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35节
李善长,可以说是朱元璋起家之路上最大的功臣,功劳比徐达,汤和几个还要大一些,那又怎样?
刘伯温,其实是被淮西勋贵们挤兑死的,老朱视若不见。
事后清算。
真的打算废相权,铲除胡惟庸,李善长这个白发老翁也不能免死,而且还被老朱杀了满门良贱,一个不留。
诛除蓝玉后,其实已经能收手了。
奈何老朱天生不知道啥叫收手。
还是陆续把冯胜和傅友德等人给赐死了。
傅友德死的才憋屈,请赐庄田,这是自污啊,和王翦学的。
结果老朱一看就生气了,他娘的,你有那么多地,你还要?本来老子就想宰你,还在犹豫,你还敢这么贪婪?
赐死!
估计傅友德死时,也是后悔的紧。
少年时的遭遇,使得老朱有英雄气,有仁君爱民的一面,有肝胆相照的一面,有豪侠气,但也有杀性,性格过于暴戾,杀了太多可以不杀的人。
与这位对面而坐,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范进没有用相面知心的技能。
感觉没这必要。
眼前这位不是寻常人,他也不想用这个技能对朱元璋。
“你写的南北异同论,见识非比寻常,咱见的人才多了,能通晓古今,体悟南北双方的不易,做到这一步的,都是罕见的人才了。若是能见的出来,分析得当,说给上位的听,把事情说的明白,就是更进一步,万中无一。你不光是见的着,说的清,还能提出建言,并且切中实际,范进,你他娘的是个罕见的人才。”
老朱爆粗口了,老头当然有这资格,不论身份,就光是年龄,后生小子也只能苦笑着听着。
况且还是夸赞自己的话。
范进苦笑着道:“臣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说什么好?啥都别说了,听咱说便是。”
朱元璋确实是很有心事。
这一次来,是要咨询范进对封建之事的看法。
主要还是,韩王和沈王的事,蛛丝马迹哪能瞒的过老朱?
要不是太孙在后头支持,那帮家伙敢弹劾亲王?
现在事态越来越难控制。
去年年中时,楚王和湘王先后来朝觐,太孙对这两叔叔也是不准不热。
而且不太愿意行家人礼。
先行国礼,就是亲王向皇太孙行礼。
然后行家礼,就是朱允炆这侄儿,拜见叔父。
这是老朱定的规矩,意思是国法与宗法并重,皇帝也得重亲亲之谊。
老朱家得始终是团结一心,是一个和睦的,一致对外的大家族。
诸王是帝室屏藩,这是老朱的愿望,也是他从洪武初年一直就在设计的制度。
秦王带过大军征北,晋王更出色,不光是征北,还在老朱的密旨下逮拿了三个侯爵,夺其军,凌迟处死。
又在宣府一带设十八个军卫。
筑东胜卫城,老朱谕旨:好生修城,选草场时,留着东胜,将来要着一个兄弟去住。
倚重之态,溢言。
后人只道燕王出色,却不知道,秦王,晋王,谷王,代王,宁王,辽王,俱能领兵。
南方的楚王也曾领兵讨西南夷。
……
两顶两人抬的小轿,晃晃悠悠的抵近范进的住处附近。
一个豪奴打扮的长随看着范进住处的门首,对蓝布轿帘内的主人道:“老爷,翰林院的宿舍到了,范进就住在里头。”
“哦,还有什么别的人住没有?”
“打听过了,原本住着五个人,现在走了两个,只剩下范进和另外两个庶常。”
庶常就是翰林庶吉士,陈安生和郭子卢还得散馆后考查合格,才会被授给翰林检讨这从七品官职。
严格来说,他们现在还只能算是没品阶的新科进士,不算正式官员。
这也是假期好请的原因,还没有正式官职,请假方便。
不过几十年后,到了成化年间,纲纪废驰,只要不是亲民官,普通官员只要不耽搁考选,请假也并不算难。
“谢兄,到了。”
“好,这便来。”
姚观文和谢明瑞先后下轿,两人对视着笑了笑。
范进被皇上下旨意斥责后,两人耐心等了一阵子。
没有大人物出援手,也没有什么铁杆同年替范进上疏辩解,在这两人眼里,范进是彻底失势了。
原本是红的发紫的前程,太孙身边的清流一脉拉拢,还有几位殿下也青眼相看,本身是有名的状元,六首及第,这么好的前程,却是叫范进这小子自己给玩坏了。
趁他病,要他命,今天上门,便是要威逼利诱,叫这小子把几个工坊的关键技术给交出来!。
第一百八十三 老朱的思维盲区
眼前的老朱头,真的是有些迷茫。
太孙党的小动作,哪能瞒的过他?
