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三国 第94节
“你知道董卓在陕西的实力吗?你知道函谷之险吗?你知道羌人同董卓的关系吗?”
鲁肃一连问了三个个问题。
白衣儒生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但他却道:“这些根本就不重要!只要陈楚有心,就一定能攻克函谷关!到时陕西忠义之士必将群起响应!大汉一定会像光武之时一样获得中兴!”
白衣儒生这番空浮但却激昂的言语顿时赢得满堂喝彩。不仅是士族儒生,就连寒门才子中也有很多在为他喝彩。
鲁肃不禁在心中叹了口气,他感到非常辛苦,同这些不懂军事战略的人讨论军事战略问题真是累人!
鲁肃真不想同这些白痴再讨论下去了,但此时的情况却使他不得不继续,“董卓在陕西根基很深,随便就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二十万大军,再加上他同羌人的关系,董卓至少可以有三十万军队守陕西。而函谷关乃天下险关,当年秦国就是据此才得以对抗东方六国。董卓将重兵集结于函谷关上,征北将军他就是再厉害,也不可能就凭借手上的二十万军队打破函谷关!况且这二十万军队中还有十万是没有什么攻城能力的骑兵。”
鲁肃一番细致的分析让所有人露出思考的神情,许多人不禁微微地点着头,其中还有不少是士族儒生。
白衣儒生已经无话可说了,在对方细致分析的面前,他根本就没有反驳的余地。
不过虽然白衣儒生词穷了,但卫仲道却还有话说。他将问题的焦点一转,转到了陈楚的品格上。
第122章 可笑的思想
“咱们是读书人,谈论这些粗鄙之事做什么!才能是否出色都是细枝末节,如果没有好的品格,才能越出色越是大汉的祸害!”
卫仲道代替那白衣儒生走上前道。
鲁肃不禁在心头一笑,他怎么觉得这话就是在说他们自己呢!
鲁肃朝卫仲道拱手一礼道;“卫公子大名在下久仰。不知卫公子认为一个人应当据有什么样的品格才算是好品格呢?”
卫仲道拱手回了一礼,然后回答道;“人生在世首先须有忠诚之心,这是立身之本。”
鲁肃点了点头,卫仲道的这种说法他是赞成的。其他人也都频频点头,显然这一点得到了所有人的共识。
看到众人的反应,卫仲道很满意,随即继续道:“光有忠诚之心还不够,一个人特别是身处高位之人还须拥有仁爱怜悯之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卫仲道这番话又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赞同。不过鲁肃却不完全赞成,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固然重要,但要维系社会安定,只有依靠法律,只有公平严谨的法律才是使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虽然鲁肃不完全赞成卫仲道所言,但他并没有反驳。他觉得在这里说律法的重要性根本就是对牛弹琴毫无用处。
卫仲道的兴致越来越高,不过说到后面,他又将话题转到了陈楚的身上。
“征北将军陈楚虽身处高位却不修德行仗势欺人,强娶貂蝉一事想必诸位都有所耳闻。但诸位可能还不知道陈楚率领征北军在北方的做为!”
说到这里,卫仲道突然露出一副伤心的神情,这副样子看的鲁肃莫名其妙。
当鲁肃一听到卫仲道又将话题测到征北将军陈楚身上,不禁在心头升起厌恶之感。他就不明白了,这些士族才子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老跟征北将军陈楚过不去?
对于强娶貂蝉一事,鲁肃有所耳闻,但流传的版本分为两大类,其中对陈楚的说法分为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对此,鲁肃不想做任何评价。而卫仲道又提到了征北军在北方的所作所为,这不禁引起了鲁肃的注意,据他所知,征北军在北方就只有平乌丸一战,这可是大功一件!难道这些士族才子还要在这件事情上说事不成?
鲁肃没有说话,敬待下文。
卫仲道装模作样一番后,那白衣儒生适时问道:“征北军在北方做了何事让仲道兄如此伤心?”
卫仲道叹了口气,露出一脸愤慨道:“此事着实让人气愤!征北军在北方屠戮乌丸人如屠鸡狗,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许多乌丸人的村镇化为废墟,那地狱般的景象真是让人想都不敢想!”
白衣儒生露出一脸震惊的神情,“怎会有此事?能做出这种事那还是人吗?”
周围众人闻言,几乎所有人都露出震惊气愤的神情,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大骂陈楚了。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附和卫仲道和那个白衣儒生。
鲁肃和另一个寒门才子紧皱眉头,他们看向众人的目光充满了不屑。那寒门才子忍不住走上前便要开口反驳。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豪迈的声音突然传来,“放屁!”
