一些方面的事务,而且这种也不算是固定职务,顶多算是口头上的吩咐的临时职司。
陈仪现在就是负责欧洲方面的事务,芬兰那边的事情自然也是他所关注。
陈仪继续说着:“按照我们的预计,芬兰那边抵抗三个月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时间继续拖延的话,那么芬兰人就是坚持不下去了!”
芬兰以弱小的力量对抗苏俄达到三个月以上,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要知道国力比芬兰大得多的波兰开战半个月就是彻底失败,一个月的时间不到就亡国了。
“另外,芬兰那边装甲力量的对抗也是发现了诸多问题,实战中发现我们的T8系列坦克在性能上和苏军的BT7快速坦克对比有些勉强了,无法在实战中占据上风。”陈仪如此说着。
“苏军根据他们的BT5快速坦克研发改进的BT7快速坦克在火力和机动上都算得上不错,如果这种坦克出现在西伯利亚的话,我军固然可以用T6和T9系列的中型坦克来对抗,但是实际运用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毕竟他们的坦克数量都不少,为此我和装备部的装甲司也交流过,他们的意见是如果应该研发一款能够与之相对抗的轻型坦克,并用来取代我军的T8轻型坦克!”
第〇七三九章 中芬共同防御条约
T8式轻型坦克研发的时间处于T6坦克和T9坦克之间,乃是二十年代中期所研发的产品,批量服役是1926年开始,当初研发的目标是作为搭配T6式中型坦克使用,提供快速侦察,步兵火力支援等。
T8式轻型坦克的初始型号整车重量为六吨,最高时速为五十公里每小时,作为一款轻型坦克,防护自然是很一般,也就抵挡下子弹的打击,面对任何口径的火炮基本都无法承受,火力为一门三十七毫米的坦克炮。第二次中日战争后,T8式轻型坦克也根据实战经验以及技术上的进步,进行了重大的改进,改进主要是换装新式的发动机,并把垂直装甲换成了倾斜装甲,火力上也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装备新款三十七毫米的坦克炮,这种是主力型号,而另外一种则是装备了二十毫米速射炮,这种是用来当做步兵支援火力使用的。
T8式各种型号的坦克服役数量非常多,甚至比T6坦克和T9坦克都要多,乃是中国陆军中装备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一款坦克,只是数量上虽然是最多的,但是风头却是明显不如T6以及T9坦克那么大。
T8式轻型坦克服役至今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时间,它的性能在不二十年代末期以及三十年代初期来说还算先进,但是到了现在就有些落后了,至少和苏俄的BT7快速坦克比起来,就有些力不从心的。
但是这里得说一说,T8式轻型坦克在中国陆军中的战术地位和BT7快速坦克在苏军中的战术地位是不一样的。T8式轻型坦克在中国陆军中,主要是承担侦察,步兵支援等辅助性的任务,但是苏俄中的BT7快速坦克却是苏军中的主力坦克,其地位是高于轻型坦克T26,大体相当于T6或者T9坦克在中国陆军的地位,主要承担的是快速突击,坦克交战等任务。
但是理论上是这么说,但是由于BT7坦克的高速度以及只有十三吨的重量,中国实际上是把苏军的BT7坦克当成了轻型坦克来对待的,把BT7坦克当成T8坦克的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西班牙内战和芬兰那边的战事所获得的一些数据,参谋部认为T8式轻型坦克已经无法满足我军对轻型坦克的需求!”刚就任参谋部总长两天的李连阳也是被陈敬云叫了过来,谈论陆军下一代轻型坦克发展的计划。
一边说着话的时候,李连阳也是一边看着陈敬云的反应,说起来这还是李连阳上任参谋部总长后的第一次向陈敬云汇报事情。中国的陆军和海军一样,存在着将多位少的情况,而了能够让更多的将领都获得任职的资历和经验,所以一部分的要职基本上都是调动的非常频繁,大体上就是两年一换,而更为重要一些的职位则是一年一换。
