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74节

  陈景恪心道,恐怕为了妙锦才是主要原因吧。

  嘴上说道:“那要不和陛下说说?”

  朱雄英连连摇头,道:“不行不行,我爹表面看起来好说话,其实心里比我皇爷爷还要看重规矩。”

  “有些事情他能一笑而过,有些原则性事情他绝不会容忍的。”

  “若给他知道了,还不如直接告诉皇爷爷。”

  陈景恪想了想朱标的性格,确实如此。

  他比老朱宽厚的地方在于,能包容一些小错误。

  但遇到原则性问题,他的手段并不比老朱轻多少。

  很明显,杨璟诈死还这么高调的复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原则性事件。

  “那要不告诉娘娘?”

  朱雄英迟疑了好一会儿,缓缓摇头道:

  “还是不要说了,皇祖母的身体……我不想让她操太多心。”

  马娘娘属于‘灯油’不足了,只能靠名贵药材补充。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流失速度加快,对药材的转化吸收却变慢了。

  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现在精力愈发不济,大家也都尽量不用烦心事去叨扰她。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也好,不过有你出手帮忙遮掩,这事儿应该暴露不了。”

  朱雄英扣了扣眉心,头疼的道:“杨璟在燕国立下如此大的功劳,不可能瞒得住的。”

  “现在只有一个办法。”

  陈景恪好奇的道:“哦,你这么快就想到办法了?”

  朱雄英说道:“还是要在这份密函上做手脚,采用那九分真一份假的办法。”

  陈景恪皱眉道:“你想怎么做?”

  朱雄英说道:“公函改一改,就说在燕国出现了一个叫杨璟的人,用兵如神。”

  “怀疑此人与已故营阳侯有关,让锦衣卫总部调查一下当年的事情,看是否另有隐情。”

  “然后你将公函给皇爷爷和我爹看,他们必然会派人去问四叔。”

  “只要四叔咬死,此杨璟非彼杨璟,他们定然不会怀疑。”

  那确实,老朱和朱标绝不会想到,朱老四会骗他们。

  而且老朱和朱标会想:如果杨璟诈死,怎么可能会高调的恢复本来姓名,肯定是同名同姓。

  事情差不多就过去了。

  陈景恪不禁竖起大拇指,说道:“高,太子殿下高啊。”

  朱雄英一点都没有得意,无奈的道:

  “高个屁,咱俩聪明一世,到头来还不是被人算计的死死的。”

  陈景恪顿时也笑不出来了。

  特酿的朱老四你个混球,劳资和你没完。

  朱雄英继续说道:“等将皇爷爷和我爹骗过去,再给锡兰岛锦衣卫回一封公函。”

  “告诉他们营阳侯已经死了,这是个巧合。”

  “让他们不要多心,更不要随意传谣言,以免传出去影响燕国大局。”

  “如此也能将锡兰岛的锦衣卫给安抚住……”

  什么叫欺上瞒下?这就是。

  陈景恪补充道:“最好你亲自夹个纸条过去,警告他们不要破坏了燕国的大好局面。”

  “如此就算那些人还有怀疑,也不敢再说什么。”

  毕竟实权太子,未来的皇帝,谁敢得罪他?

  就算明知道事情有问题,那些人也必然会闭紧嘴巴的。

  朱雄英点点头,表示就这么办吧。

  事情有了结果,两人心情都轻松了不少。

  至于伪造公函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一句话的事儿,要什么样的都有。

  这时,朱雄英突然说道:

  “对了,等会儿你去找妙锦,把这事儿一五一十的给她说一遍。”

  “最好把我的果决处置,详细的描述给她听。”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道:“出息。”

第426章 大家都怕真相

  陈景恪拿着伪造好的公文去找了老朱和朱标,他们两人的反应和朱雄英预料的一般无二。

  老朱断然说道:“怎么可能,老四不会骗咱的,那肯定是同名同姓。”

  朱标亦颔首道:“如果真是诈死,又怎会使用真实姓名……”

  “给锦衣卫那边回信,就说让他们不要疑神疑鬼。”

  陈景恪却坚持道:“我觉得还是查一下好,不是怀疑燕王,而是走个流程也能替他洗清罪名。”

  老朱不耐烦的道:“何必多此一举,咱的儿子咱还能不知道,老四没那个心眼。”

  陈景恪相当无语。

  刺猬夸它儿子身上光,黄鼠狼夸它儿子香。

  朱老四这么诡计多端,在老朱眼里就是没心眼。

  不过有一说一,嫡兄弟五个里面,除了老五朱橚之外,还真就属朱棣心眼最少。

  其他三个,包括朱标在内,那都是心眼上长个人。

  对比一下,可不就是心眼少的实在人吗。

  朱标却很支持陈景恪的提议:

  “燕国这个杨璟出现的太突兀,能力也是大将之材,惹人怀疑也是正常的。”

  “查一下也好,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拿此事做文章了。”

  陈景恪摇摇头,故意打岔说道:

  “主要身毒人战斗力太差,打他们体现不出能力。”

  “是不是大将之才不好说,但确实挺有能力的。”

  能调动数万大军而不乱,这本身就是能力。

  “说起来,这些年燕王在北平发掘了不少人才啊,晋王那边更是人才济济。”

  “咱大明的新一代,都快被他们给掏空了。”

  老朱得意的道:“咱的儿子,能力那是没的说。”

  “不过你小子别危言耸听,大明人才辈出,他们才能带走几个。”

  朱标果然不再关注杨璟的能力问题,笑道:

  “他们都是要做大事的,手下没点人才怎么能行。”

  “这几年朝廷发掘的人才更多啊,沧海省和淡马锡那边的培训班,都人满为患了。”

  陈景恪心中一动,说道:“再有半年,第一批去学习的观政士,就可以授予正式官职了吧?”

  朱标说道:“是啊,虽然不能如之前那般,一上手就是县一级的主官。”

  “但这些人都学过新政,眼界是不一样的,去了地方当能带来不一样的风气。”

  朱元璋却没那么看好,说道:“就怕他们成了当地的异类,处处被排挤。”

  这种情况他巡查地方的时候经常见到。

  接受了新政思想,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事业,结果开头就被敲了一记闷棍。

  陈景恪很乐观,说道:“新旧思想碰撞,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

  “只要朝廷的大方向不变,这股风早晚能吹遍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这一点,不论老朱还是朱标都不怀疑。

  根本原因还是朱雄英和陈景恪年轻,有足够的时间去推行新政。

  这时,老朱忽然问道:“你之前说的那个什么蒸什么机的,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着手开始打造?”

  陈景恪迟疑了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说道:

  “抽调一百名能工巧匠给我,这就着手尝试打造。”

  老朱高兴的道:“你小子墨迹了这么多年,终于肯开这个口了。”

  “早就让你打造,总是推三阻四,也不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也就是咱相信你,否则一准认为你在骗咱。”

  担心什么?

  陈景恪苦笑,担心思想跟不上,工业化反而变成普通人的灾难。

  前世有句话说的好,思想不对,越努力越反动。

  就以前的那种社会制度,前脚搞出工业化,后脚那些人就能把老百姓弄成工厂的奴隶。

  还不是他杞人忧天,前世的种种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首节 上一节 674/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