声音很洪亮且充满了怒气。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只见一身着黑色便装的俊朗年轻人大步走进了后院。跟在那年轻人身旁的是一个身形巨大披挂重甲一脸凶恶的光头巨汉,另外还有美丽的蔡文姬和他的父亲蔡邕。
难怪在刚才那么激烈的争论中居然不见蔡文姬和蔡邕,原来他俩是在门口迎接这位客人。
一看到这阵势,几乎所有的人都猜到了来人的身份。除了征北将军陈楚,谁能够让蔡中郎亲自到门口迎接。
刚才那句粗话就是陈楚说的。陈楚一走进后院便听到一帮子狗屁才子在大放厥词,于是就忍不住骂了一句。
一旁的蔡文姬突然听到陈楚骂出这么一句粗话,居然并不感觉到如何刺耳。她觉得这一句粗话好像使陈楚独特的气质更显明了。
陈楚气势汹汹地来到众才子中间,目光凌厉地看着卫仲道质问道:“刚才那番话是阁下所说吧?”
卫仲道看了不远处的蔡文姬一眼,随即毫不退让地与陈楚对视着,语气强硬地道:“是我说的。难道将军大人恼羞成怒想杀我不成!”
陈楚看了周围人一眼,他发现几乎每个人看他的眼神都是一种憎恶的眼神。他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怒火。他并不是为这些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恼火,凭他前世做过业务员的经历,他根本不会因为这种事而发火,他恼怒的是这些读书人的心态,以这种自命清高不论实际想当然的心态处事,难怪在我国历史上,受这种思想左右的王朝会做出许多荒唐事,即便是强盛无比的汉唐都毫不例外。
比如一个胡人小部落在边疆残杀了无数汉人,奸淫了无数妇女,焚烧了许多村镇,对于这样的邻居,中原王朝在绝大多数时候竟然都表现出无比宽容的态度,即便皇帝想要出兵,但阻力却大得难以想象,而且论调非常可笑,竟然说什么中原王朝泱泱大国不能仗势欺人去欺负别人一个小部落,说这话时,他们边地受苦的同胞置于何地?
第123章 群起而攻
在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就总有那么一批人不切实际地唱高调讲仁义,甚至是为了体现‘天朝’的风度面子而讲仁义。在装点这种不切实际并且非常可笑的面子时,他们完全将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抛到了脑后,甚至有人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还会嗤之以鼻,一副可恶的崇高模样。
这些人其实连一个浅显的道理都没弄明白。世界环境其实就是一座森林,在这座森林之中只有一个生存法则,那就是弱肉强食。只有强者才有生存的资格,弱者只能成为强者的粮食(奴役)任何辉煌与荣耀都只能以弱者的血泪为基础。即便是现代社会,这条法则仍然没有改变,只不过披上了一件温情的外衣。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汉武帝被历朝历代的文人普遍批判为穷兵黩武的皇帝,说他滥用民力残暴好战,不仅给汉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周围的民族带去了沉重的灾难。这种论调根本就是放屁!好像在这些人的心中,别的民族强加给汉族的暴力就是合理的,而汉族发动的战争就是罪大恶极的!这些人无视五胡乱华、蒙古兵扫荡中原、清军在入主中原时对汉民族犯下的累累罪行,无视在异族铁蹄下的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却无耻地说这是伟大的民族大融合!扯远了,话归本题。
汉武帝虽然被少数‘汉人’诋毁,但却被绝大多数汉人奉为英雄。他以强势铸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他给了我们民族傲立天地的自信,因此,在这片大地每个人的灵魂的灵魂深处都被烙上了一个永远的‘汉’字。
汉武帝当年的征战虽然给当时的汉民族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但在之后,整个中原大地却迎来了长时间的和平安宁环境。汉武帝用一代人的牺牲与付出换来了汉民族百姓的长久幸福,难道这种牺牲和付出不值得吗!
反观宋朝,这个朝代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讲仁义的朝代。当时的对外政策有一个普遍的论调,就是说用军事力量去征伐异族是无效的并且又劳民伤财,主张用现今的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去感召那些虎视眈眈的异族,使他们臣服在天朝之下。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之下,宋朝军队虽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装备,但却无所作为,本来应该是开疆拓土的猛兽硬是被懦弱的宋庭和迂腐的文人给养成了看家狗。
最后,异族不仅没有在宋朝宋朝先进文化的感召下臣服,反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侵略浪潮。宋庭先是丢掉开封,连当时的两个皇帝都做了异族的俘虏;而后丢掉黄河以北;再丢掉长江以北,最后在蒙古铁蹄的洪流中,宋朝的历史结束了。之后是长达一百多年被异族统治的黑暗时代。当然这在某些人的论调中叫做民族大融合。
宋朝将自古以来某些人高唱的和平仁义高调付诸实践,但结果是既可悲又可笑。汉民族差一点被灭族,汉民族在懦弱的宋庭和自以为是的仁义思想的统治之下差一点在残酷的世界森林中被淘汰。
鲁肃一连问了三个个问题。
白衣儒生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但他却道:“这些根本就不重要!只要陈楚有心,就一定能攻克函谷关!到时陕西忠义之士必将群起响应!大汉一定会像光武之时一样获得中兴!”
