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阀 第522节
陈树藩和刘镇华大惊失色。
大胡子镇三山大笑道:“陈树藩、刘镇华,即日你们众叛亲离,须也怪不得我们了,弟兄们,为陕西除此二害啊!”
“等等,等等!”陈树藩和刘镇华大声惊恐的叫了起来。
可惜,对面镇三山和他的弟兄们,已经举起了手里的枪……
……
陈树藩和刘镇华在半道被土匪劫杀的消息传来,在陕西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
那些陕西百姓非但没有任何一点吃惊,反而还欢呼一片。北伐军不能杀他们,可有人能杀他们!
这两个人实在是死有余辜,死不足惜!
镇三山的名字,倒是响遍了陕西。
不过也有人怀疑这镇三山是不是那位南方的大总统派来的?甚至北洋政府,还就着这件事情大加谴责王恒岳。
可这却着实冤枉到王恒岳了。
王恒岳一般对这样的人不轻易动刀,选择的大多数是逼迫他们下野,顶多再让他们出国而已。
尤其是在买通土匪,然后再去杀了一个下野督军和一个下野省长这样事情,王恒岳是绝对不会去做的!杀了这样的人,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只会让自己的政敌找到攻击自己的借口罢了。
王恒岳对于这次事件也有一些恼怒。
其实真正杀了陈树藩和刘镇华的凶手,也不是镇三山,而是他们自己。
如果不是他们有权有势时候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得罪了那么多的人,激起了整个陕西的愤怒,也许就不会有此后的灾祸了。
人在得意的时候总要为自己积些德的。
陈树藩和刘镇华死了,陕西,也终于落到了王恒岳的手里!
北伐进行到现在,各线战场风生水起,统一已经不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了!
第四百一十一章 决战序幕拉开
湖南战场,张敬汤投降,陈光远溃败,北伐军左右两翼齐头并进。
北军方面,各路势力在北伐军的强大攻势之下,终于暂时团结到了一起。
吴佩孚的第三师,第一、二、三混成旅,湖北孙传芳暂编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北京派出的十一师、十二师、十七师,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一混成旅……大量的部队纷纷进入湖南,拉开决战架势。
次后,在北伐军的强大压力下,段祺瑞也暂时放弃和皖系矛盾,以段芝贵为总司令,徐树铮为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率领边防军第一、第三师,第九、第十五师,第二十八、二十九混成旅大举增援湖南。
在这其中,吴佩孚虽仅只有一个第三师,但却是各路援湘军中实力最大的。他的第三师,步、骑、炮、辎重,人数多达一万五千人的庞大部队。
北洋方面非常看重吴佩孚,尤其是直系新领袖曹锟更是如此。在直皖两派不断磋商之后,决定任命吴佩孚为总指挥,指挥所有援湘军队,与北伐军进行决战。
这时云集在湖南的北洋大军,连同张敬尧手的军队,达到了十五个师,十一个混成旅,二十七万人之众!
此是为“北洋联军”,又名“军阀联军”。
北洋已经拿出全部家底来打了!
而在北伐军方面,左右两路,拥军十一个师,六个混成旅,十八万人!
四十五万大军云集于湖南战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湖南。
这是决定南北双方命运的一次决战,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次决战。
史称此次决战为“湖南会战”,也称“长沙会战”!
北军总指挥吴佩孚,前敌总指挥段芝贵,参谋长徐树铮。
南军总指挥刘昭承,副总指挥张孝淮兼任前敌总指挥,参谋长李宗仁!
7月下旬,双方展开小规模冲突,但在双方都没有完成决战准备的前提下,都保持了极大克制,甫一接触即停止冲突。
21日开始刘昭承不断出动飞机,侦察北军态势。
22日,北军的飞机也终于出现在了战场。并于当天下午对北伐军进行了第一次轰炸,北伐军未有死伤。
23日,双方进行小规模试探性炮击。
整个7月下旬,双方基本都是小打小闹,试探的性质更胜过真正决战。
在北军总指挥吴佩孚看来,刘昭承尽管在湖南打了几次漂亮仗,歼灭了张敬尧的一些部队,但实在不配为自己对手的。
自己已经一跃而成为北军第一战将,而对手呢?不过是之前还基本没有什么名气的无名小卒。
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双方的心理战也开始打响。
吴佩孚亲自手书一幅横幅,派人送到刘昭承的军中,横幅上写的是:
“小犬焉能与猛虎争锋”。
这是把刘昭承比为小犬,把自己比为猛虎。吴佩孚原以为刘昭承一介年轻人,既然是年轻人,必然心高气傲,看到自己的这横幅,必然暴跳如雷,甚至会提前与自己决战。
但没有想到的是,刘昭承在看到后,却非常客气的对来人说道:“多谢吴总指挥于大战前赐昭承墨宝。请转告吴总指挥,昭承无以回报,只能在战场上竭尽全力而已。”
说完,居然让人把吴佩孚的手中装裱后悬挂在了自己指挥部最显眼的地方。
当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吴佩孚倒有一些吃惊。自己或许真的有些小看此人了。
早听说王恒岳用人有独到之处,难道这个刘昭承真的有什么大本事,能当得起北伐军湖南战场总指挥的重任?