比如在陆军中被称之晋升中将的最佳途径作战司司长一职,几乎所有的陆军少将将领们都眼睁睁的盯着它,而能够坐上这一个位置的几乎清一色的才华横溢的少将级别的将领,而,每一个作战司司长都会被顺利晋升为中将,这个职位不但显贵,而且实权极大,随着时间的过去参谋部中作战司的职权越来越大,都到了让陈敬云不得不加大参谋部作战次长的权力来进行限制,不过参谋部作战次长本来就是忙得很,掌管的事情太多根本就忙不过来,所以到了三十年代中期,陈敬云对参谋部总长的副手职位进行了增设,除了原有的作战次长,常务次长外,增设了一名参谋部军军令次长,主要是分担作战次长的一些职权,让作战次长能够更加专注于作战任务的事务。
尽管作战司被分了一些权力,但作战司司长一职依旧是陆军中竞争最为激烈的少将职位,而这一种情况同样出现在海军作战司当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陆军参谋部的司长一职一般只是少将,而海军中的各级司长则是中将。这是因为陆军可不只有一个参谋部,而且还有后勤部,装备部呢,但是海军呢,就只有一个海军部,各种职位本来就不太好安排,所以同样的名称但是海军那边的级别是要高一些的。
作战司司长这种职位是一年一换,而作为陆军名义上最大的首脑,掌控全军的参谋部总长自然也是换得勤快,这种情况在三十年代里更为突出。国民军成立之初,参谋部总长是冯勤,第二任参谋部总长是冯勤病逝后紧急接替的袁方,后来袁方作战不力被陈敬云贬职随即沈纲就任第三任的参谋部总长,国内统一后沈纲退了下来,袁方被陈敬云起复重新任命为参谋部总长,1920年的时候陈敬云再一次把沈纲任命为第五任的参谋部总长,随后沈纲在1923年指挥了第一次中日战争,战后再一次卸职,接替他的是马成,而马成是当参谋部总长单届最久的人,一当就是四年,一直到了1927年才退下来,林肇民接任了一年后来被徐离善接替,徐离善在1930年中日第二次战争爆发后,被紧急调任到东北任职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于是乎陈敬云再一次起复沈纲,让沈纲当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参谋部总长,接下来又是李继民、左玉刚、梁训勤这三个人走马观花一样陆续就任参谋部总长一职,1939年十二月末,也就是现在,李连阳正式出任第十三任参谋部总长。
作为老二营的人,李连阳是最早跟着陈敬云起家的那一批人,而且也是早早就被晋升了上将,积累的军功不少,三十年代初期的那场第二次中日战争,李连阳更是指挥着第一集团军拿下了朝鲜,并歼灭了数以十万计的日军。不过他虽然有着陈敬云一直以来的扶持,晋升的也非常快,但是和陆军其他将领比如沈纲、左玉刚早早功成名就不同,他是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才算是一战功成,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了。
有时候军衔不一定代表着他的军功就有多么显赫,中国军方现役的二十多个上将里头,一百多名中将里头,混吃等死的货也有不少,大多数是靠着资历才晋升上来,毕竟军队是个非常讲究资历的地方,人家一路上从福州起义跟着陈敬云打到现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是。只是这些人军衔是有了,但是重要职位可就当不上了。
李连阳混了这么多年,也总算是混上了参谋部总长这一职位了,尽管在1930年的时候集团军司令一职比参谋部总长更为显赫,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中国的陆军规模越来越大,参谋部总长这个职位也是越来越重要,毕竟担任一方主官主持一个战线的任务是无法和掌控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计划有吸引力的。
李连阳一边说着事情,一边注意着陈敬云的反应,陈敬云倒是没有和李连阳一样那么多想法,他仔细听了李连阳的话后道:“T8的最新改型T8R不是在1935年的时候才设计吗,怎么这么快就落伍了?”
除了中国,还有什么国家的农村子弟视从军为改变人生,摆脱大地束缚为最佳也是最容易的选择的。
没有!