白衣儒生这番空浮但却激昂的言语顿时赢得满堂喝彩。不仅是士族儒生,就连寒门才子中也有很多在为他喝彩。
鲁肃不禁在心中叹了口气,他感到非常辛苦,同这些不懂军事战略的人讨论军事战略问题真是累人!
鲁肃真不想同这些白痴再讨论下去了,但此时的情况却使他不得不继续,“董卓在陕西根基很深,随便就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二十万大军,再加上他同羌人的关系,董卓至少可以有三十万军队守陕西。而函谷关乃天下险关,当年秦国就是据此才得以对抗东方六国。董卓将重兵集结于函谷关上,征北将军他就是再厉害,也不可能就凭借手上的二十万军队打破函谷关!况且这二十万军队中还有十万是没有什么攻城能力的骑兵。”
鲁肃一番细致的分析让所有人露出思考的神情,许多人不禁微微地点着头,其中还有不少是士族儒生。
白衣儒生已经无话可说了,在对方细致分析的面前,他根本就没有反驳的余地。
不过虽然白衣儒生词穷了,但卫仲道却还有话说。他将问题的焦点一转,转到了陈楚的品格上。
第122章 可笑的思想
“咱们是读书人,谈论这些粗鄙之事做什么!才能是否出色都是细枝末节,如果没有好的品格,才能越出色越是大汉的祸害!”
卫仲道代替那白衣儒生走上前道。
鲁肃不禁在心头一笑,他怎么觉得这话就是在说他们自己呢!
鲁肃朝卫仲道拱手一礼道;“卫公子大名在下久仰。不知卫公子认为一个人应当据有什么样的品格才算是好品格呢?”
卫仲道拱手回了一礼,然后回答道;“人生在世首先须有忠诚之心,这是立身之本。”
鲁肃点了点头,卫仲道的这种说法他是赞成的。其他人也都频频点头,显然这一点得到了所有人的共识。
看到众人的反应,卫仲道很满意,随即继续道:“光有忠诚之心还不够,一个人特别是身处高位之人还须拥有仁爱怜悯之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卫仲道这番话又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赞同。不过鲁肃却不完全赞成,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固然重要,但要维系社会安定,只有依靠法律,只有公平严谨的法律才是使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虽然鲁肃不完全赞成卫仲道所言,但他并没有反驳。他觉得在这里说律法的重要性根本就是对牛弹琴毫无用处。
卫仲道的兴致越来越高,不过说到后面,他又将话题转到了陈楚的身上。
“征北将军陈楚虽身处高位却不修德行仗势欺人,强娶貂蝉一事想必诸位都有所耳闻。但诸位可能还不知道陈楚率领征北军在北方的做为!”
说到这里,卫仲道突然露出一副伤心的神情,这副样子看的鲁肃莫名其妙。
当鲁肃一听到卫仲道又将话题测到征北将军陈楚身上,不禁在心头升起厌恶之感。他就不明白了,这些士族才子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老跟征北将军陈楚过不去?
对于强娶貂蝉一事,鲁肃有所耳闻,但流传的版本分为两大类,其中对陈楚的说法分为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对此,鲁肃不想做任何评价。而卫仲道又提到了征北军在北方的所作所为,这不禁引起了鲁肃的注意,据他所知,征北军在北方就只有平乌丸一战,这可是大功一件!难道这些士族才子还要在这件事情上说事不成?
鲁肃没有说话,敬待下文。
卫仲道装模作样一番后,那白衣儒生适时问道:“征北军在北方做了何事让仲道兄如此伤心?”
卫仲道叹了口气,露出一脸愤慨道:“此事着实让人气愤!征北军在北方屠戮乌丸人如屠鸡狗,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许多乌丸人的村镇化为废墟,那地狱般的景象真是让人想都不敢想!”
白衣儒生露出一脸震惊的神情,“怎会有此事?能做出这种事那还是人吗?”
周围众人闻言,几乎所有人都露出震惊气愤的神情,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大骂陈楚了。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附和卫仲道和那个白衣儒生。
鲁肃和另一个寒门才子紧皱眉头,他们看向众人的目光充满了不屑。那寒门才子忍不住走上前便要开口反驳。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豪迈的声音突然传来,“放屁!”
