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56节

  陈景恪忍俊不禁,说道:“周报必须要慎重,需要一个合格的总编辑才行。”

  朱标想了想说道:“之前你不是提议,将解缙调回来吗?就让他当这个总编辑吧。”

  “到时候也方便你行事。”

  陈景恪躬身道:“谢陛下。”

  在周报上打擂台,看似公平合理,然而根本就不可能。

  掌握周报的人说了算。

  一个简单的排版顺序,就能影响很多东西。

  解缙既然加入了陈景恪和方孝孺的圈子,自然要为他们的学说考虑。

  关键,解缙表面上是正统的儒家读书人,他本人既不迷信理学,也不信奉唯物学。

  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

  能在表面上堵住所有人的嘴。

  而且他的学问也是无可挑剔的,在读书人圈子里,名声比当年的方孝孺还要大的多。

  不过……

  朱标说道:“邸报的篇幅可不小,一周时间来不及刻板吧?”

  当然,也可以让很多工匠一起雕刻,那样就会增加成本。

  总之就是,以现在的印刷技术,这份周报的成本会非常高。

  成本高,就影响推广。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陛下放心,我准备用活字印刷。”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活字印刷?好像印出来的东西,品质不太好吧?”

  陈景恪解释道:“报刊这东西,成本比品质更重要……”

  “不过这是朝廷主办的,品质太差丢的是朝廷的面子,自然不能这么做,我准备搞一套铜活字。”

  “虽然成本有点高,但可以使用数十年,属于一劳永逸。”

  “而且还能用来刊印邸报、书籍等,成本均摊并不贵。”

  朱标说道:“铜活字以前朝廷也试过,最后因为不着墨失败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陈景恪颔首道:“用油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需要陛下给调拨一些铜过来。”

  朱标颔首道:“好,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去做吧。”

  说到这里,他补充了一句:“遇到什么困难,就找太子解决。”

  朱雄英:“……”

  事实上,铅活字成本更低。

  然而铅这个东西,接触多了太伤身体。

  前世网上都说摸多了不长个什么的。

  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含铅制品对身体的危害性。

  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这一点还让工匠制作铅模,这事儿陈景恪做不出来。

  而且铜活字确实比铅活字好用。

  前世从明朝中晚期就开始在民间出现,清朝达到巅峰。

  康熙时期曾经制作了一套铜活字,拥有数十万枚字签。

  可惜这套铜活字就印刷了一次康熙字典,就被藏了起来。

  至于原因,大家懂的都懂。

  后来这套铜活字被府库的官吏偷的七七八八,再后来就被融了制作成铜钱了。

  陈景恪准备也弄一套,平时用来印刷报纸、邸报什么的。

  还可以用来印刷各种书籍,将书的价格进一步压低。

  等将来《建章大典》编写完成,正好用这套铜活字印刷个几千套。

  免得和《永乐大典》似的,因为只有两套,最后给弄的残缺不全了。

第363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朱雄英表面不情不愿,其实心里很高兴。

  周报意味着舆论权,有多么的重要可想而知。

  皇帝想都没想就交给他办理,足见对他的信任。

  而他也可以通过周报,向天下人传达自己的意思。

  他已经做好准备,取个化名每周在上面写一篇文章,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天长日久,必然会有很多人受到影响。

  等将来这些人进入朝堂,都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景恪:“诶,你觉得是否可行?”

  陈景恪考虑了一下,认真的道:“可行是可行,但周报的选稿标准会很严格,你有那水平吗?”

  朱雄英:“……”

  好好好,都针对我是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将来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两人说笑了一阵,就开始讨论正事。

  先确定了这份周报放在哪个部门下面。

  本来朱雄英是准备将其放在礼部名下,也算专业对口。

  “听说解缙在辽东干的还不错,这次算是升迁,正好升一级放到礼部去。”

  陈景恪却并不同意:“礼部掌握科举,再让他们掌握了口舌,影响力过大了。”

  “不如交给翰林院,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弥补。”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历史上的翰林院是养望之地,是阁部摇篮。

  经过陈景恪的变革之后,翰林院就成了纯粹的修文馆。

  平日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各类古籍,编修史书。

  在某种程度上,去翰林院反而有点发配的意思。

  但别看它地位尴尬,还不是谁都能进的。

  能被‘发配’过去的,基本都是饱学之士,没点水平的进去会被集体排挤。

  颇有点圈地自萌的意思了。

  基于这种情况,慢慢的翰林院就变成了,有真才实学但有点天真的官吏的去处。

  这群人就是最好的编辑,将周报交给他们,也算是专业对口。

  “不过只能让他们从事稿件的审核工作,行政管理方面要另行配置官吏才行。”

  听完他的分析,朱雄英颔首道:“你说的多,你有理,就这么着吧。”

  陈景恪:“……”

  接着,朱雄英就写了一道旨意,找朱标盖了印章发往内阁。

  以往皇帝直接下令就可以了,现在必须要先经过内阁同意并备案才行。

  不过现在皇权的威望足够大,内阁自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唱反调。

  更何况这还是陈景恪提议的,就更没有人会反对了。

  内阁同意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抽调工匠和铜料制作字模,此事自然不用他们操心,直接给工部下了一道旨意。

  陈景恪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字模,一改往日的大字,新字模只有黄豆般大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节约纸张。

  要是还用以前的大字体,纸张的用量将会增加数倍,成本将会高到影响报纸发行的程度。

  经过初步估算,想要实现他的计划,这套字模的数量高达四十万个之多。

  为此,工部抽调了最精锐的工匠,依然需要数月时间才行。

  不过陈景恪并不着急,先让方孝孺和理学斗一斗再说。

  况且,解缙还没回来呢,急也急不来。

  至于朱标说的金属字模着墨能力差的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油墨这玩意儿,没别的特点,就着墨能力强。

  简直就是为金属字模设计的。

  而且,油墨这玩意儿还不是陈景恪发明的。

  事实上以油入墨早在魏晋时期就开始了,不过只是作为粘稠剂存在,添加的较少。

  民间早就有人尝试过,多加点油会是什么效果。

  然后发现,成本变高了,使用还更加不方便。

  首先就是研磨更加麻烦,其次就是书写效果不佳。

  用毛笔在纸上写字,尤其是在宣纸上书写作画,烟墨的效果完爆油墨。

首节 上一节 556/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