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第813节
李严走后,徐晃担心的问道:“军师,李严真的会替我们拿下剑阁吗?”
“张飞已经穷途末路了,李严是个聪明人,绝对不会做傻事,他一定可以帮我们拿下剑阁的。”
几天后,李严果真占领了剑阁,斩杀了孟达、关平、张苞等人,并且将张飞、关羽的家眷全部抓了起来,恭迎庞统等人进入。
庞统率领大军进入剑阁后,下令将关羽、张飞、刘备的家眷全部斩杀,一个不留,然后便率领大军继续西进。
这一次,西进的道路畅通无阻,三日后庞统率领马超、徐晃等三千人,先行抵达了成都城下,与车骑将军张辽等一行人胜利会师。
至此,入川战役总算是以汉军的胜利而告终,庞统、张辽各自抒写捷报,传递京师。
然而,南中的局势,却并未平静,张辽和庞统商议过后,决定让张辽带领马超、徐晃、庞德等人,前往支援南中,而庞统则和马岱、李通等人留守成都,负责安抚益州,而原有的益州官员,也尽数投降了汉军,黄权、王累、张松等人都被庞统委以重任,而这些人也都乐于为汉军效力。
……
寒冬腊月,彭城四周早已经沉浸在一片白茫茫的积雪当中,天寒地冻,加上又临近年关,官道上罕有人迹。
正午时分,官道上突然出现了一名骑兵,顶着风雪,冒着严寒,马不停蹄的朝着彭城赶去。
这名骑士穿着的十分鲜艳,服饰也有别于军队,正是一名锦衣卫。
这名锦衣卫一路狂奔,很快便来到了彭城的城门,彭城的城门白天的时候都是大开的,守城的士兵井然有序的站在两边,当他们看到锦衣卫骑马飞驰而来的时候,都纷纷避让,不敢阻拦。
锦衣卫很快便进了城,直奔锦衣卫指挥使的住所,然后将一封捷报呈现给了锦衣卫指挥使徐盛。
徐盛接到这份捷报后,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前往燕王府。
燕王府里,身为燕王的张彦正在用膳,在他的身边还坐着一个人,此人就是迁都办事处的管事诸葛亮。
这一个多月以来,诸葛亮一直在忙着迁都的事情,他事无巨细,凡事都亲力亲为,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拿出了一份很正式的迁都方案,其中涉及到官员的产业置换问题,诸葛亮也都一一列举了出来,今日这是他第一次以书面的形式向张彦报告。
张彦看完诸葛亮的这份迁都报告后,对诸葛亮所完成的事情很是满意,欢喜之下,便留诸葛亮在府中用膳。
午饭刚吃到一半,便见一个亲兵走到了张彦的身边,伏在张彦耳边小声说道:“启禀殿下,锦衣卫指挥使徐盛在外求见,说有要事禀告。”
张彦自从成为燕王之后,寻常人要想见他一面,简直是很难,需要进行层层通报和审批,但唯独锦衣卫指挥使徐盛,有直接面见张彦的权力,可以不管张彦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可以直接来见张彦,无需预约。
这是因为,徐盛所掌管的锦衣卫,是张彦的一个情报机构,所有的情报都由徐盛来掌握,所以张彦赋予给了徐盛这个特权,让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顺利的见到自己,免得贻误了最佳时机。
“让他进来!”张彦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冲亲兵说道。
亲兵点了点头,转身便走出去了,但很快又回来了,只是在他的身后,多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锦衣卫指挥使徐盛。
徐盛进来的时候,见张彦坐在饭桌前面,面前摆满了酒菜,而且他也注意到,在张彦的身边,还坐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最近在彭城炙手可热的人物,是负责迁都办事处的诸葛亮。
“启禀殿下,益州捷报!”徐盛快步走到了张彦的身边,将一份捷报高高举起,亮在了张彦的面前。
张彦听到“益州捷报”这四个字的时候,心中便是一惊,这件事,他等待的太久太久了,历时两个多月的入川战役,将在这份捷报中彻底结束!
张彦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捷报,匆匆浏览完毕之后,呵呵笑道:“庞统、马超、徐晃果然没有让本王失望,张辽、甘宁、黄忠、魏延、文聘等人也表现的十分活跃……”
不等张彦把话说完,他忽然抬起头望着徐盛,问道:“张飞的人头何在?”
“启禀殿下,张飞的人头还在路上,只是捷报先行传递到了。”徐盛急忙说道,“另外……另外……”
“别吞吞吐吐的,有什么话,尽管直说。”张彦道。
徐盛“喏”了一声,又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然后递给了张彦,躬身说道:“这封信是和捷报一起送来的,也是关于益州的,请殿下过目!”