声音很洪亮且充满了怒气。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只见一身着黑色便装的俊朗年轻人大步走进了后院。跟在那年轻人身旁的是一个身形巨大披挂重甲一脸凶恶的光头巨汉,另外还有美丽的蔡文姬和他的父亲蔡邕。
难怪在刚才那么激烈的争论中居然不见蔡文姬和蔡邕,原来他俩是在门口迎接这位客人。
一看到这阵势,几乎所有的人都猜到了来人的身份。除了征北将军陈楚,谁能够让蔡中郎亲自到门口迎接。
刚才那句粗话就是陈楚说的。陈楚一走进后院便听到一帮子狗屁才子在大放厥词,于是就忍不住骂了一句。
一旁的蔡文姬突然听到陈楚骂出这么一句粗话,居然并不感觉到如何刺耳。她觉得这一句粗话好像使陈楚独特的气质更显明了。
陈楚气势汹汹地来到众才子中间,目光凌厉地看着卫仲道质问道:“刚才那番话是阁下所说吧?”
卫仲道看了不远处的蔡文姬一眼,随即毫不退让地与陈楚对视着,语气强硬地道:“是我说的。难道将军大人恼羞成怒想杀我不成!”
陈楚看了周围人一眼,他发现几乎每个人看他的眼神都是一种憎恶的眼神。他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怒火。他并不是为这些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恼火,凭他前世做过业务员的经历,他根本不会因为这种事而发火,他恼怒的是这些读书人的心态,以这种自命清高不论实际想当然的心态处事,难怪在我国历史上,受这种思想左右的王朝会做出许多荒唐事,即便是强盛无比的汉唐都毫不例外。
比如一个胡人小部落在边疆残杀了无数汉人,奸淫了无数妇女,焚烧了许多村镇,对于这样的邻居,中原王朝在绝大多数时候竟然都表现出无比宽容的态度,即便皇帝想要出兵,但阻力却大得难以想象,而且论调非常可笑,竟然说什么中原王朝泱泱大国不能仗势欺人去欺负别人一个小部落,说这话时,他们边地受苦的同胞置于何地?
第123章 群起而攻
在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就总有那么一批人不切实际地唱高调讲仁义,甚至是为了体现‘天朝’的风度面子而讲仁义。在装点这种不切实际并且非常可笑的面子时,他们完全将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抛到了脑后,甚至有人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还会嗤之以鼻,一副可恶的崇高模样。
这些人其实连一个浅显的道理都没弄明白。世界环境其实就是一座森林,在这座森林之中只有一个生存法则,那就是弱肉强食。只有强者才有生存的资格,弱者只能成为强者的粮食(奴役)任何辉煌与荣耀都只能以弱者的血泪为基础。即便是现代社会,这条法则仍然没有改变,只不过披上了一件温情的外衣。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汉武帝被历朝历代的文人普遍批判为穷兵黩武的皇帝,说他滥用民力残暴好战,不仅给汉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周围的民族带去了沉重的灾难。这种论调根本就是放屁!好像在这些人的心中,别的民族强加给汉族的暴力就是合理的,而汉族发动的战争就是罪大恶极的!这些人无视五胡乱华、蒙古兵扫荡中原、清军在入主中原时对汉民族犯下的累累罪行,无视在异族铁蹄下的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却无耻地说这是伟大的民族大融合!扯远了,话归本题。
汉武帝虽然被少数‘汉人’诋毁,但却被绝大多数汉人奉为英雄。他以强势铸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他给了我们民族傲立天地的自信,因此,在这片大地每个人的灵魂的灵魂深处都被烙上了一个永远的‘汉’字。
汉武帝当年的征战虽然给当时的汉民族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但在之后,整个中原大地却迎来了长时间的和平安宁环境。汉武帝用一代人的牺牲与付出换来了汉民族百姓的长久幸福,难道这种牺牲和付出不值得吗!
反观宋朝,这个朝代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讲仁义的朝代。当时的对外政策有一个普遍的论调,就是说用军事力量去征伐异族是无效的并且又劳民伤财,主张用现今的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去感召那些虎视眈眈的异族,使他们臣服在天朝之下。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之下,宋朝军队虽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装备,但却无所作为,本来应该是开疆拓土的猛兽硬是被懦弱的宋庭和迂腐的文人给养成了看家狗。
最后,异族不仅没有在宋朝宋朝先进文化的感召下臣服,反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侵略浪潮。宋庭先是丢掉开封,连当时的两个皇帝都做了异族的俘虏;而后丢掉黄河以北;再丢掉长江以北,最后在蒙古铁蹄的洪流中,宋朝的历史结束了。之后是长达一百多年被异族统治的黑暗时代。当然这在某些人的论调中叫做民族大融合。
宋朝将自古以来某些人高唱的和平仁义高调付诸实践,但结果是既可悲又可笑。汉民族差一点被灭族,汉民族在懦弱的宋庭和自以为是的仁义思想的统治之下差一点在残酷的世界森林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