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211节

  这两样事物,当然不是吹出来的玻璃器皿,而是用的铸模法。

  还不是范进想出来的,这是王兴宗兄弟想出来的,两人也因此晋级七级,并且有专利奖。

  奖励是两个方案,一个是一次付一万贯。

  另一个就是卖出一套,王兴宗兄弟可以领二十文利润。

  王兴宗苦思几天,和亲戚5.3朋友商量了个遍,最终因为对范进和工坊的前途是一致看好,于是决定细水长流。

  一套二十文,可能一天售出百套,那就是好几贯钱,一年就是过千贯。

  奖励年限是十年,这就比一次领万贯合算的多。

  何况所有人都感觉,可能将来一天就卖出几百套,上千套,过万套。

  王家兄弟,可能凭这一个技术革新,十几年坐拥几万贯甚至更多的家产!

  对此范进是根本无所谓,人无信不立。

  不能天下的肉都叫自己一个人吃完了。

  商业就是要讲信义,讲契约。

  若是自己说话不算,不给人足够好处,不就是另一个张师陆?

  谈什么改变大明?笑话!。

第三百章 制镜

  “东主,这是李福最新研发的套装,文房四宝套装,这是玻璃制樱桃形状的笔架,这个茄子状的是镇纸,这荷叶状的是砚台……”

  范进看了也是失笑,摇头道:“你们这些,正经读书人不喜欢,农家气和匠气太重。不过,思路是对的,既然玻璃器皿有酒具茶具贡物和摆件,做文房四宝也是对的,但这个要设计的更文雅,更符合读书相公们的想法才是。比如笔架是松树,镇纸用泰山山岳,砚台用荷可以,边上加两朵莲花,这样更好一些……”

  众多工匠无不点头。

  他们技术上是过关,但在读书人心理的把握上可是远远不及范进。

  要文雅,要显示出富贵,但又不能太高调。

  弄一堆瓜果蔬菜当镇纸砚台,那些相公们能喜欢才怪。

  倒是纯粹的摆件,玻璃制器晶莹透亮,式样好看,主妇们会很喜欢,弄一套摆着,给家里添些光彩。

  范进的思路肯定是对的,读书人是这个时代的精英,除了少数贫25家苦读又没读出来的穷的连饭也吃不上,正常的读书世家肯定是家境要比普通人家富裕一些,买这些又不是玩物丧志的玩具,花几贯钱买一套新奇漂亮又实用的文房用具算得了什么?

  可想而知,这东西做出来,又是销路不小。

  范进却只是摇头一笑,并不太重视。

  说白了还是旧有的东西改良了一下,算不得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大明也不会有真正的深远影响。

  新的器物,就在眼前不远处。

  相比玻璃工坊,这边的车间外头就有一队护卫巡逻戒备,车间一侧就是一座砖石仓库,也是被护卫守备在内。

  来拉货的大车哪怕也是范记车行的人,算是自己人,也是一样被挡在警戒线之外。

  范进过来时,护卫们才让开通道,由范进和匠头们进入。

  一进来,就是几座火光迸射的大型熔炉,车间里热气逼人,每人都是汗流浃背,热的不行。

  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就得出去凉快一阵,喝些绿豆汤饮,否则很容易中暑。

  熔炉一侧,是摆列整齐的银锭。

  大小均有,成色倒是明显挑捡过的,都是最好的银色。

  没错,这时代的银子,最大的是朱元璋说的大银,五十两一锭,官府存银都是这个规格,不光是铸成五十两,还会把铸银匠人和主管官员的姓名刻在银锭上,方便甄别真假。

  大明之初也有少量的官银收入,都是照例铸成这大银。

  到后来实行银本位,收上来的银子便是越来越多,但还是铸五十两一锭大银收储起来。

  在熔铸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官员会在征税银时多征一部份,这就叫火耗。

  这东西,征多征少随心,又没有人约束,征多了用不掉,就是官员的灰色收入。

  心黑手辣的,火耗收到正常的几倍,百姓也没有办法,也没有人能约束。

  清官就是正常收取,而且也不会把火耗钱归自己所有,但这样的官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能少征一些,就算难得清官。

  得一直到雍正年间,发觉火耗征收太过随心所欲,朝廷缺乏约束,于是就是将火耗归公,断了官员们最大的灰色收入来源。

  雍正又是在火耗银里取出一部份给官员当养廉银,总督巡抚一年万两起步,多的是大几万两一年。

  知府有万两有大几千两的,知县也是一两千两银,比原本的俸禄高出几百倍还多,就算这样火耗银还能剩下不少,可想而知原本的官员好处有多大。

  文官时代,绝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眼前的银子,明显是从民间搜集而来。

  有十两一锭,也有五两的,还有二两,一两,几钱,甚至比手指头还小的碎银,民间贸易,用到银子原本就少,银价在此时也极为高昂,几分的碎银交易都有,也是难为了工坊这边能搜罗到这么多银两,粗略一看,估计就是在千两以上了。