大胡子镇三山大笑道:“陈树藩、刘镇华,即日你们众叛亲离,须也怪不得我们了,弟兄们,为陕西除此二害啊!”
“等等,等等!”陈树藩和刘镇华大声惊恐的叫了起来。
可惜,对面镇三山和他的弟兄们,已经举起了手里的枪……
……
陈树藩和刘镇华在半道被土匪劫杀的消息传来,在陕西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
那些陕西百姓非但没有任何一点吃惊,反而还欢呼一片。北伐军不能杀他们,可有人能杀他们!
这两个人实在是死有余辜,死不足惜!
镇三山的名字,倒是响遍了陕西。
不过也有人怀疑这镇三山是不是那位南方的大总统派来的?甚至北洋政府,还就着这件事情大加谴责王恒岳。
可这却着实冤枉到王恒岳了。
王恒岳一般对这样的人不轻易动刀,选择的大多数是逼迫他们下野,顶多再让他们出国而已。
尤其是在买通土匪,然后再去杀了一个下野督军和一个下野省长这样事情,王恒岳是绝对不会去做的!杀了这样的人,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只会让自己的政敌找到攻击自己的借口罢了。
王恒岳对于这次事件也有一些恼怒。
其实真正杀了陈树藩和刘镇华的凶手,也不是镇三山,而是他们自己。
如果不是他们有权有势时候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得罪了那么多的人,激起了整个陕西的愤怒,也许就不会有此后的灾祸了。
人在得意的时候总要为自己积些德的。
陈树藩和刘镇华死了,陕西,也终于落到了王恒岳的手里!
北伐进行到现在,各线战场风生水起,统一已经不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了!
第四百一十一章 决战序幕拉开
湖南战场,张敬汤投降,陈光远溃败,北伐军左右两翼齐头并进。
北军方面,各路势力在北伐军的强大攻势之下,终于暂时团结到了一起。
吴佩孚的第三师,第一、二、三混成旅,湖北孙传芳暂编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北京派出的十一师、十二师、十七师,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一混成旅……大量的部队纷纷进入湖南,拉开决战架势。
次后,在北伐军的强大压力下,段祺瑞也暂时放弃和皖系矛盾,以段芝贵为总司令,徐树铮为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率领边防军第一、第三师,第九、第十五师,第二十八、二十九混成旅大举增援湖南。
在这其中,吴佩孚虽仅只有一个第三师,但却是各路援湘军中实力最大的。他的第三师,步、骑、炮、辎重,人数多达一万五千人的庞大部队。
北洋方面非常看重吴佩孚,尤其是直系新领袖曹锟更是如此。在直皖两派不断磋商之后,决定任命吴佩孚为总指挥,指挥所有援湘军队,与北伐军进行决战。
这时云集在湖南的北洋大军,连同张敬尧手的军队,达到了十五个师,十一个混成旅,二十七万人之众!
此是为“北洋联军”,又名“军阀联军”。
北洋已经拿出全部家底来打了!
而在北伐军方面,左右两路,拥军十一个师,六个混成旅,十八万人!
四十五万大军云集于湖南战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湖南。
这是决定南北双方命运的一次决战,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次决战。
史称此次决战为“湖南会战”,也称“长沙会战”!
北军总指挥吴佩孚,前敌总指挥段芝贵,参谋长徐树铮。
南军总指挥刘昭承,副总指挥张孝淮兼任前敌总指挥,参谋长李宗仁!
7月下旬,双方展开小规模冲突,但在双方都没有完成决战准备的前提下,都保持了极大克制,甫一接触即停止冲突。
21日开始刘昭承不断出动飞机,侦察北军态势。
22日,北军的飞机也终于出现在了战场。并于当天下午对北伐军进行了第一次轰炸,北伐军未有死伤。
23日,双方进行小规模试探性炮击。
整个7月下旬,双方基本都是小打小闹,试探的性质更胜过真正决战。
在北军总指挥吴佩孚看来,刘昭承尽管在湖南打了几次漂亮仗,歼灭了张敬尧的一些部队,但实在不配为自己对手的。
自己已经一跃而成为北军第一战将,而对手呢?不过是之前还基本没有什么名气的无名小卒。
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双方的心理战也开始打响。
吴佩孚亲自手书一幅横幅,派人送到刘昭承的军中,横幅上写的是:
“小犬焉能与猛虎争锋”。
这是把刘昭承比为小犬,把自己比为猛虎。吴佩孚原以为刘昭承一介年轻人,既然是年轻人,必然心高气傲,看到自己的这横幅,必然暴跳如雷,甚至会提前与自己决战。
但没有想到的是,刘昭承在看到后,却非常客气的对来人说道:“多谢吴总指挥于大战前赐昭承墨宝。请转告吴总指挥,昭承无以回报,只能在战场上竭尽全力而已。”
说完,居然让人把吴佩孚的手中装裱后悬挂在了自己指挥部最显眼的地方。
当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吴佩孚倒有一些吃惊。自己或许真的有些小看此人了。
早听说王恒岳用人有独到之处,难道这个刘昭承真的有什么大本事,能当得起北伐军湖南战场总指挥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