也许还有人说不从军也能当官啊!当官一样可以改变人生提高社会地位,但是从军当了军官,如果能够一路高升是最好不过了,只要能够爬上少将这个位置,基本上就代表着你的家族已经踏进了中国的权贵阶层。哪怕是晋升的速度很慢,但是到了服役期限的年龄后,退役后一般都会被安排到文官系统里担任文官职位,换句话说退役后的军官也就是文官。
再者,在高级将官和文官体系中,也是不太一样,高级将官中一般都是持续在军中服役,哪怕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也还能够担任要职,被迫退役的例子非常非常的少,而且军中的贪污现象也比较少,很少将领会因为经济或者其他问题被拉下来的。但是文官的风险就大很多了,文官体系中首先是贪污问题,当官有几个是不贪的,而且文官的待遇也远不如军官方便,而且交际应酬也要更多,所以贪钱是必然的,而三十年代后中国的反贪污越来越严厉,不但有监察部里的纠察司和警察部的反贪局盯着,更要命的是那些调查局的特工,只要调查局那边发现了大案子并且下了大决心去查,那基本上就是大案,而在调查局的观念里头所谓的大案不是说牵扯的金额有多少,而是特指牵连的人数特别多,一件贪污案中,没有拉下来十来个司局级的官员,几百个厅处级官员,调查局那边都不好意思说是大案的。
不过人家调查局的特工也忙得很,没事一般也不会搭理这些普通的贪污案,只有和国家安全扯上关系的时候才会插手,比如军方的采购案里头短斤少两,又比如某些国家重点工程里贪墨金钱,又或者是和外国势力有所勾结,调查局查处官员的经济问题一般都是因为国家安全,而并不是官员的贪污本身。但是一旦查了,那么就会牵连的非常广,一个案子里抓捕并枪毙几百个官员都是可能的。
所以在30年代的中国,当官其实是挺危险的一件工作,对比起来,从军要安全很多,虽然有打仗无眼一说,但是实际战斗中校官以上级别的军官是很少受伤或者阵亡的,这个数字甚至都比不上自然生死病老的人数。
除了贪污这些风险外,还有文官的晋升体系极其僵硬,中国的军官体系晋升制度就够僵硬的了,但是文官的晋升体系更加僵硬,几乎所有人都得熬资历,功劳再大也得熬资历,毕竟向刘大均、马寅初这种经济专家出身的官员还是极少数的,中国的文官中,绝大部分还是通过公务员考试,然后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中国独特的环境造成了中国的军官群体社会地位较高,而社会地位较高的同时也为军官群体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年轻人加入其中。
中国的这三百多名军官顾问一到达芬兰后,就到了芬兰各级机构中担任顾问,而胡泽云中将更是率领顾问团里的众多高级参谋为芬兰制定了整体的战略计划,利用芬兰的地形以及严寒天气进行防御式的作战,并利用芬兰人的高素质单兵战斗力组织众多的猎杀小队,用来进行非常规猎杀作战,以杀伤苏军有生目标为主要目标。
而在防御上,中国则是建议芬兰将有限了装甲兵力集中到一起,然后实施局部装甲反击,芬兰的装甲部队中,装备有大约五十辆的中国T6坦克,另外还有数十辆的T8坦克,除了这些中国坦克外,还有一部分芬兰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坦克,不过那些坦克质量很一般,只有一部分轻型坦克还算不错。
整个芬兰陆军中,在性能上称得上先进的坦克也就一百辆不到,其他剩余一部分都是不咋滴的那种,而对面的苏军至少是投入了上千辆的坦克用于进攻,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可惜的是,苏军用来作战的是T26轻型坦克和BT5快速坦克对上芬兰陆军中的其他一些老旧坦克而言还算给力,但是面对中国的T6坦克来说就是显得极为无力了。
一场十二月的雪地坦克对决中,芬兰陆军中的一个T6坦克连遭遇苏军的伏击,场面就是四辆T6坦克对抗苏军的十八辆坦克的进攻,在处于数量上的绝对劣势下,芬兰陆军的T6坦克利用地形和火力上的优势,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己方损失一辆T6坦克的代价,击毁了苏军十二辆坦克,战斗的最后是三辆T6坦克追着苏军剩余的六辆坦克打,最后是苏军被迫撤退逃亡。
这一场战斗无疑是世界坦克史上的一个奇迹了,这说的并不是T6坦克的性能有多么好,实际上这年头的T6坦克已经只能说很一般了,防护虽然有二十五毫米,但那是垂直装甲,这个防护力度对于1939年的这场战争来说已经严重不足了,速度上也很慢,火力也不算太强。1939年时的T6坦克,也就只能在芬兰陆军中才会担任主力了,在中国陆军当中早就已经退出一线了。
