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5节

  由此可见,蜀国钱币在当时的地位。

  “魏国的情况更加特殊,魏文帝对钱的了解还不如吴国,他竟然直接废除了钱币,改为以物易物。”

  “然而百姓对钱币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一条政策改变。魏国不铸造钱币,这个空白就会被别人占据。”

  “于是蜀国钱币顺势流入,迅速通行魏国。”

  “此时,蜀国只需要不停地造钱,就可以从魏吴两国,买到源源不断的物资。”

  “这也是为何蜀国仅靠一州之地,就能接连不断的发起战争的原因。”

  “诸葛丞相能六出祁山,也多得益于此。”

  朱标忍不住说道:“魏吴两国的百姓,又不能跑到蜀国用直百钱购买物品,他们就不怕出问题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方才我说过,朝廷发行的钱币,已经不单单是钱币,还是一国的信誉。”

  “蜀钱在信誉上,已经获得了天下百姓的认可。除非他自毁长城,否则没人能动摇直百钱的地位。”

  “而蜀国也明白这个道理,那几座官仓始终是开通的。”

  “任何人只要拿着直百钱,随时可以去兑换等价物资。”

  “蜀锦是当时最名贵的绸缎,他们甚至将直百钱和蜀锦挂钩。”

  “如此,直百钱的购买力一直都在,信誉自然也就一直保持的很好。”

  朱标眉头紧皱:“魏吴两国难道就任由蜀钱通行,不想办法反制吗?”

  不等陈景恪回答,朱元璋先开口道:“大势,蜀钱大势已成。”

  “吴国百业凋敝无力反制,且他和蜀国是盟友,不能公开禁止蜀钱流通。”

  “魏国就算重新启用钱币,也无法将蜀钱彻底驱逐,最多蜀钱和魏钱并行。”

  陈景恪佩服的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吴国直至灭亡都未能驱逐蜀钱。”

  “魏国在魏明帝时重新启用五铢钱,然依然无法将蜀钱驱逐出去。”

  朱标疑惑的道:“既如此,为何最后蜀国还是亡了?”

  朱元璋解释道:“国力,魏武帝留下的家业太厚了,国土和人口都是蜀国的数倍。”

  “且最肥沃的中原大地皆在魏国统治之下,而蜀国多山川少平原。”

  “蜀国增加一个人,魏国就能增加五个十个。”

  “魏国只要拖下去,最后输的就必定是蜀国。”

  “所以司马懿才会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不让诸葛孔明出蜀。”

  “反倒是蜀国,靠着一隅之地压了魏国三十年,殊为难得。”

  “原本我只以为是诸葛孔明谋略高超,不成想竟还有如此隐秘之事。”

  说到这里,他看向陈景恪:“你能从史书中发现这一点,也非常难得,不错。”

  陈景恪对老朱也是心服口服,自己懂这些,是得益于前世各位学者的总结。

  朱元璋只是听自己泛泛说了几句,就能猜的八九不离十,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谢陛下夸奖,臣愧不敢当。”

  朱元璋点点头,道:“还有吗,一并说出来吧。”

  陈景恪回道:“有,让直百钱获得百姓认可,这只是第一步。臣斗胆自夸一句,我也能做到。”

  “刘巴真正让人敬佩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计算,确定了每年发行直百钱的数量。”

  朱标疑惑的道:“何解?”

  陈景恪解释道:“钱少了会闹钱荒,导致物价贬值。”

  “钱多了也不行,会造成物价飞涨,钱就不值钱了。”

  别说朱标了,朱元璋也一头雾水。

  什么意思,钱多了还不好吗?