  那边的银库中,还有万两以上的储备。

  可以说范进最近一个月攒下来的利润,多半就是用在这里了。

  工坊车间,人员,设备,银两。

  很明显,在这里就是要制镜子了。

  一个个圆形或方形的小型玻璃制品,这是镜子的底面。

  然后就是用熔炼法将白银拉成极薄的薄片,接着镶嵌在玻璃的一面,然后装上红木的镜框,一面镜子就是完成了。

  真正的镜子是得一百多年后才出现,用的是封锡滴水银的办法制镜。

  范进这是改变历史了。

  李福指一指一侧,笑道:“东主,这边是成品。”

  在工坊一侧有个架子,放置的就是成品镜子。

  基本上都是比脸要大一些的梳妆镜,架子也是设计的精巧细腻,可以放在桌子上使用。

  大型的半身或全身穿衣镜,拉薄片有些困难,成本也高,风险大,暂时不考虑。

  范进走到镜子前,先看镜子的镜框。

  不错,工艺相当出色。

  多半是红木打磨制成,很精致细腻。

  还有的镶嵌了珍珠170,祖母绿等宝石。

  更贵的就是纯银加镶嵌金饰配宝石,估计得亲藩勋贵和顶级的官绅富豪才享受的起。

  接着就是照镜子了。

  还好,效果比想象中要好的多。

  铜镜其实也没后人想的那么模糊不清,其实铜镜在使用时是要不停的打磨,有专门的磨镜人,后来看那些铜镜是文物,哪有人敢去打磨抛光,看起来当然就是模糊不清。

  但不管怎样,铜镜是肯定不能和眼前这银镜相比了。

  就算范进的银镜不是用水银慢慢镀银制成,清晰度要稍差一些,但比铜银还是要清楚十倍以上。

  镜中是一个英俊之至的少年人形象,但气质神情,有文气,有武气,也有贵人之气,还有专征杀伐之气,这些气息,范进自己一眼就看的出来,就因为这些气质,范进很容易被人赏识,信任,倚重,而不知不觉间,忽略了他的年龄。

  看了一会,范进也就是展颜一笑。

  很好,纤毫毕现,又要改变大明了。

  不过这一次,估计是改变的大明女孩和妇人们的自信心,铜镜不清还算是加了美图效果,这银镜可是没有这种效果,估计范进得挨不少骂。

  一念及此,范进也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第三百零一 定价

  范进看向李福,笑道:“做的好,我不过提供个思路,你们做出来了,还算你们的技术革新,是一次领钱还是领十年专利费,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李福早就想好了,笑道:“东主,我想领专利费,细水长流,慢慢领钱更好。”

  王兴宗也笑道:“其实不如一天算十文,五文,算咱们二十年,三十年,这样还能传给儿孙,算是买了庄园置了地。”

  他们这些普通的匠人的身份,有时候有钱也未必能买的着大量的土地。

  整个儒林外史这本书,有官员投献,有无赖装大侠,有门下供奉的戏子,也有儒生,秀才,落魄老儒,能买入大宗土地的,拿银子随意花销的,不是国公门第就是世家公子,最不济也得是几代进士的后裔,普通人想买庄园田地,反正书里是一例没有……败家子把家产败光的倒是有,但接盘的肯定还是官绅世家,普通的泥腿子买庄园,小心有命买没命花。

  田宅地产,这是比金银浮财还动人心的东西,一般人买个几十亩百来亩地就算不错了,一两千和几千亩地,没有举人进士身份还是别想了。

  范进的工坊发展,在很多人眼里肯定是以几十年乃至过百年为单位了。

  只要下一代还能中个举人或是进士,这诺大产业就保的住。

  以范进现在翰林长史官的身份,总不至于对家族毫无经营。

  几十年时光匆匆而过,范家可能就是以少量田庄土地,赚钱的还是工坊车行的大官绅世家,这些匠头也是希望能世代替范家效力,细水长流,也是体现了所有人对范记和范家的信心和信任。

  范进也是微笑点头,这个提议可以有,自己是无所谓,这帮家伙,是打算慢慢分钱,把红利分配当成是买了田置了地了。

  范家不倒,他们就能一直领钱,等于买了田,年年有收成,倒是真的好算计。

  不过这也是体现了众人对范进和范家的信心,范进自然不会反对。

  “钱就在帐上,你们自己随便领取就是。”范进笑道:“只当我帮你们存了起来。”

  这么一说,范进也是有些心动。

  凭什么大明不可以有真正的银行业?

  现在也是有钱庄和银号,但钱庄是换铜钱的地方,银号是以零换整,或是以整换零,或是更换银子成色,重新熔炼的地方。

  老客户可以存一些银子,但时间不能久,数字也不能太大。

  根本不是表面上的意思。

  类似银行业的钱庄,得到清中期才发展纯熟,但很快又被外来的银行业打的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倒。

  范进有所感悟,不光是衣食住行和工业农业的改变,金融服务,自己也可以做。

  老朱不知道建一个央行,自己可以代为……

首节 上一节 211/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