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21节
“不敢,不敢,恩出自上,在下不敢妄想。”
范进的态度还是很谦和,甚至表情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波动。
眼神仍然如一潭深水,深不见底,但眼眸里还是有明显的亲切和善,叫人感觉和范进说话相对轻松,而眼前的范进,也是一位可以亲近的好友……
范进则是一刻不停的在用望气术观察。
眼前的北方举子,都是云顶有青气,可以说都是官运还不错,但没有到紫气盖顶的地步,距离重臣有一步之遥。
南方举子,早就看过了,有几位是青色气柱,多半都只是蓝气,甚至黑气盖顶。
还好,陈安生头顶的黑气,缕缕散去了。
可见这位原本凌迟的士子,命运已经发生了改变。
范进没有用天机师的技能干涉陈安生的命运,而只是用了现实的手段,气运之事,或是换天改运,范进现在没有这个手段。
只能通过影响人主,进而影响普通人的气运。
现在看来还是奏效的。
随着北方举子们的离开,更多的朝官也是围拢到城门附近,观看着范进的南北异同论。
时不时的有人传出赞扬声响。
朝官多半是南人,但也有北人,主要是洪武年间不是完全科举取士。
有监生入仕,也有荐举制,所以北人官员还不少。
现在人们看着南北异同论,深感范进的良苦用心,对文章的水准和见解,看法,也是毫无保留的赞同。
或许也有少许不赞同的,但洪武皇上已经表明了态度,这就没有人敢去冒犯皇上的尊严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赞扬。
一股股一缕缕纯白色的文气在榜单之上汇集,盘旋,最终如蛟龙一般,浓郁之至的文气盘旋而上,飞跃至范进身上。
范进好象听到的玻璃碎裂的声响,咔嚓一声之后,自己身上似乎有一层桎梏被打破了。
“恭喜您,您已经达成了【一代文宗】的最高状态。”
“提示:此后您言出法随,文章,论述,会逐渐凝聚为道。”
范进若有所思。
一代宗师这个状态,估计在孔子那个时代,达到这个状态的人很多。
那时候儒宗不过是诸子百家各派别中普通的一派,而且因为条条框框多,繁文缛节多,不太受人待见。
儒这个字,在春秋之前,就是帮人办丧礼的民间组织。
这也是孔圣讲“礼”的原因所在,办丧礼可不就是要讲“礼”?
除了儒家外,法,墨,道,杨朱,各家派别都在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最顶尖的思想家,也就是一代宗师。
此后儒家一家独大,但其实是外儒内法,这个事不好细说,但事实就是如此。
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总之也定然会有宗师级别的人物出现。
大明现在没有,宋人的关学,心学始祖,理学,都是有宗师级别的人物出现,最近的应该就是朱子,也是宗师级的人物了。
范进终成文宗,也就是他的道德理论水平达到了,但要真的想开宗立派,不光是见解学识,理论上还得继续深入,得创造出自己的学术派别。
在这方面,范进还没有考虑。
老实说,他的儒学水准多半是系统给的,也就是寻章摘句的水准。
但范进不急,有系统提升自己到如今的地步,下一步就是思索和切合实际,提出自己的000见解就行。
等学术体系大成,理论自洽,范进也就能成为一代文宗。
此后搞不好科举考试,就是范子集注当重要的理论教材了。
范进没多想,怕自己乐出声来。
这时又得提示,奖励积分一千。
还是没物品奖励,系统真小气。
当然也就是范进开个玩笑,若无系统,自己怕最多考中童生,距离现在这地步还差的远哩。
有些东西,不是靠后世的理论学识和勤奋就能解决的,雕琢文字,八股文章,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要想站在这个时代的巅峰,先得掌握这个时代的技能,否则你八股都做不好,你有什么资格当文宗啊。
象刘三吾老学士,贵为主考,也是知名的儒学大师,但想成为一代文宗,资格还差的远。
整个洪武,建文,永乐,到仁宣,正统,天顺,成化,弘治,王朝过半,文气积累,终于才出了一个王阳明,心学宗师,但王阳明也是科举精英,官员精英,还封了伯,没有这些东西,光靠儒学成就,容易成怪人,比如李贽,所以文宗这个成就,范进有兴趣,但不及,先立功,再立言,然后立德,最后才是不朽圣人位,他还早的很。。
第一百六十一章 多个信徒
离开皇城城门时,魏文谦等人还是有些迷迷糊糊。
陈安生面色郁郁,但看向范进的眼神,也少了很多桀骜不驯和不服气。
潘帱等人眼神中更添敬服,反正原本他们就是范进迷弟,要不然也不会早早追随,并且加入了范进为会首的兴社。
只是他们也没有想到,范进居然很轻易的到达如此的高度。
这一篇文章,不光是在举子进士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在朝官之中,也会影响巨大。
并且更进一步的影响在北方戍边的武勋将士和官员,包括普通的士子,百姓。
其影响会在几年后完全扩大开来,并且成为弥和南北,制止争斗的标志性的人物和事件。
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也是必然之事,将来修“明史”,范进肯定是够资格被收录入列传,甚至是单独列传!
