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53节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长远的目光。”

  “我们不能主动引导他们走歪路,反而要劝诫他们走征途,赚更多的钱。”

  “我们制定的政策,也要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许柴佬敬佩的道:“陈伴读高瞻远瞩,草民佩服。”

  眼见他们聊的开心,岑信通有些羡慕,更多的是为许柴佬感到高兴。

  自己将他从南洋带出来,总算是没有愧对这份信任和友谊。

  三人一直聊到天色微黑,眼看就要到了宵禁时间,岑信通两人才起身告辞。

  陈景恪起身将他们送到堂屋门口,这待遇让两人受宠若惊,连连道谢。

  “回去什么都不要想,很快朝廷应该就会有旨意下达,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两人更是感激,再次下拜:“谢陈伴读,我等愿效犬马之劳。”

  陈景恪只是笑笑,说道:“好好做事,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去吧。”

  等两人离开,他回到书房就提笔就准备写奏疏。

第251章 新的课题

  关于如何经略南洋,这也是陈景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南洋对中国有多重要,前世稍微了解一些国际形势的人都能知道。

  只可惜,那时候的南洋门户被美帝掌控,我们只能花费更大代价,寻找别的备用通道。

  这一世,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再重演。

  大明提前百年布局世界,别的地方且不去说,至少南洋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具体该如何实现这个计划,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参考前世的经验,他制定了一套计划。

  占领麻六甲海峡这个门户,只是其中一步。

  第二步就是在淡马锡(新加坡)建立总督府,迁徙百姓定居,将这里建成麻六甲的锁头。

  还有一个地方陈景恪以为尤为重要。

  别误会,不是小琉球(台湾),而是崖州(海南岛)。

  前世有人做过一个计算,以崖州为中心画一個四千公里的圆。

  这个范围囊括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它的西侧就是中南半岛。

  所以,对大明来说,崖州的重要性有多大可想而知。

  将这里打造好,也是经略南洋的重要一环。

  当然,并不是说小琉球不重要,只是相对来说打造崖州性价比更高。

  接下来就是小琉球和吕宋……现在叫楚国。

  再然后就是渤泥、爪哇等国,形成岛链,彻底将南洋变成大明的后花园。

  前世这些岛链是美帝用来封锁中国的,这一世岛链是用来守护中国的。

  陈景恪初步计划,用五年将崖州和淡马锡打造好。

  再用五年将小琉球和楚国弄好,二十年完成岛链计划。

  这个计划他个人认为没有什么问题。

  然后问题来了。

  经略南洋,占领并不难,难的是后续的治理和发展。

  大明不可能再走土地农耕这条老路,否则占据南洋也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了,土地和农业是一切的根本,这一点不会变。

  可不能只依靠土地和农耕。

  在南洋,大明必须要走一条新路。

  这条新路子具体该如何走,陈景恪也不知道,只能用自己浅薄的见识去尝试。

  南洋面积太大,岛屿太零碎,需要一根绳子将其联系起来。

  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大明抓住这根绳子,就能真正实现对南洋的控制。

  什么东西可以充当这根绳子?

  靠土地和农业吗?别闹笑话了。

  陈景恪能想到的,就只有工商业。

  能不能建立一套稳定健康的商业秩序,决定着经略南洋的成败。

  这条路是否正确,他也不知道。

  但现在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别无他法。

  可问题又来了,计划的再好,也要有合适的人去执行。

  他看了一圈,无奈的发现无人可用。

  指望这个年代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实在太难了。

  每到这个时候,他就更迫切的想要迁都,然后把书院给建立起来。

  但就算是将学院建立起来,想要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也需要很长时间。

  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该怎么办?

  暂时凑合着?倒也不是不行。

  可他不甘心,这么好的一张白纸,正是好作画的时候。

  一旦染上杂色,再想纠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且如何治理南洋,往小了说事关大明海洋方向的长治久安。

  往大了说,决定着大明未来政策的走向。

  因为这里就是样板,在这里施行的所有政策,会在别处被广泛应用。

  陈景恪自然想把这个样板弄好。

  但还是那句话,没人可用,纵使他有再多想法都没用。

  许柴佬的出现,给了他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民间竟然还有这样的大才。

  稍加培养,就是个不错的新政执行者。

  历史真的埋没了太多的人才,他不禁感慨。

  事实上,是他对历史的了解太少。

  许柴佬可不是被历史埋没的人才,人家可是在正史上留名的人。

  原本的世界,他顺利发育成吕宋巨富,成为南洋明人领袖。

  永乐三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到达吕宋,册封其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区域军、政、财、文大权。

  任职直到永乐二十二年,达20年之久,其能力可见一斑。

  可惜,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钱和宣扬国威,没有真正开拓南洋的打算。

  许柴佬也并未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但有句话叫,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他有那个能力,又处在那个位置,大明提前二十年经略南洋,他依然参与了进来。

  并且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既然已经有了适合的人选,陈景恪就决定,直接在南洋推行新政。

  将自己的计划一一写了下来,准备明天给朱元璋瞅瞅。

  奏疏写到一半,福清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嗔道:

  “一天天就知道忙政务,饭都不吃了。”

  陈景恪抬头笑道:“一个难题意外得到解决,这不是高兴吗。”

  福清将一碗莲子羹、两个包子和一碟咸菜放在桌子上:

  “吃过饭再写吧。”

  陈景恪心中倍感温馨,笑道:“感谢福清公主,小的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娶到你这么贤惠的媳妇。”

  “哈哈……”福清失笑出声,轻轻推了他一下:

  “你这张嘴啊,就会哄女人开心。”

  夫妻俩卿卿我我了一会儿,等他吃完饭,福清才问道:

  “那两个人的能力,真的有你说的强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能力倒还在其次,主要是有胆略,想法也比较符合我的要求。”

  “我对南洋的一些计划,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施行。”

  “今天见到那个许柴佬,竟然发现他在很多想法上,与我不谋而合。”

  “虽然考虑的没有我全面,但稍加培养,还是可以用一用的。”

  “那真是太好了。”福清也为他感到开心,然后若有所思的道:

  “那个许柴佬好像被家族除名,妻儿都随他入京,现在还居无定所。”

首节 上一节 353/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