这场战斗之所以说是奇迹,完全是因为他的指挥,而这个坦克连的指挥官表面上看是一个芬兰的军官,但实际上正常战斗都是随同作战的一个中国装甲兵少尉所指挥的,而这个装甲兵少尉是去年刚从石家庄装甲学校毕业的,算是名副其实的菜鸟,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菜鸟成熟的运用了大量中国装甲兵中的战术,对面的苏军虽然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那些苏军哪怕是发展坦克也有十来年了,但是对于坦克的运用依旧等于零,而斯大林对苏军的大规模清洗更是造成了苏军的军官群体的素质下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说起斯大林的大清洗,非常有意思的是原本一大批苏军中的军官被撤职后或者是预感到会被捕杀后,大批的苏军将领逃亡到了俄罗斯共和国那边,然后摇身一变就是成为了俄罗斯共和国国防军的高级顾问,甚至一个驻扎在西伯利亚的苏军集团军司令都叛逃了,不得不说这是极其讽刺的事情。
苏军的素质低下,而中国军官的素质又非常高,这一比较之下就是造就了这场看似不可能的胜利。
尽管是在芬兰作战,但是这个中国装甲兵少尉的战功依旧是被中国军方记录在案,然后直接被晋升到了中尉。
而中国军官顾问团大量进入芬兰,苏俄那边自然是不可能不知道的,而且也是向中国提出了强烈的反对,认为这已经是等于中国向苏俄开战,不过陈敬云懒得理他们,抗议就抗议呗,陈敬云他又不会为此就少块肉。
至于苏俄的威胁,那基本就是属于可以无视的那种,中国不主动出兵打苏俄就算不错了,现在这种情况下苏俄要是还敢主动在西伯利亚进攻中国,那么显然就是斯大林脑子发烧了。
斯大林不傻,所以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的。
为了快速的解决芬兰,苏军在开展半个月后又是调动了大量部队进行补充,既然无法用质量来取胜,那么就只能用数量来赢得胜利了。
面对数不尽的苏军士兵和坦克不断发起的进攻,芬兰抵挡的很艰苦,芬兰士兵的单兵能力虽然还算不错,但是芬兰的人口基数太少,那几百万的人口也筹不出来更多的军队,而军队在数量上的劣势是很难补充的。
为了支援芬兰作战,北欧的瑞典也是用了大量的力气支持芬兰,此外还有中国也有大量的物资开始通过瑞典运往芬兰。在芬兰和苏俄的这场战争中,中国和瑞典一起成为了芬兰的主要支持国家,而德国则是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原则,至于英法他们现在面对德国的大军压境,自己睡觉都不安稳,那里有时间去管芬兰的死活啊,再说了芬兰灭国了关他们屁事啊,还有个瑞典和挪威隔着呢,再把波罗的海出大西洋的海道一封锁,让他们苏俄人在窝里折腾吧。
“现在芬兰那边的情况很不好,虽然我们和瑞典那边的支持力度都不小,但是这些都限于武器物资方面,而且我国距离芬兰太远,之前运往芬兰的一批物资还是从伊朗那边调运过去,我们国内直接运输过去的话,所需要的时间不少。而且最重要的是,芬兰那边的兵力太少,兵力上处于如此劣势的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哪怕是我们把他们武装的和我国陆军一个水平都不行!”陈仪皱着眉头向陈敬云回报着芬兰战事。
1930年至1931年的那场中日战争中,诸多重要将领都是得到了晋升,当然了不可能说战争一结束就晋升他们,但是有了这份资历后就足以让他们在日后的晋升中获得极大的优先权,而黄安源和陈仪这两个人也是顺利获得了晋升,成为了上将并进入国家军事委员会中任职军事委员一职。
而国家军事委员会中的军事委员在早期,也就是一战时期以及二十年代的时候,都只算是一个虚职,并没有具体的实际性职务,但是进入三十年代后由于军队事务越来越多,而陈敬云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全面主管军方的诸多事务,于是乎开始给这些国家军事委员会的军事委员们安排事情做,反正现在中国的上将人数也越来越多,而不是和十几年前一样就那么几个,需要担心他们的影响里过大,现在中国的陆海空三军加在一起,已经有二十多个上将了,这些多上将平摊下来后就分散了原有诸多上将大佬们的影响力。而这一点也是陈敬云乐于看见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每隔几年就晋升一批上将了,为的就是扩大现役上将的数量。
陈仪就是因为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的战功而获得了晋升,随后在国家军事委员会中主要负责欧洲方面的事务,国家军事委员会中的军事委员里头,除了五大部总长有着各自的固定职务外,其他上将们也或多或少的负责一些方面的事务,而且这种也不算是固定职务,顶多算是口头上的吩咐的临时职司。
陈仪现在就是负责欧洲方面的事务,芬兰那边的事情自然也是他所关注。
陈仪继续说着:“按照我们的预计,芬兰那边抵抗三个月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时间继续拖延的话,那么芬兰人就是坚持不下去了!”