  没办法,陈景恪只能耐着性子,给他们讲了一下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儿。

  两人这才恍然大悟。

  “铜钱是有实物的,就算发行的比较多问题也不大。”

  “可是直百钱不行,它是信用钱币,一旦超额发行很容易就会造成钱多的局面。”

  “如果蜀国不控制发行量,用不了多久直百钱就泛滥不值钱了。”

  “就好像宝钞,一贯的面额,只能购买六百文的货物。”

  这揭老底的行为,让朱元璋老脸色有些挂不住,恶狠狠的瞪了陈景恪一眼。

  不过他也没有真的生气就是。

  这确实是他的错,对钱不够了解,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政策。

  现在陈景恪帮他指出来,还说出了解决办法,他心中只有高兴。

  陈景恪连忙嘿嘿傻笑一声,继续道:

  “发行的少,解决不了钱荒问题。发行的多,会造成钱多的后果。”

  “如何计算这个发行量,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刘巴真正高明之处,就是他懂得如何计算发行量。”

  “他应该是将这种算法,传授给了蜀汉掌管钱粮的机构。”

  “所以直到蜀汉灭亡,直百钱都没有滥发。”

  其实,在这里他故意夸大了刘巴的能力。

  刘巴只是提出了铸造直百钱,没多久就病逝了。

  蜀国计算发行量,更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陈景恪杜撰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蜀国确实没有滥发直百钱。

  这一点从蜀汉灭亡,直百钱的信用依然没有破产就能看得出来。

  陈景恪之所以杜撰此事,就是为了提醒朱元璋,宝钞不能滥发。

  朱元璋却不知道这些,听到这里激动的道:

  “你知道这种算法吗?”

第52章 解决之法

  

  陈景恪摇摇头,道:“臣查阅了所有能查找的资料,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朱元璋很是失望,但又觉得很正常。

  要是陈景恪连这都会,那就妖孽的有点过头了。

  “咱会派人翻阅典籍,希望能找到相关记载。”

  陈景恪连忙提醒道:“其实就算找不到记载也没关系,今人并不比古人差,何必事事依赖古人。”

  “找来懂钱又懂算学的人加以总结,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明也能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计算之法。”

  朱元璋不禁颔首:“此言在理,咱就做两手准备。若能找到记载最好,找不到咱们就自己研究。”

  这话也基本意味着,他接受了之前的建议。

  陈景恪心中非常高兴,决定再推上一把:

  “臣自认为对算学有独到见解,愿意将此学问献于陛下。”

  对他的博学朱元璋已经麻木了,并没有觉得惊讶,只是道:

  “好,你就将算学学问写下来,再呈给咱吧。”

  “是。”

  “对钱币,你可还有别的发现?”

  “还有一些。”

  陈景恪又讲了一些要点,但都是对方才那几个要点的补充,并未再提出什么核心观点。

  但朱元璋依然听的很用心,这些补充观点,让他对钱的认识更加清晰。

  心中已经有了改革的方向。

  直到陈景恪表示讲完了,他才赞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不错。”

  “谢陛下夸奖。”

  “以后有什么想法,直接来找咱和太子就行,不用拐弯抹角,咱又不是听不进谏言的人。”

  陈景恪心道,真的吗,要不咱们聊聊藩王的问题。

  “谢陛下,臣知道了。”

  朱元璋又问道:“算上上一次,伱已经帮咱解决了三个大难题。这么大的功劳,当重赏。”

  “你可有什么想要的?只要不过分,咱都能答应你。”

  陈景恪正色道:“陛下让一介白身的小子担任太孙伴读,已经是莫大的恩宠,臣岂敢再讨要封赏。”

  对他的态度,朱元璋很是满意:“咱是赏罚分明之人,有功就当赏,你无需推辞。”

  “这……”陈景恪为难不已,一时间他还真想不到有什么想要的。

  这时朱标开口道:“你年龄还太小,现在封赏过重于你来说并非好事。”

  “既然你一时间想不到要什么,不如等过些年一并封赏如何?”

  陈景恪松了口气,道:“谢殿下爱护,臣愿意。”

  朱元璋也很满意这个结果,道:“好,那就这么决定了。”

  事实上他也并不愿意现在封赏陈景恪。

首节 上一节 45/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