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47节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不只是古代人相信,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相信鬼神气运之说的依然大把存在。

  比如某富豪把妻子骨灰镇压起来。

  比如某地上演的闹剧立马双龟。

  相关案例不胜枚举。

  所以,朱元璋和朱标对此事如此重视,就显得很正常了。

  更何况,事情确实很巧合。

  没有佛道以前的王朝都很长寿,有了他们之后王朝都比较短命。

  换成谁,都会怀疑。

  这也是佛道两教,听到这个理论之后,面色大变的原因。

  因为这是真的在要他们的命。

  而陈景恪明知道这个理论很危险,却还要抛出来,自然是故意为之。

  佛道两教被驯化的太久,已经失去了野性,想要驱动他们很难。

  而这個气运理论,就是悬顶之剑。

  逼迫着他们向统治者证明自己还有用。

  但过犹不及,这把剑是用来吓唬佛道两教的,可不能真把他们弄死了。

  必须要打消朱元璋和朱标的怀疑。

  在抛出这个理论之前,陈景恪就已经想好了答案。

  此时听到朱元璋的提问,他就说道:

  “陛下,秦朝之后的朝代短命,不能说和佛道没关系,但关系不大。”

  朱元璋不禁愣了一下,他确实有所怀疑,但内心里并不是很相信。

  没想到竟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朱标也非常惊讶,什么情况?不是用来吓唬佛道两教的吗?

  朱雄英才是最不敢置信的,你不是最反对这种迷信之说的吗?今天怎么一反常态了?

  陈景恪解释道:“咱们先来说一下,为何夏商周国祚绵长,秦之后难有三百年王朝。”

  “三代时期阶级高度固化,这一点之前咱们说过,我就不多赘述了。”

  “但是,阶级固化只是次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分封。”

  “中央的权力被分给了一个个诸侯王,但这也意味着责任和矛盾也下移了。”

  “百姓不需要向天子效忠,只要效忠国君就可以了。”

  “同样的,天子也没有救济这些藩属国百姓的义务。”

  “没有相应的权利,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义务。”

  “比如甲国出了问题,那就是甲国自己的事情,和别的国家没有关系。”

  “甲国遭了灾百姓就算饿死,也不会去祸乱别的国家。”

  “他们敢去,别国的百姓也不会接纳他们,更大的可能是用刀枪将他们全部杀死。”

  “如果甲国没有办法度过劫难,只有灭亡一条路。”

  “事实上,虽然夏商周的国祚都很长,可下面的藩属国并非如此。”

  “周朝建立分封了八百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就只剩下几十个了,那七百多个全都亡于各种矛盾。”

  朱元璋和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好像还真是如此。

  大家只看到了夏商周国祚绵长,又有谁去关注那些诸侯国了?

  朱雄英则已经拿出笔,开始做笔记了。

  话题讲到这里,陈景恪决定扩散一下,多讲一些别的: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这些小诸侯国是怎么灭亡的。”

  “但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被周边国家武力兼并,天灾人祸无法化解自我崩溃等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主动并入别的国家。”

  “比如甲国遭了灾,全国都要饿死了,国君只能去别国借粮。”

  “能借的来最好,借不来怎么办?”

  “只能举国加入不缺粮食的乙国,国君成为乙国的贵族。”

  “乙国既然接纳了甲国,那自然要出钱粮救济灾民。”

  “这种事情在战国末期其实也发生过一次。”

  朱元璋疑惑的道:“战国末期?是哪个国家,为何我从未听说过。”

  陈景恪说道:“您肯定听说过,就是赵国。”

  朱元璋惊讶的道:“赵国不是被王翦率军攻灭的吗?”

  陈景恪说道:“最终的结果确实如此,但过程却值得推敲。”

  “2466年(黄帝历)赵国遭遇地龙翻身(地震),从保定到大同之间,四百余里范围都遭了灾。”

  “被震出的地缝,最宽处达到了一百四十余步。”

  “灾情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467年赵国又遭遇了波及全国的大旱。”

  “再加上连年战乱,赵国已经山穷水尽。”

  “史书记载,岁大饥,人相食。”

  “走投无路的赵国百姓,对于自己的国家也已经没有了任何期望。”

  “他们只想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们,即便是生死大敌的秦国也无所谓。”

  “这种事情在之前发生过很多次,赵国百姓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

  “所以,赵国除了少数主战派,从上到下都不想再打了。”

  “李牧的死,表面看是郭开自毁长城,然而又何尝不是集体意志的结果。”

  “等李牧这个主战派一死,只过了一年赵国就没了。”

  “可惜的是,秦国当时雄心勃勃,意图覆灭六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自然不愿意拿出宝贵的粮食,去救济赵国那数百万灾民。”

  说到这里,陈景恪已经不忍心再往下讲了。

  战乱年代,数百万灾民,将人类创造的所有词汇都拿出来,也不足以描写那种悲惨。

  平息了一下情绪,他才继续说道:“痛恨秦国的又何止是楚国人,赵国人对秦国的恨更加强烈。”

  “正是因为这种种,才有了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天下云集响应。”

  “秦,死得其所。”

  朱元璋和朱标都感受到了他的悲痛,沉默了下来。

  朱雄英毕竟年轻,没有那么多感触,他更多的是质疑:

  “这东西史书上也没写啊,你是怎么知道的?”

  陈景恪挤出一丝笑容,说道:“一种猜测罢了,是不是真的如此已经无人知晓了。”

  “但不管真实原因是否如此,秦国灭亡赵国之后,都应该担负起救济灾民的责任。”

  “可他们并没有……那可是数百万人啊。”

  朱雄英不说话了。

  战国末期,征战数百年秦国也不富裕。

  救济了这数百万灾民,就没有粮食再对他国发动战争了。

  这是秦国上下都不愿意见到的局面,无视这些灾民,继续征伐别国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于是,三年后灭魏,再两年后灭楚,再一年后灭燕,再一年后灭齐。

  至此乱世终结,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皑皑白骨之上建立了起来。

  如果始皇帝能休养生息……可惜没有如果。

  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

  过了许久,朱元璋忽然说道:“最开始的时候,在你眼里咱是不是和始皇帝一样无情。”

  陈景恪没有说话,但这时候不说话就代表了一切。

  朱元璋也没指望他回答,自顾自说道:

  “伱曾经和雄英说过,咱就是地主思想……”

  “咱知道你是和他说笑,但现在回头看看,咱确实是这般想的,也是这般做的。”

  陈景恪终于开口说道:“陛下能说出这番话,就已经是一位合格的天子了。”

  朱元璋咧嘴无声的笑了笑,道:“有时候咱就在想,你就是真正的应命贤臣。”

  “是老天派来教咱怎么当天子的。”

  陈景恪笑道:“那陛下、殿下和太孙就是真正的天命之主,否则也不会听我这个应命贤臣唠叨个没完。”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这话咱喜欢听。咱就是天命之君,你就是应命之臣。”

  “咱们君臣相谐,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

  朱雄英适时插话说道:“这个时代,就叫帝国时代。”

  方才的压抑气氛一扫而空,众人的心情都好转了起来。

  又闲聊了几句,朱元璋催促道:“继续说方才的话题,然后呢?”

首节 上一节 447/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