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节

  呦,这是要禁马秀英的足了,老朱胆子可以啊。

  就是不知道她想出宫,哪个人敢阻拦。

  陈景恪也八卦的道:“然后呢,娘娘说什么了?”

  朱雄英摊了摊手:“皇祖母就将皇爷爷给撵出来了,说她身体不好要静养,让皇爷爷以后别去烦她。”

  陈景恪追问道:“陛下呢,就这么走了?”

  朱雄英嘿嘿笑道:“哪能呢,皇爷爷在门口转悠了半天,吃了好几个闭门羹才走的。”

  果然,这两口子吵架,每次都是老朱先红怒。

  然后被马皇后一通狂削,最后被撵出来。

  接着就是老朱各种赔不是。

  次次如此,老朱还总是不吸取教训,次次都想彰显一下皇帝威严。

  然后就是被镇压。

  都习惯了。

  但是……

  看着一脸兴奋的朱雄英,陈景恪也不禁乐了。

  这小子,看戏都看到自家爷爷奶奶头上来了。

  太孝了啊。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家真就只有四口人啊。

  倒不是和别的后代不亲,而是相比起来,这四口才是最亲的。

  然后才轮到其他人。

  陪着朱雄英八卦了一会儿,就开始了今天的讲课。

  说是讲课,其实就是闲聊。

  话题大多由陈景恪起头,然后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偶尔朱雄英碰到感兴趣的事情,会主动起话题,陈景恪再展开给他讲。

  半个小时后话题讲完,看看天色还不是很晚,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朱雄英有功课要做,毕竟他现在还处在学习阶段。

  陈景恪则拿出从太医院借的医书翻看。

  古中医体系非常庞大,他不可能靠记忆将所有知识点都记住。

  想要完成医书编写,还需要借鉴前人留下的医书才行。

  而且随着和诸多御医交流增多,再加上翻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医书。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中医来说很致命的问题。

  理论体系不统一。

  这是一个一直被他忽略的问题。

  前世大家基本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什么的。

  可在古代,阴阳五行只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套体系。

  同时期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医生去看,就有可能得出两个结果。

  原因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生,采用的可能就不是同一套医理。

  还有就是,不同地域生长的药材不同,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方也不同。

  因为药材大多都具有可替换性。

  外来药加上运费,价格会翻好几倍。

  本地药也能用,价格还便宜,干嘛用外来药?

  除非是本地不长,又没有可替代种类的药材,才会使用外地药。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医生换一个地方,开出来的药方可能别人就看不懂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本草纲目》了,它的出现解决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

  只要熟读《本草纲目》,不论跑到哪里,都能按照当地情况开相应的药方。

  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也是陈景恪,为什么要编写医书的另一个原因。

  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可以靠一部医书来解决。

  医学理论上的不同,就有些麻烦了啊。

  前世还是解放后,国家集合了当时的中医国手。

  以阴阳五行为主,吸收了各个体系的精华,才形成了统一的中医理论。

  陈景恪一直学习并使用的,就是这一套体系。

  他倒是能将这一套体系给写出来,可问题是,怎么推广啊。

  前世是靠着国家力量推广的,后来所有医科大学都采用的这一套体系。

  你不学,连行医资格都不给你。

  现在医学传承基本都是靠家传,或者是师徒带,想统一理论体系,很难。

  实在想不到办法,他只能摇摇头叹道:

  罢了罢了,先把医书写出来,推广的事情再慢慢想办法。

  大不了到时候我自己出钱,大量印刷免费给别的医生送书。

  这年头知识都很宝贵,很少有人会和别人分享。

  有免费的医书,就不信他们不感兴趣。

  到时候自己再弄出现代医学,他们不想学都不行。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每天看看书,写写医书,朱标有需要就去给他帮帮忙。

  这期间,他也旁敲侧击的找朱标打探了一下,为什么朝廷要扩招算科。

  难道计官的缺口真的有那么大?

  朱标倒也没有瞒他,将实情相告。

  得知现状,陈景恪心情也不由得沉重起来。

  朱元璋杀伐果断,是个敢掀桌子的皇帝,而且还是三番五次掀桌子。

  这么做的好处自然是有的。

  但也带来了一个恶果,官僚体系被破坏,大量职务出现空缺。

  导致的后果就是,基层的混乱。

  权力出现空白,就需要有人来接手。

  朝廷派不出足够的官吏填补空缺,那这个位置就会被地方大户把持。

  现在大明的基层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而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太致命了。

第82章 心眼真多啊

  

  大明当前的情况,让陈景恪想起了万历时期。

  前世流传一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这位万历皇帝,斗不过文官就开始摆烂。

  你们文官不是厉害吗?

  老子不给你们授官,看你们能怎么办。

  官位出现空缺,那就空着呗。

  最严重的时候,六部尚书和九寺卿只有不到一半人在任。

  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主事全部空缺。

  十三道御史只剩下五个人,要负责巡视全国。

  要知道,按照规定六部给事中应该是五十余人,都察院应该是一百余人。

  地方衙门主官空缺就更多了,很多府县都是次官在掌管政务,而且一管就是一二十年。

  后果有多严重,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

  地方官升迁无望,又没有人来监督,就和地方士绅勾结,大肆捞取钱财。

  万历摆烂,却不耽误他捞钱。

  派出镇守太监,去各个地方坐镇捞钱。

  这些太监又和地方官、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上下其手,榨取百姓最后一滴血汗。

  最终的结果是,大明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万历死亡二十四年后,大明灭亡。

  他身体力行的践行了一句话: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眼下的大明,和万历时期何其相似。

首节 上一节 73/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