芬兰以弱小的力量对抗苏俄达到三个月以上,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要知道国力比芬兰大得多的波兰开战半个月就是彻底失败,一个月的时间不到就亡国了。
“另外,芬兰那边装甲力量的对抗也是发现了诸多问题,实战中发现我们的T8系列坦克在性能上和苏军的BT7快速坦克对比有些勉强了,无法在实战中占据上风。”陈仪如此说着。
“苏军根据他们的BT5快速坦克研发改进的BT7快速坦克在火力和机动上都算得上不错,如果这种坦克出现在西伯利亚的话,我军固然可以用T6和T9系列的中型坦克来对抗,但是实际运用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毕竟他们的坦克数量都不少,为此我和装备部的装甲司也交流过,他们的意见是如果应该研发一款能够与之相对抗的轻型坦克,并用来取代我军的T8轻型坦克!”
第〇七三九章 中芬共同防御条约
T8式轻型坦克研发的时间处于T6坦克和T9坦克之间,乃是二十年代中期所研发的产品,批量服役是1926年开始,当初研发的目标是作为搭配T6式中型坦克使用,提供快速侦察,步兵火力支援等。
T8式轻型坦克的初始型号整车重量为六吨,最高时速为五十公里每小时,作为一款轻型坦克,防护自然是很一般,也就抵挡下子弹的打击,面对任何口径的火炮基本都无法承受,火力为一门三十七毫米的坦克炮。第二次中日战争后,T8式轻型坦克也根据实战经验以及技术上的进步,进行了重大的改进,改进主要是换装新式的发动机,并把垂直装甲换成了倾斜装甲,火力上也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装备新款三十七毫米的坦克炮,这种是主力型号,而另外一种则是装备了二十毫米速射炮,这种是用来当做步兵支援火力使用的。
T8式各种型号的坦克服役数量非常多,甚至比T6坦克和T9坦克都要多,乃是中国陆军中装备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一款坦克,只是数量上虽然是最多的,但是风头却是明显不如T6以及T9坦克那么大。
T8式轻型坦克服役至今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时间,它的性能在不二十年代末期以及三十年代初期来说还算先进,但是到了现在就有些落后了,至少和苏俄的BT7快速坦克比起来,就有些力不从心的。
但是这里得说一说,T8式轻型坦克在中国陆军中的战术地位和BT7快速坦克在苏军中的战术地位是不一样的。T8式轻型坦克在中国陆军中,主要是承担侦察,步兵支援等辅助性的任务,但是苏俄中的BT7快速坦克却是苏军中的主力坦克,其地位是高于轻型坦克T26,大体相当于T6或者T9坦克在中国陆军的地位,主要承担的是快速突击,坦克交战等任务。
但是理论上是这么说,但是由于BT7坦克的高速度以及只有十三吨的重量,中国实际上是把苏军的BT7坦克当成了轻型坦克来对待的,把BT7坦克当成T8坦克的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西班牙内战和芬兰那边的战事所获得的一些数据,参谋部认为T8式轻型坦克已经无法满足我军对轻型坦克的需求!”刚就任参谋部总长两天的李连阳也是被陈敬云叫了过来,谈论陆军下一代轻型坦克发展的计划。
一边说着话的时候,李连阳也是一边看着陈敬云的反应,说起来这还是李连阳上任参谋部总长后的第一次向陈敬云汇报事情。中国的陆军和海军一样,存在着将多位少的情况,而了能够让更多的将领都获得任职的资历和经验,所以一部分的要职基本上都是调动的非常频繁,大体上就是两年一换,而更为重要一些的职位则是一年一换。
