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32节
多留几个心眼,否则下场会很惨。
还好,后来国家实力强了,面对类似的事情,往往会重拳出击。
此类事件越来越少。
只是他没有想到,都穿越到大明了,竟然还能碰到这一类的事情。
上一世看到类似的事情,陈景恪就非常愤怒,只是那时候他人微言轻,只能在网上骂几句。
现在有了那个能力,必须要重重的处罚。
对于朱标的疑虑,他认为有几分道理,但依然认为应该强硬打击。
“陛下的担心不无道理,但开海大势已成,保守派反对也改变不了大局。”
“而且有了此事,保守派会更加警惕,能将更多的政策漏洞找出来。”
“短期看确实会对开海造成一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
主要大明不缺时间,不需要先发展再堵漏洞,完全可以慢慢来。
一边发展,一边完善制度,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损失。
“至于对华夏概念的影响,我以为只要找的角度对,非但没有影响,朝廷还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大做一篇文章。”
朱标意外的道:“如此愤怒的情况下,你竟然还能去思考解决之法?”
陈景恪也不禁愣了一下,是啊,我在那么愤怒的情况下,竟然还能保持正常思考?
愤怒不应该让我失去理智吗?
我什么时候变的如此强大了?
朱雄英则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多稀奇啊,景恪怒而不失理智,不是应该的吗。”
“别说是他,我也能做到啊。”
朱标:“……”
你小子脸皮是真厚啊。
不过他还是很欣慰就是了,陈景恪越优秀,他就越放心。
陈景恪和朱雄英,只要有一个能保持理智,事儿就坏不了。
这也是他为何如此放心的,让朱雄英帮自己处理军国大事的原因。
朱雄英这个太子的权力,堪称历史之最,比当初的他还要有过之。
毕竟他当太子的时候,虽然经常帮着处理国家大事,但都是以朱元璋的名义来处置的。
诏令也都是以朱元璋的口吻颁布的。
也就是洪武朝最后两年,朱元璋明确表示退位,他才真正的以太子名义执政。
朱雄英起手就以太子名义掌权。
除了圣旨这个,必须以皇帝名义颁发之外,其余诏令都是直接用太子名义下达的。
比如奏疏,批注人写的就是皇太子朱雄英。
这种权力,离皇帝也就只差一个名义了。
“来,给我说说,你准备如何借此事做文章。”
第403章 借题发挥
朱标很好奇,在愤怒的情况下,陈景恪到底想到了什么办法。
于是就问道:“说说,你准备如何借此事做文章。”
陈景恪回道:“教化。”
谈起正事,朱雄英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找个椅子坐下倾听起来。
杜同礼也松了口气,这二位爷是真不拿我当外人啊。
可我不是你们俩的‘自己人’啊。
万一哪天听到不该听的,小命就丢了。
以后但凡他俩同时出现,自己就赶紧找借口离开,绝不当第三者。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过依然想不明白,具体该如何操作。
“详细说说。”
陈景恪引用了一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何在大明少有这般恶劣的事情发生?一是大明的风气影响,二是律法威慑。”
“离开大明,这两者就都不存在了。”
“整日与蛮夷为伍,感染了他们的习气,才会对同乡下手。”
“面对这种局面,有两条路可以走。”
“其一,彻底保守化,再次开启海禁。”
朱雄英断然说道:“不可能,只要我还活着,大明就不会保守。”
朱标越琢磨这话越不对劲儿,啥意思?
这么快就不把你爹放在眼里了是吧?
好好好,长大了翅膀硬了是吧。
对他的反应,陈景恪丝毫不觉的意外,继续说道:
“其二,推广教化,扩大大明的影响力。”
“咱们先说教化。”
“那些人离开大明就变坏,正是因为缺少了教化,那就强化这一块。”
“在所有的明人居住区,建立书院、学堂,教导当地人华夏文化。”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此事不但繁琐,耗费也非常的大,恐怕群臣不会同意啊。”
大明内部都没做到教育普及,在海外搞,那不是开玩笑吗。
群臣要是能同意,那才真的见了鬼。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咱们是中央朝廷,有时候政策引导,比直接花钱更有用。”
“就以此事为例,可以将其交给激进派去做。”
“就明白的告诉他们,因为南洋大族坑害汉人之事,以后朝廷会收紧政策。”
“很多事情想要朝廷开口,就必须在海外搞教育。”
“等他们把这一块的短板补上,朝廷才会考虑放宽政策。”
“有了压力,激进派自然会联系当地的汉人大族,建立书院之类的。”
朱标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好,不禁点头说道:
“最近这两年,激进派跑的确实有点快了,造成了很多隐患。”
“是时候拉一下缰绳,降低一下他们的速度了,教育就是个不错的借口。”
“而且这么做还能堵保守派的嘴,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雄英说道:“有个问题,如果定居海外的汉人,就是不配合,就是不去学怎么办?”
“我们总不能强迫他们进学吧?”
陈景恪冷笑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这事儿可由不得他们。”
“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明人,想重新回国内定居,必须参加考核。”
“考核不合格就视作外国人,考核合格了才算是明人,可以享有大明子民所有的权力。”
前世的时候,他的一個同学去某托福机构当培训老师,教的是语文。
那个同学,经常在同学群里抱怨一件事情。
培训班的学生,对汉语课、历史课之类的完全不感兴趣,上课不是温习别的科目就是做别的事情。
反倒是学习英语之类的科目,非常的用功,可以说头悬梁锥刺股。
他问过那些学生为什么要这样。
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三个。
其一,以后就是外国人了,学这个做什么?
其二,去目标国家读书需要英语过级,回国又不需要汉语测试,学它做什么。
其三,又不考试,学它做什么?
总之就是,没用的东西学它做什么?
那个培训班里,九成都是十来岁的小孩子。
在这种思想下,这些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
关键是,这些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至少也是中产阶级。
因为穷人玩不了这个。
只能说殖人群体如此庞大,是有原因的。
这种情况还不是孤例,而是普遍存在于托福、雅思群体。
陈景恪那个同学每每提起此事,都一肚子的火气。
别说是他了,陈景恪听的也很窝火。
留学生到中国来,学校为了适应他们,开小灶搞英语教学。
中国学生出国,还是要学英语。
合着进进出出,和中国文化都没关系是吧?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