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8节

  张居正则不然。

  他作为内阁首辅实际上只是个五品官,六部尚书是二品。

  在职务上他可以命令六部尚书,可在地位上又低于六部尚书。

  双方是互相辖制的。

  可是他勾结太监冯宝,掌握了最终决策权。

  彻底压倒了六部各衙门的主官。

  你一个内阁首辅,勾结太监获得了不属于你的权力。

  这已经不是权臣了,而是奸臣。

  张居正的名声差,也与此有关。

  事情分析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票拟之权可以给内阁,不过咱要先给内阁立几个规矩。”

  朱标精神一振,说道:“您说。”

  朱元璋说道:“其一,内阁学士永为五品。”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要让你低品掌权,无法对等的和六部等衙门打交道。

  “其二,不可给予其驳斥权。”

  同样的道理,驳斥权代表着执行权。

  将驳斥权给了他们,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命令六部等衙门的权力。

  那样的话,内阁就变成第二个丞相府了。

  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

  “其三,内阁学士不可兼任。”

  听到这一条,朱标先是疑惑,继而恍然大悟露出敬佩之意。

  陈景恪也是敬佩不已。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内阁学士可以兼任,那么六部尚书来兼任内阁学士呢?

  六部尚书都二品大员,本就位高权重。

  再让他们兼任内阁学士掌握议政权,那权力可就太大了。

  这一点连陈景恪自己都没有想到,朱元璋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看出来了,还找到解决办法。

  果然不愧是老朱啊,这政治敏锐度是真的可怕

  朱元璋又接连说了好几条规矩,都是限制内阁权力的。

  真要按照他的规矩来,内阁还真就是被关进笼子里的老虎。

  可是陈景恪却知道,他太想当然了。

  你规矩立的再好,也架不住后世子孙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立铁牌太监不得干政,有用吗?

  陈景恪敢肯定,他立下限制内阁的规矩,未来会被他的后人一条条废除。

  这不是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事实上内阁制度真的没有问题,至少陈景恪认为,它是古代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了。

  内阁掌握议政权,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驳斥权是为了限制皇权而设立,这其实也是朱瞻基的初衷。

  怕后世子孙出昏君,让群臣稍微限制一下皇帝的行为,不至于酿成大祸。

  可以说,从哪里来看这都没有问题。

  即便是让二十一世纪的人来看,也很难想出比这更好的制度了。

  但这并不意味内阁就没有问题,恰恰相反,明朝内阁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

  这个漏洞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成员构成上。

  内阁成员全部是文官担任。

  后果是什么历史已经告诉大家了。

  文官集团尾大不掉,甚至让明朝皇帝拥有了易溶于水的特性。

  所以陈景恪认为,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改变成员构成。

  不能让文官彻底掌握内阁。

  设立限制内阁的规矩自然也有必要,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朱元璋显然也察觉到了他有话想说,立即就问道:

  “景恪你可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陈景恪自然不能说,文官会让你的子孙易溶于水,说了他也不一定会信。

  想了想,他说道:“不论内阁的权力有多大,它都是协助君主处理政务的机构。”

  “一国政务千头万绪,包含军事、民生、司法、商业等等方面。”

  “可是现在内阁成员全部来自于读书人,来自于文官,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没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

  朱元璋目光怪异的看向他,没人能全知全能吗?

  别人说这话咱信,你说这话咱只能当伱是谦虚了。

  “能进入内阁的肯定都是大才,可他们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

  “所以,内阁成员不应该只有文官,而是从各行各业挑选人才进来。”

  “比如,文官出一人,军方出一人,司法官出一人,计官出一人……”

  “如此,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有专业人才以备咨询。”

  “我觉得,这样定然能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他的深意,却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提议:

  “好好好,这个提议好。”

  “咱以前就觉得,内阁用起来总感觉有点不顺手,只是一直找不到原因。”

  “经你这一说咱才明白问题在哪。”

  “内阁学士全都是读书人出身,处理民生事务他们很擅长。”

  “处理军事、司法等问题,他们总是出纰漏,可不就是不顺手吗”

  陈景恪略微提点道:“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防止一家坐大。”

  “屁股决定脑袋,在党争面前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内阁掌握议政权,如果全有文官担任,那么他们制定的政策必然倾向于文官。”

  “到时军方、司法、计官等都会受到打压,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果各方都出一个人,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朱元璋秒懂其中的道理,说道:“说的好,不可使一家独大。”

  “标儿这一点也要写进规矩里,内阁成员要选择不同的官吏担任,不可全用一种家之人。”

  朱标自然也明白事情的轻重,说道:“是,过几日我就从各部挑选一人进入内阁。”

  眼见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同,陈景恪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他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大明以后会如何,内阁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但他敢肯定,必然比前世文官一家独大要强,这就足够了。

  朱元璋又问道:“还有什么建议,一并说了吧。”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内学士拥有票拟之权,就无法时时待在陛下身边以供咨询了。”

  “所以,有必要新设一个类似的职务。”

  “可以在内阁增加一个观政的职务,比如叫内阁行走什么的。”

  “陛下有比较器重的官员,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任命,可以放在内阁当行走。”

  “如此既可以供陛下咨询疑难,也可以让他们就近观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增长经验。”

  “将来有合适机会,可以直接外放为官。”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这个提议也不错,不过并不重要,你知道咱想听什么。”

  陈景恪摊摊手道:“那我就真的没有什么建议了,内阁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极限了。”

  朱元璋见此也没有在追问,正如他所说,内阁到这一步确实已经足够完善了。

  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实践。

  之后几人又一起讨论了一下细节方面的问题。

  比如内阁成员具体选那些人,又如何保证他们不会陷入党争耽误政事等等。

  这种重要的机构制度问题,他们也只能自己讨论,不能交给别人。

  这一讨论就到了半夜,连饭都是端进来凑合着吃的。

  孙福几次过来提醒他们休息,被朱元璋给训斥走了。

  最后还是将马皇后请过来,他们几个大老爷们才意犹未尽的去休息。

  ——

  皇帝、太子召见军方代表,整整开了一天的会,自然是瞒不住人的。

首节 上一节 398/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