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8节

  就算有那也是小问题。

  改?万一改了之后收入减少了呢。

  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所以,维持现状才是最好的。

  至于陈景恪制定的规章制度,他想要建立的社会秩序……

  在古典官僚眼里,那就是天真。

  总之就是,淡马锡的秩序日渐崩坏,流血事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商业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开始显现。

  很多路过的商船都不敢上岸,在码头补给过后就匆匆离开。

  导致岛上的商业开始凋敝,收入直线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税收。

  直到此时,许柴佬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妥协政策的失败。

  等他想要强硬的时候,发现已经无能为力,只得将事情上报朝廷。

  此事的第一责任人自然是许柴佬。

  最开始妥协,后续又未能及时调整政策,等事情失控才选择上奏朝廷。

  但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对于在座的人来说,透过这次事情看到某些问题的本质,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倒不是他们不知道秩序的重要性,而是从未想过秩序竟然可以如此重要。

  除此之外,雇工保护法的重要性也同样出乎他们的意料。

  奴隶社会也有秩序,可那种秩序并非良性的,会带来无数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你默认奴隶的存在,就会带来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在你这里,所有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

  谁还敢轻易到你这里来?

  雇工保护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保护的不只是雇工的权益,同时也是给了所有人一颗定心丸。

  连雇工都受到保护,更何况是其他人?

  而雇工得到了保护,干活就会更加积极,更加拥护当地秩序。

  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上下一心,当地早晚能繁华起来。

  朱标依然第一个发言道:“我现在才知道,景恪为何要早早制定雇工保护法,还特别强调在淡马锡秩序高于一切。”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此言,什么叫高瞻远瞩,这就是。

  朱元璋却没有夸他,而是质问道:“你既然早就猜到了这种情况,为何不提前说?”

  陈景恪叫屈道:“太上皇可真是冤枉我了,您仔细想想,所有的一切之前我都说过。”

  朱元璋还没说话,朱标先开口道:

  “景恪确实都说过,只是当时没有人在意,很多人甚至以为他多此一举。”

  “包括我其实也有这种想法,所以才忽略了淡马锡的情况。”

  朱雄英慢悠悠的说道:“人教人永远都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了。”

  老朱的脸一僵,被噎的半天说不出话。

  实际上,此事真追究起来,他才是第一责任人。

  要是别人这么阴阳怪气的怼他,早就举起屠刀了。

  但没办法,现在是他宝贝大孙子,下不了手啊。

  李善长和徐达则识趣的抬头看向屋顶,假装什么都没听到。

  朱标眼见自家老爹下不来台,连忙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此事确实是我疏忽了,相信群臣得知情况后,也会吸取教训。”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淡马锡的问题。”

  朱元璋脸色这才好转一些,瞪着陈景恪说道:

  “你既然猜到了,肯定也已经有解决的办法了?”

  陈景恪淡淡的道:“在没有比屠刀,更能让人长记性的东西了。”

  闻言,李善长和徐达神情里充满了错愕。

  原来这就是你的解决方案吗?

  很直接,但……很残酷。

  但和陈景恪以往的作风相差甚远啊。

  朱元璋和朱标也微微有些错愕,但随即就露出了释然之色。

  陈景恪确实妇人之仁,但为了大局他可以杀人不眨眼。

  否则也不会制定出那么多针对宗族、士绅的计划,也不会鼓动朝廷调整人口分布。

  因为他的政策死亡的人无法计数。

  现在也是如此。

  为了让人们重视新政,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行新政,他故意放任淡马锡上的混乱。

  然后以雷霆手段解决这一切问题,为新政扫平所有阻碍。

  只不过他的这种反差,目前只有朱元璋几人才知道。

  李善长和徐达都不甚了解,所以才会感到震惊。

  朱雄英眉头一挑,露出亢奋的表情,说道:

  “相信经过这一次之后,再也不会有人违反朝廷制定的律法了。”

  李善长和徐达心道,那确实不会了。

  毕竟谁家的户口本都不是批发的。

  接下来就是商量有谁去执行大清洗任务了。

  这个人的身份必须足够高,否则动不了那些权贵的商队。

  还必须要够狠,毕竟这次要杀的人可不少,一般人还真没那么大的心脏。

  最重要的,不怕得罪人。

  毕竟带头在淡马锡搞事情的就是权贵官僚家的人。

  这次行动,差不多要得罪大半个朝堂了。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陈景恪说道:“让秦王去吧,这几个月他学的也差不多了,是时候出发去小亚细亚了。”

  “路过淡马锡的时候,顺个手就解决了。”

  听到这话,众人的表情都有些怪异。

  顺个手?

  那可是无数条人命,伱说的和杀只鸡一样。

  不过想想朱樉的性情,对他来说还真就是捎带手的事情。

  关键是,还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

  前两条好说,不怕得罪人这一条,基本就锁死在朱樉身上了。

  大明还有比他更不怕得罪人的人了吗?

  首先是皇子的身份,确保没人敢找他秋后算账。

  其次,他马上就要被‘流放’到中东去了,得罪再多人都无所谓。

  不过这毕竟是得罪人的活儿,朱元璋在场的情况下,朱标是不适合开口的。

  老朱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这次也没问朱标的意见,直接拍板:

  “好,就让朱樉去一趟。”

  “标儿,下旨恢复他的爵位,宣布在海外封国吧。”

  朱标颔首道:“好,我这就拟旨。”

  朱元璋又将目光看向李善长和徐达,说道:“当初的承诺,也是时候兑现了。”

  即便以两人的城府,也忍不住露出兴奋的表情,起身道:

  “请太上皇吩咐。”

  朱元璋说道:“通知各家派一个能干的儿子,跟随老二一起去小亚细亚磨炼一番。”

  “具体怎么做,就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两人齐声道:“是,请太上皇放心,我们知道该怎么做。”

  看着他有条不紊的安排好一切,在场的众人都知道,另一场变革已经拉开了帷幕。

  陈景恪私下给这场变革取了个名字:大分封。

  这次分封的不只是皇子,还包括功勋。

  是的,功勋也一并海外分封。

  当然,目前只分封顶级勋贵,剩下的还要看他们是否努力。

  虽然朱元璋一直没有明说,他是如何说服勋贵无条件支持朝廷改革的。

  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如果陈景恪还猜不到,那就太蠢了。

  除了分封,还有什么能让勋贵集团自损利益,支持朝廷改革的?

首节 上一节 518/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