比如在陆军中被称之晋升中将的最佳途径作战司司长一职,几乎所有的陆军少将将领们都眼睁睁的盯着它,而能够坐上这一个位置的几乎清一色的才华横溢的少将级别的将领,而,每一个作战司司长都会被顺利晋升为中将,这个职位不但显贵,而且实权极大,随着时间的过去参谋部中作战司的职权越来越大,都到了让陈敬云不得不加大参谋部作战次长的权力来进行限制,不过参谋部作战次长本来就是忙得很,掌管的事情太多根本就忙不过来,所以到了三十年代中期,陈敬云对参谋部总长的副手职位进行了增设,除了原有的作战次长,常务次长外,增设了一名参谋部军军令次长,主要是分担作战次长的一些职权,让作战次长能够更加专注于作战任务的事务。
尽管作战司被分了一些权力,但作战司司长一职依旧是陆军中竞争最为激烈的少将职位,而这一种情况同样出现在海军作战司当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陆军参谋部的司长一职一般只是少将,而海军中的各级司长则是中将。这是因为陆军可不只有一个参谋部,而且还有后勤部,装备部呢,但是海军呢,就只有一个海军部,各种职位本来就不太好安排,所以同样的名称但是海军那边的级别是要高一些的。
作战司司长这种职位是一年一换,而作为陆军名义上最大的首脑,掌控全军的参谋部总长自然也是换得勤快,这种情况在三十年代里更为突出。国民军成立之初,参谋部总长是冯勤,第二任参谋部总长是冯勤病逝后紧急接替的袁方,后来袁方作战不力被陈敬云贬职随即沈纲就任第三任的参谋部总长,国内统一后沈纲退了下来,袁方被陈敬云起复重新任命为参谋部总长,1920年的时候陈敬云再一次把沈纲任命为第五任的参谋部总长,随后沈纲在1923年指挥了第一次中日战争,战后再一次卸职,接替他的是马成,而马成是当参谋部总长单届最久的人,一当就是四年,一直到了1927年才退下来,林肇民接任了一年后来被徐离善接替,徐离善在1930年中日第二次战争爆发后,被紧急调任到东北任职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于是乎陈敬云再一次起复沈纲,让沈纲当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参谋部总长,接下来又是李继民、左玉刚、梁训勤这三个人走马观花一样陆续就任参谋部总长一职,1939年十二月末,也就是现在,李连阳正式出任第十三任参谋部总长。
作为老二营的人,李连阳是最早跟着陈敬云起家的那一批人,而且也是早早就被晋升了上将,积累的军功不少,三十年代初期的那场第二次中日战争,李连阳更是指挥着第一集团军拿下了朝鲜,并歼灭了数以十万计的日军。不过他虽然有着陈敬云一直以来的扶持,晋升的也非常快,但是和陆军其他将领比如沈纲、左玉刚早早功成名就不同,他是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才算是一战功成,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了。
有时候军衔不一定代表着他的军功就有多么显赫,中国军方现役的二十多个上将里头,一百多名中将里头,混吃等死的货也有不少,大多数是靠着资历才晋升上来,毕竟军队是个非常讲究资历的地方,人家一路上从福州起义跟着陈敬云打到现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是。只是这些人军衔是有了,但是重要职位可就当不上了。
李连阳混了这么多年,也总算是混上了参谋部总长这一职位了,尽管在1930年的时候集团军司令一职比参谋部总长更为显赫,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中国的陆军规模越来越大,参谋部总长这个职位也是越来越重要,毕竟担任一方主官主持一个战线的任务是无法和掌控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计划有吸引力的。
李连阳一边说着事情,一边注意着陈敬云的反应,陈敬云倒是没有和李连阳一样那么多想法,他仔细听了李连阳的话后道:“T8的最新改型T8R不是在1935年的时候才设计吗,怎么这么快就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