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节

  邱广安依然不敢相信,想他家学渊源,自幼学习算学四十余年。

  自认为算学水平在大明当排在前列。

  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竟然出自眼前这个少年之手。

  那岂不是说,自己的算学还不如他?

  周围几名户部的算学高手,也都是差不多的表情。

  但邱广安没有直接质疑,而是道:“在下拜读此书,有许多疑惑,不知陈伴读可肯指点迷津。”

  陈景恪知道考验来了:“指点不敢当,互相讨论。”

  之后一群人就围了上来,拿着书上的内容请教起来。

  陈景恪仔细为他们做了解答。

  众人都是算学高手,自然是一点就通。

  比如微积分,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就已经发明了割圆术,而割圆术就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

  眼前这些都是大明朝的算学高手,要不然也没资格到户部来管理账册。

  所以他们学习微积分,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之前,他们之所以没有学会微积分,很大原因是陈景恪写的不够清楚。

  关于统计学、数列、微积分这些东西,他都只是简单的讲了一下。

  不是他想藏私,而是他并非专业人员,没能力独立编写一本高深的数学教材。

  虽然已经尽可能的去写,依然不够明了。

  当面解释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众人很快就摸到了门径。

  而邱广安等人,对他也是心服口服。

第58章 唯儒独尊

  

  算学向来是个小圈子,人数很少。

  且应天府的算学高手,基本集中在国子监、工部和户部等衙门,相互之间联系很紧密。

  所以没多久,太孙伴读陈景恪是个算学高手,就传遍了这个小圈子。

  一开始大家还不信,他才多大,还要学医,哪有时间研究算学。

  只是当看到那本算学书,亲眼见到同行轻松破解算学古籍上的难题,在震惊之余不得不接受了真相。

  于是这些人就齐聚户部,一起向陈景恪请教学习。

  陈景恪自然不会反对,心里还很高兴。

  这些可都是大明算学精英,甚至可以说,大半精英都在这里了。

  有他们一起研究,不说别的,至少能弄出一本算学教材来吧?

  有了教材,以后就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算学人才。

  而算学则是理科的基础,至关重要。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开始关注这些学生的能力和人品,最终选定了一个合适人选。

  国子监算学博士程一民,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家中世代学习算学。

  为人低调,做事很有章法,别的人都很信服他。

  于是,在一天上课结束,陈景恪找到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邀请诸位前辈,一起编写一部属于大明的算学书籍,不知先生可愿牵头。”

  写书?

  程一民顿时就兴奋起来,著书立传可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岂能不愿意。

  但马上又迟疑起来:“不瞒陈先生,小老儿倒是想赚这个虚名,奈何能力不足以服众啊。”

  陈景恪拍了拍自己编写的算学书:“如果加上这本书呢。”

  程一民不敢置信的道:“啊……这……这……这书是先生你的著作啊,我岂能……岂能……”

  陈景恪笑道:“小子厚颜,当个挂名总编纂。先生当副总编纂,负责具体编写工作,如何?”

  程一民什么话都没说,起身整理了一下仪表,郑重的向陈景恪行弟子礼:

  “谢先生器重,此恩一民铭记于心。”

  陈景恪坦然受了这一礼。

  虽然程一民五十多岁,年龄足够当他爷爷了。

  可学无先后达者为先,陈景恪愿意用自己编写的算学书,为他做背书,支持他当总编纂。

  他行弟子礼是理所应当的。

  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很乐意。

  “此事先不要声张,你尽快列出一个章程,再找几个志同道合者商议一下,看他们是否愿意加入。”

  “嗯,告诉他们,若参与进来可在书上署名。”

  程一民肯定的道:“有先生的算书在,我相信无人能拒绝这个提议。”

  但马上又面露难色:“算学在国子监为经学排挤,他们曾几次上书,请求废除算学。”

  “幸得陛下英明,才未被驱离,然亦步履维艰。”

  “若我们大张旗鼓的编写算书,恐会引起他们更大的打压。”

  陈景恪眉头紧皱:“给我仔细说说。”

  通过程一民的描述,陈景恪才知道,明朝的儒生竟然霸道到这种程度。

  自打有太学那天开始,算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就连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都没有发生过打压算学之事。

  没想到明朝的儒生竟然如此霸道,还真以为他们唯我独尊了。

  看来自己想发展理科,难度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不行,必须要趁老朱在位的时候,好好收拾一下这帮子儒生。

  “你放心,此事我自会解决,伱只需将编书的事情做好就行。”

  程一民按捺住心中的疑惑,道:“是,我这就去做。”

  从户部离开,陈景恪就找到朱雄英,一起给朱标打杂。

  不过心中却一直在思考算学被打压的事情。

  本以为只有兵家被他们打压,没想到连没有任何竞争力的算学都不放过。

  这也是一家独大的必然恶果了。

  必须要给那群儒生一点压力,否则他就算拿出再多新东西,都不够他们祸祸的。

  恰好老朱很讨厌腐儒,这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不过要先搞清楚老朱是怎么讨厌儒家的,才好下手上眼药。

  好像老朱曾经将孟子驱逐出文庙,不过这也不是啥光鲜的事情。

  他驱逐孟子,是因为民贵君轻思想。

  君主不英明,大家就起来反抗。

  这话朱重八喜欢听,朱元璋可不想听。

  关键是他还没有斗过读书人,最终不得不让孟子重回文庙。

  咦,这事好像可以利用一下。

  别管朱元璋的初衷是什么,在此事上他败给了读书人,心中肯定不爽。

  先记下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挑拨一下。

  除此之外,他还做过什么呢。

  实在想不到,不过没关系,找人问问就行了。

  于是又过了两天,他再次抽出机会,给程一民等人上算学课。

  课程结束,程一民主动找到他,兴奋的道:

  “先生,这几天我联络了几个相熟的人,他们都愿意听从先生调遣。”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写的这本算学书,在这个年代就是超越时代的东西。

  以此为蓝本,重新梳理华夏算学体系,必然是一本超越前人的巨著。

  所有参与人都将名垂青史,恩及子孙。

  这么好的机会,自然没人愿意放过。

  “辛苦你了……对了,你可知道陛下对儒生的态度如何?”

  程一民恍然大悟,他大概猜到陈景恪准备怎么反制国子监的儒生了。

  再没有比直接告御状来的干脆。

  想到这里,他当即说道:“陛下对儒家的态度比较复杂……”

  治理国家既要依靠儒家,又讨厌儒家动不动就以大义来压他。

  说白了,矛盾还是来自于中央集权。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只能在曲阜祭祀孔子。

  读书人顿时就沸腾了,纷纷上书。

  朱元璋硬挺着不肯收回命令,然而读书人更干脆,无视皇命继续参拜。

首节 上一节 51/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