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00节

  现在先缓一缓,过上几个月,等大家习惯了新内阁,再给他们票拟权。

  就算文官反应过来,也已经晚了。

  这就是朱标,做事谋而后动,徐徐而行。

  这一点和朱元璋截然不同。

  换成老朱,哪管文官集团是怎么想的,制定好计划之后马上就要推行。

  谁敢反对,先看看自家的户口本够不够厚。

  陈景恪之前的改革不可谓不激进,能如此顺利就施行,完全得益于老朱的强势。

  父子俩的风格迥异,倒也不能说谁好谁坏。

  老朱的风格更适合开创,重病当用猛药吗,但会带来一些混乱。

  朱标的风格更适合大病之后的调理,虽然缓慢,但胜在稳定。

  得知了朱标的打算,陈景恪也就不着急了。

  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慢慢来呗。

  接下来,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新军制的制定中去。

  每天都出入五军都督府,和一群顶级勋贵混迹在一起。

  因为军制课,让冯胜等人彻底了解了陈景恪的能力。

  所以,现在他们完全将陈景恪当成了平等的存在来对待。

  这一切都被其他人看在眼里,在惊讶之余,对陈景恪也更加的敬畏。

  福清得知自家夫君竟然能和老一辈平等论交,别提多开心了。

  因为无子产生的郁结之气,也被冲散了大半。

  这完全就是意外之喜了,陈景恪也终于可以暂时放下此事了。

  且说朝廷方面。

  朱标没有在折腾内阁,却并没有消停,而是继续折腾起了军方。

  上次他下令北部边疆收缩防线,以防守反击为主。

  被群臣视为战略收缩的信号。

  但仅仅只是这一条命令,还不足以证明这个猜测。

  现在新的命令下来了。

  往交趾委派了新的总督,全权负责交趾军政事务。

  并命晋王朱棡率领大军回朝,只给交趾留下足够的防守力量。

  这还不算完,接着又下令,除云南外其余地方皆收缩兵力,以防守为主。

  又过了不久,再次下令将四边的多余军队抽调回来,只留下防守的兵力。

  这一下,群臣终于肯定,大明要休养生息了。

  文官自然是弹冠相庆,太子殿下果然是仁厚之君啊,能够体恤百姓。

  军方对此自然颇有微词,甚至产生了危机感。

  但徐达等人仅仅是一句话,就平息了所有的不满:

  “你们想不想轮休?想不想回家抱婆娘?”

  于是,大多数将士们顿时老实了下来,毕竟这么多年没回过家,他们也想家了。

  剩下一小撮战争狂,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老婆孩子热炕头,对华夏人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啊。

  对军队做过调整之后,朱标才开始转向内政。

  一条条命令通过驿站传达向各州县。

  主要是命令百官安抚百姓,劝课农桑。

  其中最主要的有五条:

  其一深化革新,之前的革新有很多地方执行的并不彻底,这次必须要贯彻到最基层。

  为此,朱标命锦衣卫、御史台等机构出动,监察天下,督促各地改革。

  还命吏部制定了考核标准,凡是新法推行不达标的地方,给予相应的处罚。

  轻则训斥贬官,重则罢官入刑。

  这带着杀气的命令,让百官心中一惊,想起了这位太子的真面目。

  他的仁厚,完全是他爹衬托出来的啊。

  原本因为太子掌权生出懈怠之心的官吏,连忙收起了小心思,做事小心了许多。

  朱标的第二个举措,是关于流民的。

  清查流民,能查到原籍的全部送回原籍,查不到原籍的就地落户分配土地。

  这也就是王朝初期,朝廷手里掌握着大量土地,才能做到的了。

  第三个举措是关于民生的。

  五岁以下的幼童,每年每人一只鸡。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一只狗。

  这一条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为了体现君主的仁慈。

  但接下来的一条就很重要了。

  土地不超过五百亩,家中有六十岁老人要赡养的,可免一成田税。

  有超过三名子女要养活的,亦可免一成田税。

  如果既有老人,又有超过三名子女的,可累加减免两成田税。

  这条措施一出天下沸腾。

  百官和万民齐呼太子圣明。

  朱标的仁厚之名,得到了天下公认。

  陈景恪也不例外,对朱标心生敬意。

  这一举措就是实打实的惠民政策啊,而且惠及的还是真正的普通百姓。

  毕竟有五百亩田这个标准在。

  很多人会说了,五百亩地那是大地主了好吧。

  并不是。

  在古代是轮耕的,一半的地种庄稼,一半的地休息恢复肥力。

  五百亩地,实际产粮的只有二百五十亩。

  而且当时的产量很低,良田的亩产也就两石左右。

  除去成本和要缴纳的税还能剩下多少?

  那时候五百亩地充其量算是富农。

  真正的大地主,土地不是按亩计算的,而是按里计算的。

  方圆几十上百里,一草一木都是人家的,这才是大地主。

  总之,朱标的这个政策,真正惠及万民。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二十年大明的人口将要迎来爆炸式增长。

  朱标的第四个举措是兴修水利。

  元末战乱,导致很多水利设施被破坏,至今没有修复。

  而且黄河改道和淮水重新梳理,也导致以前的水利设施无法使用,必须重新开挖。

  以前没有那个时间,现在终于可以弄一下了。

  第五条是垦荒令。

  五年内无人耕种的土地则视为荒地,任何人都有权力去开垦。

  新开垦的土地,五年内免除赋税。

  这个举措遭到了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强烈反对,就连勋贵集团都罕见的保留了意见。

  很简单,拥有土地最多的就是他们。

  因为找不到足够的人手耕种,大片的土地荒芜在那里。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家里产业多,不在乎那点荒地。

  可我在不在乎是一回事儿,被别人开垦又是另一回事儿。

  他们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

  面对群臣的反对,朱标似乎早有准备,不慌不忙的将这条命令修改了一下。

  鼓励百姓去开垦无主的荒地,有主的荒地不能动。

  但与此同时他还下达了一条政令,要求官僚勋贵群体,尽快将自己的荒地开垦出来。

  如果地太多种不过来,可以转卖给朝廷。

  群臣哪还不知道,这才是太子的本意,自己等人被骗了。

  不过知道也晚了,之前已经反对过一次,现在再反对就是不给太子面子了。

  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命令。

  要么想办法弄人过来开垦自家的荒地,要么只能将一些荒地卖给朝廷。

  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大明出现了很多昆仑奴以及日本奴。

  都是被大地主买来种地的。

首节 上一节 400/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