张彦接过那封信,匆匆看完之后,本来洋溢着喜悦的脸上,顿时变得平静了起来,然后又从平静变成了忧虑。
这封信是庞统写的,在落款处除了庞统一人之外,还有车骑将军张辽的签名,可以说,这封书信是两个人联名签署的,信中的内容是关于南中叛乱的事情。
“南中虽然偏远,但终究也是大汉的领土,我绝对不允许有人在这个时候恣意妄为!”张彦说这句话的时候,双眼一直紧紧的盯着徐盛,然后缓缓的说道,“传我命令,令车骑将军张辽为征南大都督,马超、徐晃、甘宁、黄忠、魏延、文聘、庞德等人皆归张辽调遣,务必集结所有兵力,平定南中叛乱!”
第757章 王府问话
燕王府的大厅里面,张彦打发走锦衣卫指挥使徐盛之后,便皱起了眉头,轻轻的叹了一口气,缓缓的说道:“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益州刚刚平定,南中又出了事情,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天下太平啊!”
坐在张彦身边的诸葛亮听完张彦的这一番感慨后,便急忙劝慰道:“殿下不必忧虑,如今天下大势已定,我大汉在殿下的治理下,已经渐渐从乱世中走了出来,百姓无不安居乐业,将士们也都骁勇善战,南中之地毕竟只是一小块疆域,又怎么能够抵挡的住我大汉的天威?”
“话虽如此,可这毕竟是战争,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如今大汉朝经过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有些地方早已经十室九空,人迹罕至,根据户部统计的人口,也只有汉灵帝时期的三成而已。战后恢复缓慢,没有个十年八年的,根本不可能恢复到那么多的人口,就算我大汉真正的统一了全国,可是今后的事情,却更加的复杂,如何使得这个王朝长盛不衰,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情。”张彦道。
诸葛亮道:“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今殿下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顺应民心,只要后继者一直沿着殿下的脚步走下去,想要一个长盛不衰的王朝,也不是没有可能。”
张彦对诸葛亮的话感同身受,但是却没有表现出来,话锋一转,突然问道:“关于平定南中之事。你可有什么建议吗?”
诸葛亮想了片刻。这才回答道:“臣以为。南中乃夷汉杂居之地,其地域偏远,大汉稍微放松一点对南中的监管,可能当地就会生出乱子来。其实,夷人也好,汉人也罢,都是大汉的子民,只要大汉能够一视同仁。没有汉夷之分,或者针对性的在当地建立起一系列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他们,只要人心归附,南中自然而然的就会长治久安下去。”
张彦点了点头,表示对诸葛亮的说法很是赞同,然后接着问道:“如果你是这次平定南中大军的主帅,你会怎么做?”
“八个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只要有了人心。就不愁没有城池。反之,即便是有了城池。但是人心不附的话,那么迟早会出现乱子的,一旦发生大规模反叛,城池说没就没有了。”诸葛亮条理清楚的说道。
张彦听完诸葛亮的回答,对诸葛亮的建议表示很赞赏,随即让人骑着快马将徐盛追了回来,然后写了一封亲笔信,让徐盛派人送给张辽。
这件事处理完毕之后,张彦心中的一块巨石也总算搬开了,他长吐了一口气,随后对诸葛亮道:“孔明,迁都之事,你做的怎么样了?”
这才是张彦留下诸葛亮吃饭的最终原因,虽然他已经看过了诸葛亮的书面报告,但是那里面太过笼统,而且语言中还有一些含蓄的意思,在关于一些事情上叙述的不够详尽,所以他想当面询问一下诸葛亮迁都的事情。
诸葛亮也是个聪明之人,这一个多月以来,他一直在从事着迁都之事的调查,在燕王张彦的支持下,没人敢对诸葛亮有什么敌意,而且迁都之事,也是秘而不宣的事情,各位朝臣心中都心知肚明,如果没有张彦的严令,不许官员、富绅出售任何彭城的产业,彭城只怕早已经乱成一片了。
直到现在为止,彭城还是一潭表面上很平静的湖水,可实际上,在这潭平静的湖水下面,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暗流。
就连张彦,也未必知道这些涌动的暗流,因为他所信任的锦衣卫指挥使徐盛,也是这些涌动的暗流之一,一些事情,都被他给隐瞒了下来。现在的张彦,就像个瞎子、聋子,既看不到,也听不到。
但是张彦并不是傻子,他能够感受到这些不对劲的气氛,如今彭城境内实在是太过安静了,就连他派出去的锦衣卫,回来的报告也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太过平静的气氛,对于张彦而说,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对于他来说,现在仿佛就是黎明来临前的那片黑暗,他的眼睛被黑暗蒙上了,要想看清楚,就必须先打破这黑暗。
