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3节

  “我只能说,持这个论调的人,是在否认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孤独的道德标准就像一把尺子,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如果没有这些道德标尺,就好像人类嗅觉失灵,不知道什么是香什么是臭。”

  “等饿了不是去厨房,而是闻着味儿就钻进厕所了。”

  额……三人都有些无语,这个比喻实在有点让人恶心。

  “我们不一定要去学圣贤,但必须要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赞扬的。”

  “与他相反的行为,就不那么值得夸耀了。”

  “不要求人们去学他,只要大家别往相反的方向走就可以了。”

  “儒家思想起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它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但至少它确立的一套标准,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去做。”

  “同理,大同世界也是一样。”

  “虽然这个终极理想很难实现,但有一个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

  三人再次点头,至少对他们来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朝廷肩负的重任,就是带领黎民苍生向着大同世界前进。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儒家也有缺点,太过于理想化。”

  “他们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

  “说起道理头头是道,问他们解决的方案,就只会追忆上古先王之治。”

  “所以,儒家只适合用来当尺度,用来给人们树立一个标准。”

  “如何达成这个标准,还需要问法、兵等百家,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

  朱标心中一动,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是汉宣帝的名言,一句话道尽了汉家制度的本质。

  他还说了另外一句名言:亡我汉家天下者,太子也。

  明知道刘奭不堪大用,因为和许平君的感情,还是立他为太子。

  果不其然,西汉朝从刘奭开始,朝着亡国方向急速前进。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所以,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学说,什么样的制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否带领大明走向大同世界。”

  “这是国家天然肩负的责任,是历史赋予他的任务。”

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

  听到‘历史赋予的使命’,朱元璋祖孙三人都有些激动,很轻易就接受了这个概念。

  作为推崇祖先崇拜,又最擅长记录历史的文明,华夏人对‘历史’有着别样的情怀。

  史册留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

  先秦时期的刺客,为了青史留名甘愿付出生命。

  东晋桓温更是说出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样的话。

  朱元璋祖孙三人自然也想青史留名,与历代明君雄主相媲美,甚至想在功绩上超越历代君主。

  朱雄英亢奋的道:“历史的使命交到了大明的手里,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元璋很是喜欢他的雄心壮志:“乖孙有这个抱负就好。”

  朱标却说道:“盛世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开创的,景恪虽然提出了种种改革,还拿出了帝国计划。”

  “但我们谁都不知道最终结果会如何,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朱元璋颔首道:“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几千万苍生,谨慎一点是好的。”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们,这些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他也已经想好了另一套解释:

  “方才我说过,制度奠定在很久以前。”

  “我的变法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察历史,梳理国家发展的脉络,从中推演出的结果。”

  朱标精神一震,追问道:“你在历史中发现了什么?”

  朱元璋也立即就坐直了身子,熟悉的味道又来了,开课。

  陈景恪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是关于国家和朝廷,国家的发展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过程。”

  朱标不解的道:“中央集权?”

  陈景恪说道:“对,中央集权,也就是天子的权威越来越大。”

  “从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到建立更加严谨的国家,是一次对君主权力的增强。”

  “夏商周采取封建制度,天子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诸侯王拥有极大的权势,甚至可以反过来取代天子。”

  “秦朝大一统之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一個县令都要君主亲自任命。”

  “权力再一次集中,皇帝的权力再一次增强。”

  “两汉隋唐时期,世家豪强力量强大,他们通过掌握学问,垄断了做官的门路。”

  “皇帝也不得不向他们妥协……”

  “唐朝末年世家豪强被消灭,等宋朝建立,再也没有势力能掣肘皇权,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增强。”

  “大明建立,洪武十三年陛下废除丞相制,彻底终结了一千多年来皇权和相权之争。”

  “天下大权尽归天子之手,陛下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

  “放在两汉隋唐时期,皇帝要是敢废丞相,定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在我大明,几乎没有人敢反对,陛下很轻易就达成了目的。”

  朱元璋非常的得意:“你是说,咱废丞相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陈景恪颔首道:“目前来看确实如此,天子大权独揽,能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任何政策都能得到贯彻执行……”

  “大明的种种变革都能顺利施行,也得益于此。”

  “但此举到底是对还是错,还要看陛下带领大明走向何方。”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若咱能实现国泰民安,此举就是明智的,历史也会给予很高评价。”

  “若做不到,就会被天下人唾骂,这个道理咱懂。”

  陈景恪说道:“是的,天子大权独揽,将天下的重担负于己身。”

  “若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大概率是要遗臭万年的。”

  朱标眉头一皱,提醒道:“景恪,慎言。”

  朱元璋却摆摆手说道:“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这里又没外人怕什么。”

  “其实废除丞相制,咱心里也有些犯嘀咕,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

  “景恪你这一番分析,替咱去除了心中的担忧。”

  “接下来就要看咱,如何肩负起历史给的责任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却摇头说道:“不,咱一点都不英明。”

  “以前咱一直将天下视为私有,将百姓视为奴仆,今日才知道何为天子。”

  陈景恪赞道:“陛下能有此想,就已经超过历史上大多数君主了。”

  朱元璋只是笑笑,转而说道:“继续说,除了中央集权,还有什么发现?”

  陈景恪说道:“还有就是关于民的,或者说是关于人权的。”

  人权?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我记得你和方孝孺说过这个词,还让他去观察思考其中的深意。”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这件事情,回道:

  “是的,人权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华夏数千年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权不断完善的历史。”

  朱元璋说道:“哦,详细给咱说说。”

  朱标也露出倾听之意。

  陈景恪说道:“先秦时期最底层的人,一出生就被禁锢在村子里,生老病死都不允许离开。”

  “他们没有自己的姓氏,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地位约等于牲畜。”

  听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不是针对陈景恪的,而是想到了自己。

  虽然他们有姓氏,可照样不配拥有正式的名字。

  他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他自己在家族行八,所以叫朱重八。

  说起来他们是拥有户籍的平民百姓,可事实上就是两条腿的牲畜。

  陈景恪没有察觉到他的变化,自顾自的说道:

  “秦国变法采用军功爵制,最底层的人终于拥有了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

  “路引制度的施行,让百姓有机会离开村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等秦朝大一统重新录入户籍,最普通的百姓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

  “百姓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权力,虽然这个权力很小,但也总比以前强。”

首节 上一节 363/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