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45节

  莫非他真的支持大分封?

  胆子实在太大了啊,完全就是不怕死。

  不过……倒也符合方孝孺的行为。

  紧接着,又有一个人提醒道:“大明周报是朝廷口舌,这两篇文章能出现在这上面……”

  众人再次震惊。

  莫非,朝廷真的有意大分封?

  还是说,这篇文章是某些野心家的一种试探行为?

  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儒生咽了口吐沫,压低声音说道:

  “我是洛阳人,早在数年前就听说过一个传闻。”

  众人的目光都向他看来,什么传闻?和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

  那个儒生似乎有些紧张,深吸口气才说道:

  “有勋贵醉酒之后口放厥词,说太上皇许诺他们……分封诸侯国……”

  “嘶……”众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有性子急的开始催促:“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第410章 造体系

  后来?

  那人说道:“当时大家很震惊,不过并不相信他的话。”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

  众人不禁点头,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时候,为了拉拢人心都会给出一些许诺。

  比如裂土封王啊,比如什么共富贵啊之类的。

  但这种公开的承诺,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传出。

  大家确实没有听到过任何此类传闻。

  大概率是那个人酒后吹牛不打草稿。

  不过,敢吹这样的牛,是真的找死啊。

  那人继续说道:“他酒醒之后,也说自己是酒后失言,还上书请罪。”

  “幸好今上仁厚没有治他的罪,只是罚了半年俸禄略作薄惩。”

  敢公开宣称要裂土封侯,这是妥妥的死罪。

  只是罚俸确实是薄惩了。

  他特意强调是今上,可见也是认为,换成朱元璋在位,这个大嘴巴勋贵大概率是要没。

  众人也都非常认同,不禁连连称赞,皇上仁慈啊。

  今上登基,真是天下人的福气。

  话题很快回到事情本身,那名勋贵被惩罚之后,关于分封的事儿也就没什么人提了。

  后来倒是又出现过几次传言,但大家都认为是那个大嘴巴勋贵酒后失言的后续。

  前世信息爆炸时代,好多古早话题,都能被人翻出来二次炒作。

  更何况是信息闭塞的古代,有人几个月后才听说这件事情,就当成新闻私下传几句很正常。

  但这些传言都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当然,谣言之所以没有传开,很大一個原因是不敢传。

  别的谣言也就罢了,这种列土封疆的谣言,真要追究起来所有说过的都要受罚。

  在皇权时代,尤其是在拥有锦衣卫的大明,没人敢乱传这一类信息。

  此人并没有说酒后失言的勋贵是谁,大家也没有追问。

  都是有志于科举的士子,谁都不想还没步入官场,先得罪一个位高权重的勋贵。

  当然,大家自己私下去打听,就和他无关了。

  不过这件事情大家也都是当成趣事来听的,没人认为太上皇曾经许诺过分封。

  更没人将这件事情,和报纸上刊载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只以为是巧合罢了。

  在八卦了一会儿之后,大家就继续讨论大华夏概念以及南洋分封。

  毕竟这关乎他们的科举成绩。

  就在众人讨论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只见楼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正是洛下书院的算学先生方广津。

  他对身边的二十余岁青年说道:“伯允,真不准备参加科举了?”

  其他人也纷纷劝道:

  “学习这么多年,不试一试你甘心吗?”

  “是啊,行与不行,试上一试又何妨。”

  “至少对自己是个交代,以后回想起来也不至于后悔。”

  酒楼其他人都诧异不已,听对话好像是这个年轻人要放弃科举,他的朋友都在劝他。

  这……还剩下三个多月就考试了,人也已经到京城了,为何不试一下?

  大家倒也没有轻视他,有资格参加京考的,那都是获得举人身份的。

  举人身份有出仕的资格,属于已经完成了阶级跃迁。

  比如海瑞,就是举人出身。

  刘伯允倒是非常洒脱,说道:“谢方先生、诸位同窗的好意,然自家知自家事。”

  “我的成绩并不好,几次预考都排在末尾,参加科举不过是自寻烦恼。”

  所谓预考,就是模拟考试。

  古代有正经老师教的,一般都会拿历届真题做模拟考试。

  方广津说道:“预考和正式考试有很大区别,不能因此就盖棺定论。”

  “你去参加科举,未尝没有胜算。”

  一旁的吃瓜群众恍然大悟,原来是算学生。

  然后有见多识广的认出了方广津的身份,让在座的人都忍不住肃然起敬。

  盖因他不但是洛下书院的先生,还是算学研究班的核心成员。

  众所周知,科举被理学把持,但算科除外。

  这个科目是国子监算学班在负责,而算学班几乎都是陈景恪算学圈子的成员。

  相当于算学圈子掌握着算科考试。

  以方广津在算学圈子的地位,约等于算科士子都是他的门生。

  计官群体掌握着户部、金钞局,等于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

  现在因为改革,因为量化管理,计官又开始掌握各个衙门的钱袋子。

  随着计官群体的壮大,方广津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虽然没有出仕,但其影响力超过许多朝中大佬,谁见了他都得给几分面子。

  眼前的这群考生,可不敢在他面前失礼,说话的声音都压低了许多。

  同时大家也对刘伯允好奇不已,这位是什么人?

  让方广津如此重视,还要亲自来劝。

  对于自己成为众人目光中的焦点,刘伯允表现的非常淡定,说道:

  “院长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必要死磕科举。”

  “只要用心去做,不管做什么都能发光发热。”

  见他把陈景恪都搬出来了,方广津一时间有些无语。

  院长那是为了宽慰你们,不想你们有太大压力,你怎么还当真了?

  不参加科举你怎么做官?

  刘伯允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说道:“出仕的事情我已经想好了,我是举人,可以直接出仕。”

  “我老家是云南的,那边缺少人才,尤其缺懂算学的。”

  “我家乡县的府君,得知我跟随先生学习算学,且获得了举人身份,数次邀请我回去造福乡里。”

  “只是以前我学业不精,怕坑害了乡里没敢答应。”

  “现在总算是勉强将先生教的东西学会了一二,自觉有能力担当重任,所以决定回乡。”

  “府君可是许诺了我户房主事之职,这起点比大多数进士都要高了。”

  大明地方衙门的机构设置,模仿了中枢六部,设置了六房。

  户房掌管一县的钱粮物资,类似于现在的财政局局长和仓储部负责人。

  对普通人来说,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

  大明科举改制之后,进士有两年的观政期,在这期间他们只能干最基层的工作。

  就算两年后吏部正式授予官职,一多半人也只能担任乡长一类的职务。

  起点也远不如他这个户房主事。

  但方广津却依然不满意,说道:“举人总归低人一等,将来升迁也要看人脸色。”

  “想迈过五品的门槛更是难上加难……”

首节 上一节 645/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