“关于迁都的事情,臣都已经写在了奏折上,殿下可以一一过目。”诸葛亮道。
“张飞已经穷途末路了,李严是个聪明人,绝对不会做傻事,他一定可以帮我们拿下剑阁的。”
几天后,李严果真占领了剑阁,斩杀了孟达、关平、张苞等人,并且将张飞、关羽的家眷全部抓了起来,恭迎庞统等人进入。
庞统率领大军进入剑阁后,下令将关羽、张飞、刘备的家眷全部斩杀,一个不留,然后便率领大军继续西进。
这一次,西进的道路畅通无阻,三日后庞统率领马超、徐晃等三千人,先行抵达了成都城下,与车骑将军张辽等一行人胜利会师。
至此,入川战役总算是以汉军的胜利而告终,庞统、张辽各自抒写捷报,传递京师。
然而,南中的局势,却并未平静,张辽和庞统商议过后,决定让张辽带领马超、徐晃、庞德等人,前往支援南中,而庞统则和马岱、李通等人留守成都,负责安抚益州,而原有的益州官员,也尽数投降了汉军,黄权、王累、张松等人都被庞统委以重任,而这些人也都乐于为汉军效力。
……
寒冬腊月,彭城四周早已经沉浸在一片白茫茫的积雪当中,天寒地冻,加上又临近年关,官道上罕有人迹。
正午时分,官道上突然出现了一名骑兵,顶着风雪,冒着严寒,马不停蹄的朝着彭城赶去。
这名骑士穿着的十分鲜艳,服饰也有别于军队,正是一名锦衣卫。
这名锦衣卫一路狂奔,很快便来到了彭城的城门,彭城的城门白天的时候都是大开的,守城的士兵井然有序的站在两边,当他们看到锦衣卫骑马飞驰而来的时候,都纷纷避让,不敢阻拦。
锦衣卫很快便进了城,直奔锦衣卫指挥使的住所,然后将一封捷报呈现给了锦衣卫指挥使徐盛。
徐盛接到这份捷报后,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前往燕王府。
燕王府里,身为燕王的张彦正在用膳,在他的身边还坐着一个人,此人就是迁都办事处的管事诸葛亮。
这一个多月以来,诸葛亮一直在忙着迁都的事情,他事无巨细,凡事都亲力亲为,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拿出了一份很正式的迁都方案,其中涉及到官员的产业置换问题,诸葛亮也都一一列举了出来,今日这是他第一次以书面的形式向张彦报告。
张彦看完诸葛亮的这份迁都报告后,对诸葛亮所完成的事情很是满意,欢喜之下,便留诸葛亮在府中用膳。
午饭刚吃到一半,便见一个亲兵走到了张彦的身边,伏在张彦耳边小声说道:“启禀殿下,锦衣卫指挥使徐盛在外求见,说有要事禀告。”
张彦自从成为燕王之后,寻常人要想见他一面,简直是很难,需要进行层层通报和审批,但唯独锦衣卫指挥使徐盛,有直接面见张彦的权力,可以不管张彦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可以直接来见张彦,无需预约。
这是因为,徐盛所掌管的锦衣卫,是张彦的一个情报机构,所有的情报都由徐盛来掌握,所以张彦赋予给了徐盛这个特权,让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顺利的见到自己,免得贻误了最佳时机。
“让他进来!”张彦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冲亲兵说道。
亲兵点了点头,转身便走出去了,但很快又回来了,只是在他的身后,多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锦衣卫指挥使徐盛。
徐盛进来的时候,见张彦坐在饭桌前面,面前摆满了酒菜,而且他也注意到,在张彦的身边,还坐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最近在彭城炙手可热的人物,是负责迁都办事处的诸葛亮。
“启禀殿下,益州捷报!”徐盛快步走到了张彦的身边,将一份捷报高高举起,亮在了张彦的面前。
张彦听到“益州捷报”这四个字的时候,心中便是一惊,这件事,他等待的太久太久了,历时两个多月的入川战役,将在这份捷报中彻底结束!
张彦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捷报,匆匆浏览完毕之后,呵呵笑道:“庞统、马超、徐晃果然没有让本王失望,张辽、甘宁、黄忠、魏延、文聘等人也表现的十分活跃……”
不等张彦把话说完,他忽然抬起头望着徐盛,问道:“张飞的人头何在?”
“启禀殿下,张飞的人头还在路上,只是捷报先行传递到了。”徐盛急忙说道,“另外……另外……”
“别吞吞吐吐的,有什么话,尽管直说。”张彦道。
徐盛“喏”了一声,又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然后递给了张彦,躬身说道:“这封信是和捷报一起送来的,也是关于益州的,请殿下过目!”
