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11节

  焦胜在一旁愤然道:“如果官官相护,礼部不接帖子,我们就去宫前敲登闻鼓,告御状,不相信皇上也会向着那些贪官。”

  “焦兄。”范进提醒道:“无有实据,不可肆意诬蔑朝廷命官。”

  焦胜愤然道:“若不是贪官受南方士子的贿赂,我等北方人怎么一个中进士的也没有?”

  “就是,考官就算不受贿赂,也是偏帮南方士子。”

  “俺已经寻访过了,主考,副主考,房官,几乎全是南方人!”

  北方士子们群情汹涌,一个个面露愤色。

  范进也是无话可说,其实北方士子也明白,自己这一方还是水平略逊。

  但一个北方人都没中进士,事情太过份了。

  这是根本利益之争!

  要是这一次不争,下一次干脆别来会试了,反正也没有机会中进士。627

  就算名额增加到三百人,中进士的北方人最多二三十,且都是三甲进士。

  这样下去,几十年后,朝堂上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人的话语权和利益怎么保障?

  所以这一次南北榜之争,势在必行,哪怕冒着杀头的风险,北方人也得争。

  范进也是隐隐明白了过来。

  官员特权,乡里利益,自身利益,这些交迭在一起,你怎么说服这些北方举子不闹事?

  可以说是有老朱故意放纵,引蛇出洞,但这件事,肯定是洪武朝最后一根刺,老朱非得把这刺拔除了不可。

  否则京师在南方,开国武勋多是南方人,现在的将领多是两淮出身。

  进士官员九成以上是南方人。

  长此下去,北方被打压,被边缘化是必然之事。

  庞大的帝国,如何维持稳定?

  王恕性格温和敦厚,但这个老实人也是北方举子中最坚定的一个,他看着范进,沉声道:“文进兄,你的学识,人品,我等没有人怀疑,但此事你就不要再多言了,否则咱们也只能割席断交了。”

  范进并未恼怒,只道:“此事在下也会说话……”

  意思便是,北人举子的事,范进会上疏言事。

  洪武时,不禁止士民上奏言事,甚至是鼓励百姓进京告御状。

  官府敢为难,阻止的,允许百姓缚官进京。

  其后大明列帝,基本上也不太禁止百姓上书言事。

  到了崇祯时,崇祯自己没有主见,经常把生员的奏疏拿到朝堂上讨论,最有名的一回就是生员奏请勋贵百官捐输银两并广开团练,崇祯自己不想担责任,把奏疏拿到朝堂上讨论……不出意外当然被群起而攻否决了。

  后来崇祯逼的没有办法了,还不是想办法找勋贵百姓捐输银两?

  要是当时态度坚决些,生员言事还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可以挟民意强迫捐输,同时广开团练,效果肯定比此后皇帝单独叫勋贵百官捐输要好的多。

  北方的举子们敢闹事,主要也就是洪武年间这独特的政治生态。

  换了我大清,顺治到乾隆年间,闹事的举子大半都得掉脑袋。

  也就是快亡国了才有公车上书。

  在顺治,康熙到乾隆,很多天真的生员上书言事,结果要么被斩,家人流放,要么就是凌迟处死,还得拔出萝卜带出泥,总得牵扯出一些汉官出来陪斩。

  听说范进也要上书,一群北方举子面露意外之色,南方的举人们也是有些诧异。

  待韩克忠等人走后,陈安生和郭子卢等人走过来对范进道:“文进,你要上疏言事,是替老师们说话,还是替北方佬说话?”

  “但凭公心说话,三言两语的也是说不清楚。”

  范进不肯明说,陈安生和郭子卢等人也不好强迫,他们脸上也是有愤色。

  因为南方举子们也是感觉自己冤枉。

  寒窗苦读十几年,终成正果。

  结果被人说是作弊中的进士,谁能服气?

  但南方举子毕竟不如北方举子抱团,因为中了进士的,有不少人不想多事,抱着闷声大发财的想法。

  没中进士的,心里也不是滋味,更不可能主动替中了进士的同乡出头。

  京城中,就看到北方举子成群结队,南方的却是应者寥寥。

  于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南方人心虚的表现,有不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已经在讨论考官是不是偏心,或是收了贿赂了。

  ……

  “后生,你要上疏言事?”朱元璋原本都要走了,突然又瞧了场热闹,老头感觉不虚此行。

  一时反而不急着走了。

  宫门是要关闭了,但谁敢把他关外头?