真是令人羡慕嫉妒恨哪!
……
“哎,这事怕是能平息了。”
“吾辈之幸。”
“还好老前辈和在下都选了范进当会元,此子也是救了我等性命了。”
和普通的士子不同,身为朝官,刘三吾和纪善白信滔一直知道自己危险了。
如果北方举子们越闹越大,引发朝局震荡。
而皇上为了平息南北争端,必会派人彻查。
如果查不出问题,会惩罚检查人员,然后大开杀戒,到时候,刘三吾和白信滔等人,怕是难逃一死。
刘三吾在朝十余年,见多了洪武皇上的手段,真的要杀人时,什么欣赏,君臣信谊,那些东西是不存在的。
象冯胜他们,哪一个不是跟皇上几十年,出生入死,满身创痕,又是忠心耿耿?
只因为站错了队,和蓝玉等人先是站太子一边,然后太子死了,蓝玉和冯胜,常升他们有什么错?
但皇上考虑到他们对庶出的朱允炆不可能全力支持,而且还有个常妃所出的嫡次子,虽不出色,但蓝玉他们必然心怀异志。
一旦皇上崩逝,考虑的就是蓝玉他们会不会起兵反叛。
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一旦发生,朱允炆和他身边的人,哪什么对抗蓝玉他们一伙?
只能尽杀之。
在这过程中杀戮了太多无辜的官员和武将,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异志反心,只是跟随蓝玉打过几仗的武将,基本上也都杀光了。
刘三吾是亲眼看到蓝玉案前后经过,好几位国公,十几个侯,几十个伯,还有尚书在内的大量文官都死于此难。
他不觉得自己的份量,比那些公,侯,伯来的更重,比尚书更有操守或更有能力。
若是需要,皇上可以随时牺牲这些考官,根本不会往心里去。
刘三吾已经写好了遗嘱,并且吩咐家人准备好一切。
就怕株连,如果夷族,那就没有什么可考虑的了,不过刘三吾估计不会夷族,应该是抄家加流放。
这就要提前和远宗族人打好关照,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和照顾,但敢于冒险出手相助的人肯定也不会太多,对这些事,刘三吾也没有抱太大希望。
他有三个儿子,七个孙儿,五个孙女,孙女中出嫁了四个,不妨事,出嫁的女儿不属夫家,不会受到牵连。
还有个孙女,以及孙儿,重孙,怕都会极为凄惨。
十六岁以上斩首,十六岁以下流放,女子入教坊司。
想到这样的结果,刘三吾就面若死灰,仿佛灵魂都飘了起来,自己也不知道要干什么,或是怎么样才能脱得这样的大难。
本朝这样的事太多了,几次大案,加起来杀了几十万人,有时候十六岁以下的也没有得到赦免,一样给斩首了。
女子都送到教坊司,也是凄惨的很,下场都比直接死了还难受。
刘三吾就是希望,只以自己的性命,能换家人平安。
但他也不敢自杀,一旦自杀很多事说不清楚,皇上的怒火可能落在刘家一家身上,那就弄巧成拙了。
洪武朝的官员就是这样,几天前还一帆风顺,皇上信赖倚重。
几天之后就可能卷进某个大案里,身家性命不保。
传言中官员每天上朝会和家人决别,然后看皇上胸前玉带放的位置,如果放在腹部下方,说明皇上心情不差,不太会杀人。
放在胸腹上方,说明皇上戾气深重,上朝的人很难说会不会被杀。
这当然是有夸张的地方,事实上刘三吾要不是被选为主考,陷在这种科举大案里,平时侍奉君王,说些学问之事,然后不结党,不掺合,基本上还是很安全。
就象茹太素,板子都被打过,现在还是尚书,主要是两条,茹太素能办事,为官清廉,然后就是不结党。
刘三吾几乎对自己的未来不抱任何指望,为官多年,对圣上了解很深,没有人救得了他。
白信滔初时还不太相信,到北方举子两次闹事,朝堂诡异的停摆之后,这个王府纪善也明白过来,每天都是面如死灰,和刘三吾一样静坐待死。
就是怕死的太惨。
皇上的手段,本来就是极为酷烈。
事实上白信滔就是被凌迟处死,死的也确实很惨。
有的时候,皇帝是有些太过于残酷无情。
很多人代入时,是把自己代入为皇帝。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