当年太孙在东角门问黄子澄,然后也当面和老朱探讨过。
诸王叔行不法事,当如何?
答的倒是挺好。
先用礼义感化,然后责备,召到京师训导,实在不行才能动刀兵。
老朱也没说的,就算自己亲儿子,但觊觎皇权,大孙儿先用礼义感化,实在不行才动刀,换老朱自己也只能这样了。
当然了,老朱要是在世,二十多个亲王摞一起,再把蓝玉一伙从地底掘出来,他们也是不敢造反!
这一次韩王和沈王的事。
还有太孙对燕王诸子的冷漠态~度。
以及皇太孙身边诸多清流官员对亲-藩的敌意……
这些事实,都是叫老朱-感觉相当苦恼。
而之所以微服来见范进,就是老朱自己说的,范进虽是个后生小子,但却是个万里挑一的有天赋的后生。
读的书多,懂的道理多,不光是看的多,还能把千丝万缕的历史乱麻给理顺,这个本事,读死书的书生是没有的。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才是更多读书人的常态。
甚至最顶尖的聪明人,比如黄子澄和黄观,练子宁等人,你说他笨吧,能在大明几千万人中读书有成,一路秀才举人进士考上来,甚至都是位列前茅,岂能说笨?
你说他聪明吧,又是偏执,认死理,处理起实际的政务错漏百出。
这种书生,到底是笨还是聪明?
不好说。
以老朱的地位,他是坐在这个帝国的最高处,任何人都是被他俯瞰着。
象范进这样读书有成,又思维清晰,见事明白的,老朱肯定是关注到了。
不然的话,被弹劾勾结诸王,真的就罚俸禄这么简单?
当然,老朱早就关注过范进,知道他的性格禀赋,并非是刻意钻营的小人,也没有为富不仁,甚至到了京师后,除了看书多点几根蜡烛外,根本没有挥霍奢靡之处。
若非如此,老朱岂能再次微服前来?
范进,也算是投了朱元璋的缘法了。
“言诸王封建之事?”
范进苦笑道:“皇上,您这题目实在是太大了啊。”
老朱不以为意,笑道:“你现在有啥想法,给咱简单说说?”
“利,弊俱有。”范进不假思索的道:“利,便是如皇上设想的那样,以亲藩为塞王,王府在,则可监督监视官吏武将,扩充夯实地方的根基,虏骑等闲难犯,非普通州县可比。弊,便是亲藩有可能图谋不轨,所以皇上封亲藩,只给兵权和地位,不裂土临民,但这样做,还是有利有弊……皇上调教的诸王,或能领军,或如周王编书利民,只有秦,鲁,代,这几位亲王在封地有不法情事,但恕臣直言,历代历朝,开国时总是勃发之时,宗室也颇多英才,时日长久,庸才多,而残民虐民乃至渔内百姓的宗藩才是常态。不裂土不临民,只领俸禄,那诸王不会视封藩地为自己之国,只会肆意渔肉,而有司难制,朝廷因亲亲之谊,不会因细务而苛责诸王,最终皇上已经有二十多皇子,百年之后,皇子一律为亲王,亲王长子为亲王,余子为郡王,其余为将军在地方盘根错节敲骨吸髓,不知道皇上考虑过这事没有?”
还他喵的考虑过没有?
当然没有考虑过啊!
朱元璋的脸比锅底还黑了。
大明的亲藩制度是他殚精竭虑思索再三才出炉,为此还使得当年老兄弟颇多不服。
是啊,你老朱不喜欢俺们盘剥百姓,不想给太多好处,不叫兄弟们在地方占地盖大屋。
你可到好,所有儿子不是太子就是诸王。
所有人都在你儿子之下。
这还算了,五万石的年俸还给世袭三护卫,所有大将和地方官吏受节制,你老朱也就是对俺们狠,对你儿子你狠一个看看?
倒是也狠过,洪武中期把亲王俸禄从五万改成了一万,可能是朱元璋考虑到儿子太多,二十来个,一年光发亲王俸禄和公主俸禄就得小二百万石粮,还有钱钞,太多了。
老朱确实还是比较收敛俭朴,但他肯定也没考虑过,自己儿子也要生儿子,孙子们还得生儿子。
求鲜花
这二十多个王府,五十年后可能变四五十个王府,一百多郡王府,几千宗室将军。
不提范进考虑的百年之后宗室多庸才,又肆意盘剥鱼肉地方的隐忧。
就这俸禄一算?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