  “是要上奏。”范进笑道:“北方生员不服,南方生员感觉受了冤屈,考官又被质疑,长此下去,渔轮大起,对朝廷大局相当不利。”

  “这事咱听了听,是个死结啊。”朱元璋对范进很感兴趣,小三元,解元,会元,办工坊懂技术,能打仗,击溃几百海盗,眼前这小子是个能人,没准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和看法。

  范进是有,而且深思熟虑过了。

  但现在这场合不能讲。

  否则上疏的意义减半。

  而且也显得轻浮。

  对一个陌生老人讲自己的政治理念,吃撑着了?

  还是看出老头子不是寻常人?要钻营讨好?

  那种微服交谈,君臣相得,于是大用……这是看戏呢。

  朱元璋的微服,从来没发掘过什么人才,也就是看看民间情形如何,不可能真的深入了解到什么。

  “老丈,在下上疏,通政司可以抄报,老丈若有兴趣,到时候派家人抄邸报就行了。”

  大明的官方通报就是邸抄,各衙门会派人抄,有的官员士绅遇到感兴趣的也会派人去抄录。

  抄录的邸报还会往地方通传,邸抄,塘报,大抵就是承担着大明官方报纸的作用。

  朱元璋被顶的毫无办法,气的笑起来。

  一旁的郭英也是饶有兴趣的打量着范进。

  这小子,明明看的出来自己等人是贵人,喝酒说笑时很恭谨,遇到正事了就油盐不进,不给面子。

  有意思!。

第一百四十八 太孙班底

  朱元璋笑了几声,起身道:“那行,咱就等着看你小子的奏疏。”

  也是一语双关。

  范进也是起身笑道:“老丈必为朝中贵官,小子得罪了。”

  朱元璋摆摆手,老~脸上还是笑容可掬。

  郭英看的一脸纳闷。

  皇上身体老迈,精神衰颓,近来脾-气越来越差。

  燕王的三个世子进京,皇上就见了一面,诸王,勋亲,大臣,能见皇-上的寥寥无几。

  更不要说叫皇上面露笑容了。

  太孙倒是常见,但一点没有祖父见孙儿的开心随意,多半是在教导太孙政务。

  似乎皇上是感觉自己寿数快到了,想尽快帮着太孙熟习政务,掌控朝局。

  但以郭英看来,唉,太孙不要说和皇上比,就是和已故的皇太子朱标比,也是相差的太远了。

  朱标是仁德,但又不傻。

  朱允炆是仁德外皮,里头是文官清流的那一套。

  清流看似一心为国,但党同伐异比小人之流更厉害。

  因为小人好歹要顾及利益,清流只要觉得道理在自己这边,那是真的杀伐果断,不留丝毫情谊。

  因为清流连自己的利益都不在乎,何况别人的?

  没有妥协,没有高层次的政治博奕和考量,只有党同伐异。

  从黄子澄到杨琏等东林党人,大抵算是一脉相承。

  就象方孝孺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义之所在,面对暴君也毫无畏惧。

  宁愿拖着自己的家人亲戚,一同上刑场。

  不知道方孝孺等人的家人和远亲,被这货连累砍头时,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想法。

  但也不能过于指摘。

  毕竟这是华夏血脉气运的一部份,要是面对暴力大家统统一缩头,这似乎感觉也不对。

  只能说,对清流的这股气,要保留。

  但这帮家伙要用好,最好就是用来做学问,备顾问,或是执掌新闻,他们敢于发言,不畏强权,用在这些地方最好。

  最多当风宪官,还不准风闻奏事,否则必为党争工具。

  郭英有这种看法不奇怪,事实上京师权贵圈子,对太孙大抵是一样的看法。

  朱标当年身边是名臣勋贵和宿儒,几乎就是开国的文武班子在辅佐太子。

  现在太孙身边都是什么人?

  黄子澄,齐泰,黄观,练子宁……

  一水的清流,务虚派。

  这样的配置肯定有问题,朱元璋也不是不想给太孙配人,但现在开国勋贵几乎一扫而空,文官中剩下的人才也不多,现在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

  除了滑头的夏原吉之外,在永乐年间冒头,最终成名于仁宣,一直到英宗年间的重臣,比如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先后是在建文年间或永乐早期成为进士官员。

首节 上一节 111/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