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15节

  “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朱元璋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刚才不过是一时气愤,被大家一劝就冷静了下来。

  然后下旨令北边诸将严防死守,不可轻易出战。

  但与此同时,他又给朱棡和朱棣分别写了一封信。

  伱们老子咱很生气,明年开春必须狠狠的揍他们,要不然咱就不认你们这俩儿子。

  本就对被动防守不满的兄弟俩,接到信之后战意直接拉满。

  然后派出更多的探子,去打听蒙古的详细信息。

  其实从夏季接到出征命令时开始,两人就一直在收集蒙古的各种信息,掌握对方的行踪。

  为来年北伐做准备。

  毕竟中原北伐草原,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人。

  提前收集消息,情况会好很多。

  朱元璋自然不会如此放心将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两个年轻的儿子,还是派了老将到军中坐镇的。

  朱棡因为久经杀场,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就派了宁侯张温和永平侯谢宁前来助阵。

  永平侯谢宁是太原城的修筑者,也是朱棡的岳父。

  朱棣更加年轻,且未挂帅出征过,老朱就将在四川的傅有德抽调回来,派到他身边当副帅。

  至于为啥不让徐达出马。

  原因很简单,军方第一人要坐镇洛阳才行。

  尤其是马上就要发生皇位更替,更需要徐达坐镇洛阳,以防万一。

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

  一直忙碌到过年,才终于制定出大致的计划框架。

  看着这份长达十四万字的工作计划,陈景恪长长的舒了口气,然后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玩意儿放到前世,肯定会被领导打回来。

  写的什么玩意儿,不清不楚的也能用?

  但放在明初,就是划时代的东西。

  其他人也都是如此,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看向陈景恪的目光,更是充满了敬佩。

  作为朱标的核心团队成员,未来必然身居高位。

  他们心中是非常骄傲和自信的。

  可是自从陈景恪出现,他们的认知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以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国家,将来走到关键岗位,必然能干出一番成就。

  做完这份计划,他们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可以说,这次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认知进行了一次重塑。

  而带领他们完成这一切的陈景恪,今年才刚满二十岁。

  这是何等的天纵奇才。

  更让他们感激和敬佩的,是他的谦虚和无私。

  如果他们拥有这么高深的学问,尾巴早就翘到天上去了。

  可陈景恪始终保持着谦虚,哪怕是授课也是以商讨的语气,而不是用必须如此的命令方式。

  而且这种经验,换成他们肯定会藏起来,传给自己的子孙。

  就算会教几个弟子,那也是有所保留的。

  陈景恪丝毫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完全是倾囊相授。

  这种学识,这种胸襟,让他们为之心折。

  其实陈景恪也同样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对眼前这群人非常佩服。

  上辈子他就是个医生,很多东西都是网上冲浪看到的,了解并不深。

  这一世从政之后,他就一直在思索,去理解前世看到的各种信息。

  可时间太短,能力有限,能被解读的信息并不多。

  他把自认为有用的信息挑出来,说给大家听,然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去解读并应用。

  对他自己来说,这也同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消化了许多前世的知识。

  并对治国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

  一套借鉴了前世的见识,又能适应当前时代,且具有前瞻性的施政体系。

  这套体系眼下还只停留在纸面上,是否可行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可不管怎么说,对陈景恪自己来说,已经完成了一次蜕变。

  以前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基本都是借鉴了前世现成的方案。

  实际上,他对未来该如何走,心中也没有底。

  除了要坚定走工业化,别的其实他也很迷茫。

  强行套前世的路,走资本主义?走兔子的道路?

  他不知道。

  现在他知道了。

  大明注定要走一条与前世不同的路。

  什么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带领华夏文明攀向更高峰。

  ——

  朱标拿到这份计划后叹为观止,然后呈送给了朱元璋。

  老朱只是瞅了一眼,就嫌弃的扔了回来:

  “看你爹的笑话是不?”

  朱标心下莞尔,说道:“我哪敢啊,就是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要和您商量一下。”

  朱元璋严肃的道:“过了年你就是皇帝了,以后这种东西就不要再拿给咱看了。”

  “你是个有主见的人,不能被咱的意见干扰了想法,况且这东西咱也看不懂。”

  朱标认真的道:“景恪以前和我说过,让我当您的魏征。”

  “现在不过是情况反过来了,您帮我查漏补缺。”

  “当然,以前您是皇帝,咱们有分歧了,以您的意见为主。”

  “以后我当了皇帝,咱们有分歧了就得听我的。”

  朱元璋心下很是欣慰,儿子还是很尊敬他这個当爹的。

  “哈哈……你这臭小子,就见不得咱歇着。”

  “行行行,就依你说的办,以后咱当你的魏征。”

  朱标这才放下心来,不过还是解释道:

  “不是我不想让您歇着,实在是这份计划牵扯的面太多。”

  “以现在大明的行政管理体系,不足以推行这个计划。”

  “所以,接下来几年我们必须对这套体系做出改革,重建一套全新的,能够适应新要求的管理系统。”

  “但这个新系统是什么样子的,谁都不知道,我们只能一点点摸索。”

  “这期间会出现一些混乱,有您在既能震慑宵小,又可以帮我查漏补缺。”

  “我们父子携手,重新建立一套管理体系,为后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表情也凝重了许多,说道:“陈景恪呢,他没有什么建议?”

  朱标叹道:“他有想法,但心有顾虑不敢说。”

  朱元璋气道:“混账东西,现在都是什么时候了,还藏着掖着的。”

  “将他叫过来,咱好好骂他一顿。”

  朱标苦笑道:“其实此事也不怪他,该如何改大家心里都清楚。”

  “他只是遵守约定,不和您对着来。”

  朱元璋表情一僵,过了一会儿长叹一声道:

  “罢了罢了,分吧。”

  “这么多计划靠咱们爷俩……爷仨累死也忙不过来。”

  “不过有个前提,不能再出现丞相。”

  朱标心中一喜,说道:“您放心,我知道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不会走前人的老路。”

  “但这份工作计划,又要求朝廷必须有能力调动全国资源……”

  “用景恪的话来说,就是举国体制。”

  “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朝廷。”

  “正如您所顾虑的那样,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我的想法是加强内阁,将丞相的权力分给内阁学士,由内阁统领六部等衙门。”

  “内阁学士七人,相互协作共同处理政务。”

首节 上一节 415/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