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6节

  “阿弥陀佛。”姚广孝宣了一声佛号,说道:

  “贫僧想过这个问题,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之法,还请陈伴读指教。”

  陈景恪没有在卖关子,说道:“其实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一国两……”

  嘴快了,差点说出敏感词汇。

  陈景恪干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咳,分而治之就行了。”

  姚广孝眼睛一亮,他还真有解决办法?

  连忙追问道:“不知如何分治?”

  陈景恪解释道:“圈一块最肥沃的土地,作为汉人的专属居住地。”

  “在这块土地上,施行华夏文化……”

  这块地不允许天竺原住民随意出入,汉人百姓也不允许随意去原住民居住区。

  不允许双方通婚。

  在这里推行华夏文化,施行大明的各种政治制度。

  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成为官吏,军人可以通过军功爵制改变阶级。

  如此就可以保证燕王府一系不被当地同化,也能保证汉人军队的战斗力。

  在华夏专属圈之外的地方,继续采用种姓制度。

  华夏百姓做了官或者通过军功成为贵族,就有了离开专属圈,去原住民居住区的资格。

  而且他们是以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身份,也就是统治者的身份,去原住民居住区的。

  不过在离开之前,要接受完整的教育。

  说白了,就是告诉他们,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如果他们想去原住民居住区担任官吏,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贵族教育和考核。

  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个出现在原住民面前的人,都是符合统治者标准的。

  朱棣高兴的一拍桌子,道:“陈伴读果然才智不凡,这个分治之法实在精妙啊。”

  朱标也不禁连连点头,这个法子确实解决了所有问题。

  朱雄英和朱高炽则毫不意外,还是那句话,在他们看来陈景恪能解决问题是很正常的。

  有难题就找他,大明朝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别管他能不能解决,至少都可以给出一个不错的参考意见。

  一个问题,要是他都解决不了,那大概率无解了。

  姚广孝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很熟悉,这不就是元朝治理天下的方式吗?

  蒙古人一直生活在草原,不得进入中原地区定居。

  甚至他们都懒得派人去治理汉人,采取了汉人治理汉人的方式。

  他们只是派遣几名高官,对地方进行监察。

  这种方式确实可以防止被同化,也能节省朝廷的管理成本。

  但坏处有多大,看看元朝就知道了。

  此时听陈景恪提出分治之法,他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听到后面才知道自己太武断了,虽然都是分治,但内核完全不一样。

  陈景恪在分治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原住民的统治。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燕王府对天竺的统治。

  汉人保持了纯洁性,就能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但凡天竺土著人想造反,都能轻松镇压下去。

  在军功爵制的刺激下,汉人组成的军队,甚至会巴不得土著造反。

  在经济上,燕王府可以通过对原住民的掠夺,养活汉人区百姓。

  确保汉人百姓对王府的忠诚。

  如果汉人区发生动乱了怎么办?

  太简单了,王府能从原住民手里调集资源组建军队镇压。

  历史上那些王朝亡国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拿不出钱组建军队。

  只要燕王府有足够的钱粮,就不愁没有人为他们打仗。

  说的再难听点,燕王府还有最后一招可以用,调动土著人军队反过来镇压乱军。

  只要不是汉人区和原住民一起造反,燕王府都能靠着左右互搏给镇压下去。

  但汉人区和土著民,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想要联合造反太难了。

  甚至可以说不可能。

  在陈景恪这套分治制度下,燕王一系对天竺的统治,真可以说如铁桶一般牢固。

  如果不满足于此,想要推广华夏文明。

  就慢慢的扩大汉人居住区的范围,一点点压缩原住民的生存空间。

  等双方人数彻底逆转,就一举废除天竺教,全面推广华夏文化和制度。

  但对这一点,姚广孝保留了意见。

  作为燕王的谋士,他先考虑的是王府的利益,然后才是其他。

  很明显,让汉人和土著保持分治,才最符合燕王府的利益。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觉得这个分治措施太精妙了,简直完美。

  “陈伴读高见,贫僧佩服。”

  如果是以前,被妖僧认可他会很高兴。

  现在吗,习惯了,所以也就没那么兴奋了。

  陈景恪淡淡一笑,说道:“大师过奖了,此法能不能行还要看执行者如何去做。”

  姚广孝立即说道:“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让陛下、燕王失望的。”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商量细节问题。

  这次朱标等人也都参与了进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分治之法的大体框架给构建好了。

  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姚广孝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了。

第395章 燕王要造反?

  燕王回京是大事,百官对此事都非常慎重。

  毕竟朱棣不是一般亲王,他还是塞王。

  燕王府拥有五万精兵,数千名官吏,依附于燕王府为生的人数十万。

  再加上朱棣本人还是大明北方边境统帅,可以调动北部二十万边军。

  虽然说好了,将来找到合适的封地,就将他分封出去。

  可随着手中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谁知道他会不会起异心?

  大明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可不能被任何人破坏。

  当然,百官慎重对待还有个原因。

  燕王回来的太突然。

  他在草原搞蚕食计划,过年都没回来,现在不节不气的,回来做什么?

  准确说是,皇帝突然召他回来做什么?

  旨意上说是述职,可哪有这时候召边关主帅述职的?

  除非这个主帅犯了什么错误,或者发生了什么大事。

  也不要怪那些人多想,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确实没什么私心。

  朱棣的身份本来就敏感,群臣谨慎一点也是为了维护朝廷稳定。

  事实上,已经有大臣拿此事质问朱标。

  为何在这个时候突然召燕王回京?

  朱标给出的解释是,燕王世子朱高炽马上就要成亲了,所以才把燕王叫回来。

  况且马娘娘也思念儿子,顺便回来见一见。

  这个理由无懈可击,群臣也不好说什么。

  嗯,朱高炽的未婚妻和前世一样,是指挥使张麟的女儿。

  张麟是朱元璋的老部下,这個婚姻是老朱一手安排的,用意自然是强化功勋集团和皇室的关系。

  然而对于群臣来说,这个联姻问题可太大了。

  燕王本就位高权重,掌握着国家五分之一的军队,现在又让他和军中大将联姻。

  万一他真的有不轨之心呢?

  然而这是老朱的安排,他们没有办法反对,只能将担忧藏在心里。

  但暗处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朱棣。

  朱棣性格比较张扬,只不过以前他恪守亲王规矩,从不做出格的事情。

  但这次不知道是不是儿子即将大婚,他有点兴奋过头。

首节 上一节 616/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