张彦接过那封信,匆匆看完之后,本来洋溢着喜悦的脸上,顿时变得平静了起来,然后又从平静变成了忧虑。
这封信是庞统写的,在落款处除了庞统一人之外,还有车骑将军张辽的签名,可以说,这封书信是两个人联名签署的,信中的内容是关于南中叛乱的事情。
“南中虽然偏远,但终究也是大汉的领土,我绝对不允许有人在这个时候恣意妄为!”张彦说这句话的时候,双眼一直紧紧的盯着徐盛,然后缓缓的说道,“传我命令,令车骑将军张辽为征南大都督,马超、徐晃、甘宁、黄忠、魏延、文聘、庞德等人皆归张辽调遣,务必集结所有兵力,平定南中叛乱!”
第757章 王府问话
燕王府的大厅里面,张彦打发走锦衣卫指挥使徐盛之后,便皱起了眉头,轻轻的叹了一口气,缓缓的说道:“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益州刚刚平定,南中又出了事情,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天下太平啊!”
坐在张彦身边的诸葛亮听完张彦的这一番感慨后,便急忙劝慰道:“殿下不必忧虑,如今天下大势已定,我大汉在殿下的治理下,已经渐渐从乱世中走了出来,百姓无不安居乐业,将士们也都骁勇善战,南中之地毕竟只是一小块疆域,又怎么能够抵挡的住我大汉的天威?”
“话虽如此,可这毕竟是战争,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如今大汉朝经过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有些地方早已经十室九空,人迹罕至,根据户部统计的人口,也只有汉灵帝时期的三成而已。战后恢复缓慢,没有个十年八年的,根本不可能恢复到那么多的人口,就算我大汉真正的统一了全国,可是今后的事情,却更加的复杂,如何使得这个王朝长盛不衰,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情。”张彦道。
诸葛亮道:“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今殿下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顺应民心,只要后继者一直沿着殿下的脚步走下去,想要一个长盛不衰的王朝,也不是没有可能。”
张彦对诸葛亮的话感同身受,但是却没有表现出来,话锋一转,突然问道:“关于平定南中之事。你可有什么建议吗?”
诸葛亮想了片刻。这才回答道:“臣以为。南中乃夷汉杂居之地,其地域偏远,大汉稍微放松一点对南中的监管,可能当地就会生出乱子来。其实,夷人也好,汉人也罢,都是大汉的子民,只要大汉能够一视同仁。没有汉夷之分,或者针对性的在当地建立起一系列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他们,只要人心归附,南中自然而然的就会长治久安下去。”
张彦点了点头,表示对诸葛亮的说法很是赞同,然后接着问道:“如果你是这次平定南中大军的主帅,你会怎么做?”
“八个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只要有了人心。就不愁没有城池。反之,即便是有了城池。但是人心不附的话,那么迟早会出现乱子的,一旦发生大规模反叛,城池说没就没有了。”诸葛亮条理清楚的说道。
张彦听完诸葛亮的回答,对诸葛亮的建议表示很赞赏,随即让人骑着快马将徐盛追了回来,然后写了一封亲笔信,让徐盛派人送给张辽。
这件事处理完毕之后,张彦心中的一块巨石也总算搬开了,他长吐了一口气,随后对诸葛亮道:“孔明,迁都之事,你做的怎么样了?”
这才是张彦留下诸葛亮吃饭的最终原因,虽然他已经看过了诸葛亮的书面报告,但是那里面太过笼统,而且语言中还有一些含蓄的意思,在关于一些事情上叙述的不够详尽,所以他想当面询问一下诸葛亮迁都的事情。
诸葛亮也是个聪明之人,这一个多月以来,他一直在从事着迁都之事的调查,在燕王张彦的支持下,没人敢对诸葛亮有什么敌意,而且迁都之事,也是秘而不宣的事情,各位朝臣心中都心知肚明,如果没有张彦的严令,不许官员、富绅出售任何彭城的产业,彭城只怕早已经乱成一片了。
直到现在为止,彭城还是一潭表面上很平静的湖水,可实际上,在这潭平静的湖水下面,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暗流。
就连张彦,也未必知道这些涌动的暗流,因为他所信任的锦衣卫指挥使徐盛,也是这些涌动的暗流之一,一些事情,都被他给隐瞒了下来。现在的张彦,就像个瞎子、聋子,既看不到,也听不到。
但是张彦并不是傻子,他能够感受到这些不对劲的气氛,如今彭城境内实在是太过安静了,就连他派出去的锦衣卫,回来的报告也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太过平静的气氛,对于张彦而说,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对于他来说,现在仿佛就是黎明来临前的那片黑暗,他的眼睛被黑暗蒙上了,要想看清楚,就必须先打破这黑暗。
“关于迁都的事情,臣都已经写在了奏折上,殿下可以一一过目。”诸葛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